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职普大体相当目标的确立,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我国按职普大体相当结构布局的路径走来,形成了目前相对理性的教育结构。现阶段我国坚持职普大体相当的结构布局,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对教育结构的理性把握,是从国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求得出的理性判断。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保持职普大体相当结构布局,从教育本身角度来看,还有进一步调整完善的必要。
关键词:職业教育;普通教育;结构
作者简介:张健(1960-),男,江苏苏州人,常州市教育局副调研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中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编号:2013SJB880030),主持人:李德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0-0005-07
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结构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近年来,也有要淡化甚至取消职普大体相当的声音,其主要观点是职普大体相当并未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而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职普大体相当的政策限制了更多学生上普通高中进而上大学的选择自由,剥夺了一部分学生上普通高中的权利。有的地方又开始大规模扩建新建普通高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乍一看来,这似乎可以理解,因为社会的实际价值取向还是偏向于读高中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自然值得喝彩,取得学术上的发展和成就当然值得鼓励。不过,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还得要理性分析,本文就职普大体相当问题从“如何看”和“如何办”两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如何理性看待职普大体相当结构布局
(一)从政策出台背景的视角
我国职普大体相当目标的确立,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脱离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来谈职普大体相当缺乏科学论证且过于教条,并无实质意义[1]。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四化建设需要,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职业教育非常薄弱,文化大革命中,大批中等专业学校和技术学校被迫停办,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被摧残殆尽,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严重脱节;普通高中毕业生除少数升入大学外,每年有数百万人需要劳动就业,但他们又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各行各业亟需技术力量,对招来的新工人还得进行二、三年的学徒培训,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状况对四化建设和安定团结极为不利,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2]。
要扭转这个局面,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和经济实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必须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不懈努力,并且需要确立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有数量概念的阶段性达成目标才能取得明显实效。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经过调整改革,要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在整个高级中等教育中的比例大大增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发展职业教育首次提出的职业教育占比的阶段性目标。尽管这个占比是多少还不十分具体,但是对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比较大的数量的要求。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情况报告,公布了1985年底这个比例达到36%,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出现了加快发展势头,但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很不适应。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这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教育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已经强调多年,局面没有真正打开”,中央清醒地看到“职业技术教育恰恰是当前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强调“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力争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来更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提出“力争在五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扭转目前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职普大体相当的更可操作的阶段性量化发展目标被提了出来。各地遵照中央的文件要求,复办和新办了一批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有计划地将一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或增设职业班,挖掘潜力扩大招生规模。这样一个具体目标的提出,对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在预期时期内扭转职业教育薄弱局面,起到巨大推动作用。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到1990年底,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比已接近一比一,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变。
因此,当时国家提出职普大体相当,是在充分考虑发展能力和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一个推动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指导性措施,目的就是引导各地各部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快改变中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调的状况,更好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入健康轨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职普大体相当目标的提出切合了劳动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人的发展实际需要。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状况依然存在,在接下来的发展阶段,我国坚持了按职普大体相当的要求来把握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形成了一条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可循路径。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仍有大量普通高中学生毕业考不上任何大学,带着普通文化知识走向社会,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才能就业,同时,高中阶段教育还没有普及,许多初中毕业生升不了学。因而,199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到20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直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加快,一方面,提供更多人上大学的机会,另一方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继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可能保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规模同步增长。尽管职普结构有过起伏和曲折甚至滑坡,社会出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还需要的怀疑,高中阶段教育适龄学生出现人数下降,但我国仍然坚持职普大体相当政策导向,总体上稳住了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控制住了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趋势。
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仍然明确:“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这是基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对现阶段我国职普结构作出的理性判断。从各类人才需求实际情况和人的发展角度考量,这样的职普大体相当的结构布局仍然是留有一定余地的,充分考虑到了对普通高中的需求和高等学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进一步坚定了我国坚持职普大体相当结构布局的信心。我国实行职普大体相当的结构布局,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各类人才的结构优化,基本实现了我国教育供给和就业需求从不平衡趋向平衡,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见,我国按职普大体相当结构布局的路径走来,形成了目前相对理性的教育结构,现阶段我国坚持实行职普大体相当的结构布局,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对教育结构的理性把握,是从国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求得出的理性判断,是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过程证明了的可行举措,其实践价值并非纯粹的理论论证可及。从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不同需求来看,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求更大,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职普大体相当还应当始终坚持,不能动摇。
(二)从国际发展经验的视角
國际上通行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2∶8的结构,我国提出职普大体相当,也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与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我国台湾等实行职普分轨制发达经济体的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一般都达到50%以上,德国、瑞士达到70%左右。美国实行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制,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在综合高中实施,超过90%的高中生至少选择学习过一门职业教育课程,约20%的学生选择三门及以上某一职业生涯领域的课程,成为职业教育专修学生,另外还有10%的高中阶段学生在全日制生涯与技术教育中心接受职业教育。尽管实行高中单轨制的美国很难界定职普比例,但是其职业教育却涉及绝大多数学生,实际上职业教育更广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各个阶段融合[3]。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鲜有明确提出职普应达到的比例结构,但是他们的职普比例事实上是存在的,在相关的经济和教育统计报告中也有明确表述,形成目前的职普比例格局,是在对各类人才需求和教育结构理性判断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发展、就业需求、个人实际情况及发展需要所导致的合理取向,达到了各类人才的相对平衡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其各类教育的供给按此达到平衡。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并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和经济技术强国,从教育供给侧打造人力资源强国,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一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必由之路,坚持职普大体相当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三)从社会实际需求的视角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技术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合理诉求,也为青年学生劳动就业和生涯发展提供充足机会。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充分表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既是工业化社会和经济强国的固有基因,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作为一个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一线劳动就业者中,技能劳动力只占20%,其中高技能劳动力仅占5%[4],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近40%的水平相差甚远。从2001年到2014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劳动者求人倍率呈现逐年攀升态势,2011年起几乎都保持在1以上,表明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中等职业教育劳动力总量不足现象[5]。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每年以两位数递增,技术技能型人才不管是数量和技能水平都无法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中,面对就业压力,大量普通本科大学毕业生进入到生产、服务一线岗位,职业意识、就业技能却很难适应岗位需求。连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保持在95%以上的高就业率以及高技能人才旺盛需求的前景,也很大程度上倒逼学生“弃普从职”,谋求技术技能型生涯发展,职业教育将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职业教育在实施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提升贫困人口就业技能等方面独具优势。有研究显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直接促进收入贫困和能力贫困减少,并有效提高扶贫效率[6]。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在今年全国两会指出,2016年,民进中央对全国10个省份进行调研后发现,职业教育在农村脱贫攻坚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甚至某种程度上职业教育能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7]。可见,从教育供给侧考量,在新的发展阶段,职普大体相当的结构布局体现了市场需求导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结构调整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青少年学生实际状况来看,智能类型、思维特征、兴趣特长也不是单一的,将极大影响不同学习途径的选择。学生初中毕业时,面临继续上普通高中以准备高考和上职业学校以准备就业两种选择,从目前全国和多数地区实际情况来看,基于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和高考本专科实际录取率特别是重点本科院校录取率等情况综合考量,选择上两类学校的人数基本上接近对半,上普通高中的略多些。从选择上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并不适合于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学习,而以实践为主线、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学习方式更能使他们如鱼得水[8],也更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目标和就业前景;反倒是勉强上了普通高中的学生,或极不适应应试型学习而身心疲惫[9],或干脆“逃离”普通高中而转到职业学校者,亦非少数。可见,从学生实际角度,真正想要上和适合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并没有人想象的那么多,务实从技的学生占绝大多数,这些学生未来的继续学习、技术提升或学历进修更适合在职在岗形式。当然,家长更多地希望孩子能上普通高中和大学,所谓上职业学校是无奈的选择的观点多出于家长角度,而并非出于学生实际,颇为流行的“现在学生都想上普通高中”的说法其实也并不成立。
从我国高考升学率来看,继续盲目扩大普通高中规模也并无实质意义。201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已经达到942万人,其中700万人能够最终进入大学,高校录取率74.3%,其中本科366万人,不足考生人数的40%,专科高职334万人。即使高考录取率高的地区超过90%,但相对于高考人数仍有相当数量的高中生落榜而无学能上,也无就业技能,并且能上本科的仅一半左右,能上一本的大多数省市不到10%,少数省市高的也仅20%出头,与大多数上普通高中的学生的最初愿望并不相符。因此,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也只是增加了高考学生尾端的人数,就升学目标来讲,已无意义,反倒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成本、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也无人能承诺学生考上心仪的大学,不加正确引导单纯满足上普通高中的需求犹如一张空头支票,到头来还是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可能违背了学生教育选择的实际愿望,本质上不是以人为本。有分析指出,适合普通高中传统的知识型应试型学习的学生比例大体在30%左右[10],更多的学生更适合应用的技术型技能型学习和发展方式。事实证明,更多的人从自身发展实际和未来生涯发展来理性考量,并不是只有上普通高中才是最合适的教育途径。可见,坚持职普大体相当是教育结构优化的实际需要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如何继续保持职普大体相当结构布局
职普比例不单纯是一个高中阶段教育结构问题,更是关乎教育发展整体格局和社会人才结构优化的战略问题,对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保持职普大体相当结构布局,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涉及科学的人才观、公平观、价值观等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完善等方面,也事关教育供给侧改革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等方面,不可能重申一个职普大体相当政策就可立马奏效、万事大吉,而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一方面,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政策,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实行公平的人才政策,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从教育本身角度来看,还有进一步调整完善的必要。
(一)做好人才结构和教育结构的统筹规划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和教育结构有一个合理性的诉求,人才结构、教育结构、就业供求的平衡趋势,反映了职普大体相当存在的合理性。职普大体相当应该是在学生对教育途径理性选择机制下自主达成的过程,而非行政控制所致,人们在选择教育途径时“用脚投票”,市场机制发挥实质性作用,单纯行政规定是无法奏效的。一些地方通过行政手段硬性规定学生上职校或是普通高中来达到职普相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是要根据人才结构、教育结构、就业供求的总体平衡的趋势,在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2∶8结构的宏观框架下,通过统筹规划各类教育布局,着力教育供给侧改革和理性引导,由学生对教育途径作出自主理性选择,来构建职普大体相当的理性格局。连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出预警,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关系到我国产业升级、“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涉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坚持职普大体相当的结构布局,不能误解为硬性规定了职普相当,剥夺学生上普通高中的权利,而是依据实际情况,从需求出发和教育结构的合理性上宏观考量,给教育发展方向一个参照系和基于实践理性的路径指引,推动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都办出精彩,大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國工匠队伍,使学术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样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避免造成教育发展的盲目行动,进而导致就业状况和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二)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普大体相当合理性的必要条件。提出淡化或取消职普大体相当,也是出于对职业教育长期处于低学历低层次状况的无奈,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提升发展,却没有上升的通道,阶层流动也不能正常进行,人们对职普大体相当自然不会买账,坚持职普大体相当也就不符合情理,要求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也就理所当然。职业教育以培养胜任生产、服务一线职业岗位职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但并不是说就业导向就要忌讳或排斥合理升学,关键是职校生升学是为了“逃离”职业教育,还是继续沿着技术技能方向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如果是后者,何乐而不为,即使高职院校中中职生源已占有一定比例,但同属职业教育又有何妨,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对就业和学生谋取更好职业生涯发展有何不可,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定位又有何冲突。从教育分类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并不等于低学历和低层次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有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当下,“职校生升学是旁门左道,只有普高生升学才是王道正统”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导致稍有少数职校生升学,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一点进展,就被认为职业教育有了升学导向的倾向。如果中职、专科高职、应用本科或本科高职一以贯之按照就业导向这条主线来进行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这种升学和衔接就不应该被斥之为违背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原则,而对只重视文化课教学、轻视甚至丢弃职业技能训练的普教化升学教学则应该通过完善以“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升学考试和衔接办法来进行纠正,但是不能由这种现象牵连到真正的以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提升、适应更高职业岗位要求、职业生涯更好发展为目的的升学行为,更不能再将正常的职校生升学衔接通道加以限制甚至重新堵死,让职业教育造成代际固化。
当然,实行中职、专科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衔接职业教育体系,客观上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但更重要的是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适应了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教育供给侧需要进行相应改革来构建和完善这类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教育体系,引导更多优质生源接受职业教育,特别是吸引有能力上普通高中将来考入本科的部分学生直接接受中职与应用本科衔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化培养,走技术技能立身立业之路,从源头上优化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各层次合理的人才结构的形成,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因此,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从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2∶8结构关系来看,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总是大头,这要求在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导向的大前提下,建立完善中高职各层次的衔接标准和入学资格认证程序[11],构建有别于学术教育的高等教育技术技能应用型教学体系和人才规格及其评价标准,据此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真正转型发展,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学历应用型人才。而且,从教育制度设计层面还应给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跨类发展更灵活的转换路径,构建基于学分互认的人才成长的互通式立交桥,打通社会成员阶层流动,这样,学生在选择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时就少了一份纠结,多了一份从容,选择职业教育不会成为转向或提升发展的“断头路”,也有利于这两类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教育“立交桥”,或还能成为我国破解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应试教育积弊的一个破冰之举。发达国家职普比例高,比较完善的立交桥式教育体制是重要原因,例如,在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秘密武器的德国,大学教授、博士、企业老总、高管、研发人员最初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例经常可见,连前总理施罗德也是学徒出身,他们不但不会因为出身于职业教育而自惭形秽,而且还以此作为实践能力强的重要资本予以“炫耀”。
(三)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在我国,即使按国际通行的社会人才类型的合理结构是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2:8关系,要求应用型人才占绝对大头,即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对比还只是勉强大体相当的规模,即使目前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仍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仍有对职普大体相当的结构布局不予认同或质疑的声音,职业院校招生和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悖论,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在思想深处,缺乏对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不可替代重要作用的充分认识,鄙薄职业教育、轻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传统观念还相当普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还很不如人意,人们不愿意与职业教育沾边;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自身的体系不完备、质量不保证等也是重要原因,职业教育并不被人们叫好。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题就出现了:何尝不扩大普通高中规模呢?何必还要坚守职普大体相当的教育结构呢?因此,出现质疑或取消职普大体相当的声音,与其说是认为职普大体相当缺乏科学论证,倒不如说职业教育尚不受待见。
因此,要求取消职普大体相当政策,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一定程度上出于对职业学校管理和质量缺乏信任的原因,认为职业学校生源差、管理弱、质量低的观念在社会上还比较普遍,当然,这更多的是误解或偏见。不过,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尚未健全管理和质量评价机制,教育教学的规范性、严谨度还缺乏机制保证,存在人才培养随意性、宽松散的机制性缺陷,社会关注度和家长期望值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动力均不足,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且,区域之间、学校之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地方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视不够,对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均衡化未引起充分重视,优质职业学校与薄弱职业学校差距很大,薄弱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差、轻视学生人文素养和全面素质培养、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问题等还比较多,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薄弱职业学校这块短板上。再则,由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还很不健全,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不到位,实习内容得不到保证,学生作为简单劳动力甚至廉价劳动力等现象还比较多,违规将一、二年级学生送到企业顶岗实习,甚至出现实习学生从事重、险、俗的项目以及企业实习管理中的金钱交易腐败案件。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职业教育的美誉度和吸引力均产生不利影响,有的甚至造成很大负面影响。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不愿选择职业学校也很自然。因此,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需求、进一步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更需要加快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职业学校内部质量监控评价、政府部门监督考核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立体化质量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的动力,推动职业学校以“工匠精神”培养“工匠人才”的理念,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更大功夫,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对企业实习过程的监管,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更有作为,以高品质职业教育,为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技能大师、技术专家、创业先锋、职场精英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更好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形象和吸引力,保持职普大体相当才有基础保证。
(四)加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
发达国家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已非常普遍,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构架和各教育阶段的实施模式,一个国家职业启蒙教育是否有效实施成为职业教育体系是否完备重要标志[12]。美国于1989年发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明确规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6岁开始[13],职业启蒙贯穿学前和中小学,面向所有学生,作为一种持续性教育活动,以教材、多彩活动的形式将职业启蒙目标分阶段呈现给学生,使之了解不同类型职业的常识性知识,培养职业意识,思考自己未来适合从事的职业类型[14]。英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已形成成熟的体系,将职业启蒙教育设在13岁,从中学二年级开始将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日本于1999年发布了《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报告》,旨在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活的衔接,从小学开始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并将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作为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15]。加拿大重视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安大略省将《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列入中学课程[16]。我国台湾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较早的地区,职业启蒙从小学开始,提高其自我察觉能力,培养职业观念,了解教育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17]。
而我国这方面还非常薄弱,许多地方还是空白,尽管中小学设有劳动技术课程,但是由于重知识学习轻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劳技课程未得到真正重视的情况还很普遍,真正的职业启蒙教育的体系更是远未建立起来,教师缺少对社会职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认知,缺乏开展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能力,反倒是会用“不好好学就只能上职业学校”作为励志常用语来“激励”学生的知识学习,从而加剧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和不认同,学生更得不到初步的职业体验和生涯规划的正确指导,导致学生缺乏对自身秉性和兴趣特长的理性认识、对职业世界和职业教育的初步了解,学习和升学的盲目性很大。特别是到了初中阶段,学生面临选择上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或是选择职业教育的什么专业,显得无所适从。即使学生到了普通高中,在高考面临选择专业时,同样相当迷茫,只能唯家长命是从,实际选择并非己愿也是常有之事。因此,我国加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非常迫切,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制度构架和实施模式,在各教育階段开展相应的以体验式职业教育为重点的职业启蒙教育,并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制,增强教师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建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需求,选择升学途径和生涯发展方向。对准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应给予充分尊重和正确指导,使其以积极主动的快乐心态步入职业教育,开启新的学习进程,谋取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和人生幸福。当然,职业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认知,并不是倡导或规定学生过早定向,为某个职业作准备或以引导选择职业教育为目的,而是通过职业体验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五彩缤纷的职业世界及这些职业的相关要求,并让学生随着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增长,逐步发现和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特长,为未来的专业或职业选择奠定基础[18]。不过,毋庸讳言,通过各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必将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选择教育途径,引导更多适合的学生走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这将对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促进职普结构更趋向合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桂庭.我国中等教育职普比结构问题的政策发展轨迹及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6(19):20-26.
[2]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M].北京:三联书店,1989:36-37.
[3][4]庄西真,郝天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治理与转换[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26,4.
[5]张原.中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力需求的匹配性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5(3):4-9.
[6]吴睿,王德祥.教育与农村扶贫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4):5-9.
[7]朱永新.让贫困者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命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3-04.
[8]张国红.试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项目设计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19-23.
[9]顾明远.教育的病理不在教育,“应试教育”是社会逼出来的[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6
0918/n468587647.shtml.
[10]张健.普职大体相当剥夺了学生上普高的权利吗[N].中国教育报,2015-7-2.
[11]张广山,熊建民.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困境分析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75-79.
[12][16][17]李津軍.职业启蒙越早越好[N].中国教育报,2015-9-7,
[13]焦以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宜早不宜迟[N].中国教育报,2016-7-5.
[14]鲁彬之.职业启蒙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国际职业启蒙教育述要之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EB/OL].http://www.mve.cn/html/2015/gd_0707/27603.html.
[15]鲁彬之.职业启蒙教育怎么抓?[EB/OL].http://mp.weixin.qq.com/s/b9Rk1o8humb80QJ9tRKzYg※.
[18]陈鹏.职业启蒙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根[N].中国教育报,2015-6-25.
责任编辑 韩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