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吴志江+陈燕+王永祥
摘 要:为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本文对该模式的质量监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的质量水平不高,针对调查结果,从政府部门、高校主体及社会群体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质量监管措施,并使其协同作用形成一个综合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监管体系。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工程管理;质量监管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已然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效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工程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培养的主要专业,需要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跨国工程项目的增加急需大量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工程管理人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情况,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1328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逐年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起步较晚,具体架构方面有所欠缺,为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围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监管,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部分研究。王剛、王秀敏认为校企合作是解决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渠道,为稳固校企合作关系,需要制订校企合作发展战略,形成“高校—企业—大学生”相关利益共同体。郭丽君认为传统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质量标准、监管流程和社会评价与社会公证等方面存在若干不足,而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分工负责的协调治理机制以及完善质量保障手段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管模式转型的必要路径。而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监管,何伯森、张水波认为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然后再针对具体需求培养各种类型的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孟卫军、梁晓宇等则提出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进行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按照企业的要求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监管体系。在质量监督主体方面,于怀昌等学者从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措施。
综合上述学者的相关研究可知,由于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时间较为短暂,故而相对应的配套措施和保障体系均不完善,质量监管存在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监管研究处于空白。为此,本文对该种模式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政府部门、高校主体和社会群体三个层面提出了监管措施,并建立共同作用的监管机制,为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监督。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剖析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具体特点,特选取华东交通大学与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合作办学项目为例,该项目共开办了工程管理和英语(国际金融)两个主要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其中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他工程领域进行工程决策或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和相关专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论文以该项目为例,对中英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1.工程管理的素质要求
该项目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且具有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国内、国际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知识结构,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主要素质要求如表1所示。
2.指标体系建立
华东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中英合作办学项目从2013年开始举办,为对该项目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分别从培养目标(A)、教学内容(B)、教学方式(C)及实践环节(D)四个方面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总结整理了12个二级指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中英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进行评价。
3.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剖析
通过对华东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及专业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157份有效问卷。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培养目标A、教学内容B及实践环节D采用Likert量表法进行打分,而对教学方式C则采用熵值法来评价,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进行综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对中英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认可度较好的主要是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家均认为该项目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清晰,教学内容集合两所院校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并且与国际化接轨。在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两个方面则认为还有待完善,整体认可度不高,具体表现为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且在实践环节存在认识程度较浅,实践无法结合理论去验证等问题。总体上看,华东交通大学中英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为保障该项目的培养质量,需提出相应的监管机制,有效促进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质量监管体系
根据上述的调查结果,为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我国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水平,有必要进行规范引导,并建立一整套立体式多层次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1.政府部门监管
首先,政府部门需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各类新进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审批,从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须履行好职责义务,既要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更要慎重考虑办学特色与中方学校的相适应性。努力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取长补短,填补自身的不足之处,为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其次,要加强政府部门对高校引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规划引导,做好项目定位及未来的可行性分析,必要时可做实证调研,考察国内外同类型项目监管措施。政府各部门之间需协同合作,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难点部分进行仔细检查。
最后,政府部门需严格按照要求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管,实行监管要全过程、不独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组织项目运行听证,以便发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高校主体监管
拥有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如实行中外合作办学,应秉持公益教育和优质教育的宗旨,努力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并依据项目特点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体系,主要可围绕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可根据项目特点和拟定的质量监督目标,从学生、教师、学校、外方人员中选出代表成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监管小组,通过该小组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模式进行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并跟踪质量问题。
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的参与高校还可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建筑企业对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相应地设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指标,不仅可以定性地确定评价的因素,还能够定量地提高培养的质量水平。
3.社会群体监管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最终要面向社会,经受社会的考验。因此,社会群体监管将是对政府部门监管和高校主体监管之外的有力补充,为保障培养模式的质量贡献力量。
首先,可尝试建立土木工程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系统,在政府部门和高校主体的支持下,以社会组织的形式成立。该组织综合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特征,构建教育质量与水平认证体系,以便对同类型项目进行评价。
其次,要发挥社会群体的舆论监督功能,通过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信息透明度,使社会公众了解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在这一形式下的具体情况。一方面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予以揭示;另一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较好的院校进行宣传,对优秀项目进行褒奖,以此类院校作为先进榜样,明确其他各院校培养模式的前进方向。
四、结论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类似的项目。工程管理专业在我国开设的时间较短,是一个新兴专业,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用到工程管理专业,可以取长补短,借助于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工程管理专业的国际化教育。为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本文对该模式的质量监管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现有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應的监管措施。
总而言之,工程管理专业实行中外合作办学是其走向工程管理国际化教育的重要举措,而对于该模式下的质量监管则是重要一环。监管体系的建立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立体化的建设,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补充、调整和完善。政府部门要做到规范引导,高校主体要做好自身监管,社会群体则要发挥好舆论监督的功能,并协同作用,形成一个综合的质量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刚,王秀敏,刘虹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4):4-8.
[2]郭丽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管模式——问题与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41-145.
[3]何伯森,张水波.论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素质要求与培养[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6(6):68-71.
[4]孟卫军,梁晓宇,晏永刚.校企合作培养后备国际工程管理人才模式构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122-125.
[5]于怀昌,李志萍.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地质工程(灾害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5(24):209-210.
[6]莫玉婉.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现实与展望——对“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3,7(5):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