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臻
一、栽培技术
1.平整土地。花生是地上开花,形成果针后钻到地里结果的经济作物。适宜种植在疏松的沙质土、油沙土上。种花生的地块要深翻,结合翻地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30-40吨,翻后镇压1-2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灌水,然后把农肥、化肥混合施入垄沟,起垄镇压,以备适时播种。
2.科学施肥。花生比较耐瘠薄,施肥应以基肥为主,每公顷施农家肥30吨;化肥应以磷肥为主,每公顷施入300-400 斤磷酸二铵。瘠薄地种花生,每公顷增施200-300 斤尿素。分层施肥:播种前所施肥料应分基肥与种肥分两层施用。分次施肥:主要指速效性氮素肥料应采用基肥、种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分次施肥技术。速效性氮素肥料应以基肥与种肥为主,在生长过程中如出现脱肥现象应及时有针对性地追施一定数量的尿素或其它肥料。深施肥:基肥要施到种下8-10厘米、种肥要施到种下3-5厘米、追肥深度要达到10厘米以上。
为了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建议应用质量合格的花生专用肥料,施用量及施用方法应按说明书的要求施用。如自己配肥,每公顷可施用尿素200-300斤、磷酸二铵300-400斤、硫酸钾100-150斤。
3.花生的田间管理。补苗、间苗:在5月下旬-6月初应尽早进行调查苗情的工作,对明显缺苗的田块要及早进行补苗,补苗可采用催芽坐水种的方法,并完成间、定苗工作。
清棵蹲苗:當花生出齐苗后,用小手扒锄在苗周围2厘米远的地方绕苗挖一圈土,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两个子叶扒出地面。清棵蹲苗一般在头遍铲趟后三天进行。
及时铲趟:小苗出土后就开铲,铲后三天趟头遍。15-20天后铲趟二遍,注意培土不要压苗。开花盛期结束三遍铲趟。封垄时趟四方头垄,以利果针扎入土中。同时,要注意拔除大草。
4.花生苗期管理。苗期生育特点和管理的中心任务。花生从出苗到开始开花为幼苗期,苗期的长短,因品种类型和环境条件不同,一般约需一个月左右。花生苗期是营养生长为主的阶段,也是有效花芽大量分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育特点是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根系伸展迅速,植株制造的养分主要用于根系的发育和花芽的形成。此期由于营养体较小,肥、水过多,会引起茎叶徒长,影响根系发育和花芽的形成。因此,苗期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在保证苗全苗齐的基础上,适当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使之壮而不旺,达到苗壮、茎粗、枝多、节密、根系发达,以利于花芽的大量形成,为花多,花齐创造条件。
二、苗期管理措施
1.查苗补种。花生基本齐苗后,要全面进行查苗,如有缺苗时,应及时催芽补种或移苗补种。
2.清棵蹲苗。花生清棵蹲苗就是把幼苗周围的土扒开使两片子叶露出地面。清棵蹲苗所以能增产,主要是解放了第一对侧枝,发挥其结果优势。清棵后,使两片子叶外露,经阳光的照射,茎枝粗壮,节间短,第一对侧枝早生快发和二次分枝增生,花芽分化早,有利于花早、花齐、果多、果饱。有效分枝节间缩短0.26厘米,结果比较集中,饱果率提高12.3%,单株果重增加14.3%清棵还能促进根系生长,使主根深扎,侧根增多,从而增强了植株抗旱和吸收水、肥的能力。此外,清棵能除掉护根草,有利于果针入土结果,并改变了植株基部小气候,侧枝基部组织发育健壮,不利蚜虫生长繁殖,可减轻苗期蚜虫为害。清棵的时间,以基本齐苗时为宜,清棵过早,幼苗嫩弱,清棵过晚,第一对侧枝埋在土中时间过长,长得很瘦弱,清棵时,先用大锄破垄,后用小锄清棵,清棵深度以露出子叶节为准。由于花生不可能同时出苗,所以清棵应分期分批进行。
3.中耕除草和深锄地。花生苗期中耕能清除杂草,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改善土壤通气性,调节土壤水分,对促进根系发育,根瘤形成和幼苗生长健壮有重要作用。需深锄地。花生出苗至始花前,视土壤墒情,用大锄深锄2~3遍,地湿能散墒提温,地干能保墒防旱,促进主根深扎、侧根群分生发展和结实枝的发育,为枝多棵壮、花多花齐打下基础。锄地时防止壅土埋苗和压枝,基本保持清棵后的状态,保护基部结果枝和结果节的正常发育。
4.适当追肥。花生苗期虽需肥较少,但对基肥不足,要因棵期施。
5.及时灭蚜。花生始花前正是蚜虫第一次危害高峰,对花芽的形成和早期花开花受精影响极大,必须及时防治,保护前期有效花芽。
三、追肥
在结荚饱果期,可根据生长情况有针对性地以叶面喷施的方法追施磷酸二氢钾(适宜浓度为0.3%)等肥料及绿风95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促进籽粒的形成。
四、病虫害防治
1.茎腐病
症状:苗期子叶黑褐色,干腐状,后沿叶柄扩展到茎基部成黄褐色水浸状病斑,最后成黑褐色腐烂,后期发病,先在茎基部或主侧枝处生水浸状病斑、黄褐色后为黑褐色,地上部萎蔫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从伤口或表皮侵入。病菌主要借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其次是风和人、畜、农具在农时操作时传播进行初侵或再侵染。苗期雨水多、湿度大、大雨后骤晴发病重。
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在苗期于齐苗后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在开花前再喷一次。每亩用药液75~100千克。
2.根腐病
症状: 该病在花生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感病植株矮小,叶片自下而上依次变黄,干枯脱落,主根外皮变黑腐烂,直到整株死亡。该病主要靠雨水和田间传播。苗期田间积水,地温低或播种过早、过深,均易引发该病。
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全田喷雾。
3.蚜虫
蚜虫不仅吸食花生汁液,也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花生开花下针期是蚜虫危害的重要时期,此期蚜虫主要为害花萼管、果针,使花生植株矮小,叶片卷缩,严重影响开花下针和结果。由于蚜虫排出的大量“蜜露”而引起霉菌寄生,使植株茎叶发黑,甚至枯萎死亡。
药剂防治: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50%避蚜雾可湿性粉剂15克/亩对水40~50公斤/亩喷雾或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防治。
4.蛴螬
蛴螬是危害花生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对花生的产量和商品性影响都很大,7月中下旬至8月初是防治花生蛴螬的最佳时期,做好综合防治对农民的增产增收非常重要。
防治方法:撒毒土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5~3公斤或50%辛硫磷0.25公斤加粉碎的炉渣25公斤制成毒土,顺垄撒于花生植株基部,然后中耕培土。这样做不但可防治蛴螬,还可兼治其他地下害虫。
五、适期收获
花生叶色变黄,部分茎叶枯干,即可收获,一般在9月中旬。收获后要晾晒降水,促进后熟,提高籽实成熟度。留种花生须在霜前收获、晾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