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郭炳
跨文化交流,是留学生们难得的人生财富。对留学俄罗斯的不少中国留学生来说,与“战斗民族”直接接触,还可不断刷新自己对“勇敢”的认知。《环球时报》记者在俄罗斯采访了多名中国留学生,让我们来听听他们口中的“战斗民族”吧。
吴晨曦(莫斯科动力工程学院):莫斯科有很多不设红绿灯的人行横道。法律规定,车辆无条件让行人。可我每次过人行横道,都发现驶来的车辆没有丝毫减速,往往会用一个刺耳的急刹停在人行横道前。一次,我过马路走到1/4时,发现有一辆车飞快驶来,我迅速返回起点。就在我转身一瞬间,那名司机踩下刹车。在我回到路边的同时,车也停住了。我当时奇怪,为什么我退让,他还停下来?后来我才知道,如果司机不避让行人的情况被举报,第一次罚款1000卢布(约合人民币110元),以后每次罚款5000卢布(约合人民币550元)。所以当时那名司机可能以为我退回去是要拍照举报。如果下次有司机用加速吓我,我就跳回路边拿出手机吓他们。
王舒蕾(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战斗民族”很热心。记得我有次和朋友去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坐过了两站,后来就找不到路了。我们向一位奶奶求助,她放下自己的事,亲自陪我们坐回去两站,看到我们顺利到达站点才离开。我们当时被感动得鼻子都酸了。
翟应慧(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我觉得“战斗民族”真的有鹰的血统,只不过是“猫头鹰”。比如我的俄罗斯室友,她的生活规律是白天睡觉、夜里活动。当然她这样的作息很影响别人。不过,俄罗斯人很多方面确实让我敬佩。今年4月,圣彼得堡发生地铁爆炸案,事故发生时地铁还未进站,爆炸声响起,车厢里求救声和尖叫声不绝于耳,列车司机临危不乱地将车开进相邻站台,赢得救援时间。事故发生后,地铁交通瘫痪,很多乘客被困在技术学院站,而这时有群众自发组车送被困人员回家。或许爆炸给他们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但这种关键时刻的凝聚力让他们看起来坚不可摧。每次周末去红场时,我都会看见一些父母领着只有膝盖高的娃娃,从无名烈士碑的这头看到那头,提醒孩子们铭记国家的历史。
高颜秋雨(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相比欧美和中国,我一开始觉得俄罗斯真是令人失望——陈旧的基础设施建设;思想保守而传统的俄罗斯人;时时出现的俄式“傲慢和冷漠”。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长达近半年的严寒。然而逐渐适应后,我被俄罗斯冬日那种狂野的自然美所折服;与俄罗斯人成为朋友之后,他们为朋友两肋插刀和赴汤蹈火的豪爽令我印象深刻;深入了解俄罗斯文化及民族习俗后,我发现,俄罗斯人外在的严肃其实是严谨和专业化的表现,这不是高傲,而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自然流露,毕竟俄罗斯确实为人类进步做出过伟大贡献。有句谚语总结了我在莫斯科求学的感受:“这真是个神奇的地方,你时而快乐,时而悲伤,时而欣喜,时而失落。总之,莫斯科的生活绝对不会无聊。”
赵文君(莫斯科国立大学新闻系):记得以前在莫斯科坐电车时,电路出现问题时,女司机都是自己下去修。有一次,一辆不按套路出牌的汽车挡住了电车的去路,电车女司机直接下车,拍打对方汽车的引擎盖,让男司机退回去。这么彪悍的行为,估计也就“战斗民族”做得出来。
在俄罗斯,不光大人彪悍,孩子也很勇猛。在西伯利亚地区克拉斯诺雅茨克市,大冬天的,幼儿园的孩子们赤身慢跑,并参加冰桶挑战。
还有那号称“永不晚点”的俄航。风里来雨里去,雾霾最多抖两抖。曾经我以为俄航空姐都是美女级别的,但是坐了后才发现,很多都是大妈级别的,单手就能帮乘客把箱子扛到行李架上。
曹若琪(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战斗民族”不畏严寒,和漫长的冬天战斗到底,严冬时节照样有人穿短裤、比基尼。这种精神也感染了我。每年主显节,全俄各地都有跳冰湖“洗礼”活动,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生们一起,融入“战斗民族”的传统活动。从冰湖出来,我体验到水珠在身上结冰的奇妙感受。从那以后,我冬天穿丝袜都不怕冷了,大概是身体也适应了如何和严寒“战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