陈庆乐
摘要:目的 探究肾结核CT的临床诊断效果,并对其中的误诊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在本院确诊为肾结核的患者40例,分别进行CT和B超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并对CT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CT的诊断准确率为90.00%,B超的诊断准确率为82.50%,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CT诊断中的误诊率为10%(4例)。4例患者中有3例被诊断为肾囊肿,1例患者为被误诊为肾结核。结论 在肾结核的诊断中CT诊断具有良好的准确率,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在肾结核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应用。
关键词:肾结核;CT诊断;误诊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以及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大大提升了肾结核的诊出率。在影像学中,B超和CT是两种运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其中CT因具备高清晰度,操作简单,得到广大临床医护人员的欢迎。本文将进一步探究CT在肾结核中的诊断情况,并对其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现总结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肾结核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得到确诊,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尿急、尿频和尿痛。经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尿蛋白均出现异常。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8例,其中为左侧肾结核的有15例,右侧肾结核的有16例,双侧肾结核的有9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经B超和CT检查。B超检查:使用型号为西门子Sequioe512超声诊断仪,探头的频率设置在3.5~5.0 MHz即可;让患者依次采取俯卧位、左右俯卧位和侧卧位,以方便多角度、多切面来观察患者的肾脏情况,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肾脏大小、形态、超声回声特点等;CT检查:使用型号为16排螺旋扫描机,扫描的厚度为5 mm,平扫层厚度与层距分别为10 mm,并在病灶区域进行薄層靶扫描,范围包括从肾上极至肾下极,部分患者需要扫描至盆腔等部位。
1.3观察指标 患者出现肾盂扩张,肾脏被膜呈现不规则形状为Ⅰ型;患者的肾脏内部出现不均匀回声,肾脏被膜呈现不规则形状为Ⅱ型;经CT观察能明显看到散在低密度影,B超下可明显看到单个或多个无回声区为,肾脏内膜呈现不规则形状并出现结核浓疮为Ⅲ型;患者的肾脏出现正常形态,并出现纤维硬化,肾脏被膜呈现不规则形状为Ⅳ型;肾脏出现钙化,并存在多个强回声点,肾脏被膜呈现不规则化为Ⅴ型。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字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肾结核的CT表现 在40例患者中,CT检查发现左侧肾结核的有13例,右侧肾结核的有16例,双侧肾结核的有9例。其中有7例患者出现肾组织钙化,4例出现对侧肾积水,16例出现肾影增加变形,5例出现肾皮质变薄,17例出现输尿管变粗,1例表现为右侧肾脏多发空洞并有钙化形成、一侧肾脏增大,1例表现为包膜下出现大量积液,该患者在三个月后复查发现肾脏周围表现为花瓣状。
2.2 B超与CT诊断情况 CT的诊断准确率为90.0%,B超的诊断准确率为82.5%。CT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比B超高,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CT误诊原因分析 在CT诊断中,有4例为误诊,误诊率为10%。4例患者中有3例被诊断为肾囊肿,其原因是由于在肾结核诊断面上表现为“花瓣”状的低密度区域;1例患者为假性动脉合并脓肿,被误诊为肾结核,其原因在于CT表现为围绕肾盂排列囊状低密度影。
3讨论
肾结核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的疾病,膀胱刺激征是该病最为主要、最为明显也是最早表现出来的症状。这是由于当结核杆菌对膀胱黏膜造成结核性炎症时,患者会尿频的情况,排尿次数在白天和晚上都逐渐增加,可以由每天数次增加到数十次,严重者每小时要排尿数次,直至可出现类似尿失禁现象[1]。同时患者还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并且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症状也会越来越明显。但由于其他疾病在早期也会出现此类症状,因此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造成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目前临床上诊断肾结核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切片检查与影响学确诊。肾结核的病情发展情况多变,不同的阶段其影像学表现也不一样。CT具有清晰度高、操作简单的特点,能有效展示肾脏的横断面的情况,帮助医护人员清楚的看到肾脏内部是否出现肾结核钙化、空洞等情况[2]。这对于提升肾结核的诊断准确率非常具有意义。
实验中, 患者的CT表现主要为肾组织钙化、对侧肾积水、肾影增加变形、肾皮质变薄、输尿管变粗、肾脏空洞化、肾脏增大及积液情况等。临床影像学认为,CT诊断肾结核的影像表现为肾脏出现干酪空洞状或溃疡状。早期肾结核的髓质椎体声部或乳头部会逐渐形成结核性质的肉芽肿或结核结节,并且会在肾脏中心的部位出现干酪坏死[3]。这是由于病变的位置通常是与肾盏向联通的,所以坏死物质能够经由肾盏排除,因此形成干酪空洞。空洞会随着并且的发展越来越严重,最终形成肾盂结核,让整个肾腔脓腔化。当肾脏开始脓腔化,CT会表现为在肾脏的横断面出现花瓣状的阴影,并有空洞。但要注意,由于肾盏是与空洞相连通的,所以要在造影剂进入空洞中才能进行CT扫描,这就会造成CT扫描时间延长。但如果肾盏与空洞不相连,造影剂将无法进入空洞内,CT就会显示肾功能萎缩或丧失[4]。当肾盏肾盂化会导致肾脏狭窄或变形,狭窄梗阻的部位就会因此出现扩张或积水,进一步加剧患者病情的恶化[5]。所以实验中CT图像表现无不合理之处。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尽管CT在肾结核的诊断中存在误诊情况,但误诊率较低,诊断的准确率还是非常理想的。虽然肾结核的CT影像学会表现出花瓣状的低密度阴影,但由于该现象不属于CT影响的典型情况,并且不是作为肾结核诊断的重要依据,所以CT在肾结核诊断中仍具备理想的诊断准确率。在肾结核的临床诊断中,临床医生不仅要注重CT检查结果还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诊断。
参考文献:
[1]牟海艳.多层螺旋CT诊断肾结核14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78(8):323.
[2]闫小彬,孙鹏,孙倩倩,等.CT扫描与静脉肾盂造影检查诊断肾结核的Meta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2,05(25):78-80.
[3]黄新明.52例患者肾结核的CT诊断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 31(11):83-84,161.
[4]俞龙,刘宇军,陈伟林,等.84例肾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J].中国临床医学,2013,02(13):172-175.
[5]朱炳新.肾结核36例CT临床诊断价值研究和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01(12):168.
编辑/李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