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昌宁县鸡飞初级中学 穆莲花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能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3.能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并概括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
2.通过学生合作与探究,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家乡和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情境导入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播放《七子之歌》(创造气氛,引出课题)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吗?歌名是什么?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歌中将祖国和澳门分别比作什么?歌曲中最后一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唱出了诗人什么的情怀?
明确:表达澳门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现在我们现场采访几个寄宿生。(问题设计:你离家多久了?想家和家里的人吗?为什么?)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无论你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只要一想到家,就会有一种亲情感回荡在心头。因为家是我们人生的驿站,生活的乐园,也是我们的避风港。这个家,总让远方的游子,历尽千难万险后,仍然念念不忘回家的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老先生,去倾听他在离开祖国大陆20多年后仅用20分钟创作的,拨动无数漂泊异乡炎黄子孙心弦的《乡愁》!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请写出连续两句关于“乡愁”的诗句。(幻灯片)
2.走近作者(幻灯片)
1.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吧……
2.学生划分节奏,找重音,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的音乐美。
3.分小组朗读,抽学生试背。
(多媒体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的问题
①诗人把乡愁分成了几个阶段来写?它们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语。
四个阶段 时间的先后顺序; 标志性词语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板书)
②“乡愁”本来是一种抽象的感情,但在本诗中作者却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把“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使得诗人眼前景与心中意融为一体,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③在人生的四个阶段里,每一种物象分别表现诗人对谁的思念?
作者把不同人生阶段的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对妻子的依恋、对母亲的怀念、对故土的眷恋,期盼祖国统一。
1.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第一、二、三节分别写了少年清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这些归结起来都是个人思乡之情,即家愁(板书),他要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呢?(板书:思念亲人)
而第四节中的思归浓愁已是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即为国愁(板书),诗人借浅浅的海峡要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呢?(思念故土,期盼祖国早日统一)。而文中的国愁也正是余老先生思想中最主导的感情——中国意识的体现,因此第四节诗就有了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2.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并用四组数量词和形容词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制,这四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张”“一枚”“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作者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四个意象都是乡愁的物化,是分离的见证。清愁,离愁,哀愁,思归愁,家愁,国愁,用李清照的词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3.感悟主题
思考: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几类?这是一首什么诗?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这是一首抒情诗,(板书)作者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仿照《乡愁》一诗,分别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和“而现在”为开头,写一首诗歌。
1.这首诗的写作顺序是____。
2.《乡愁》的作者______,是台湾著名的______,诗中表达了诗人_____之情。
3.就现在台湾和大陆的关系,你想对余老先生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