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理论分析:一个新视角

2017-06-19 18:54:55
关键词:成本学校教师

王 鑫

(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 天津 300071)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理论分析:一个新视角

王 鑫

(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 天津 300071)

文章探讨了中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发现高校的制度设计偏重科研考核并非因为与教学相比较科研成果更容易衡量。因为从事教学工作的边际成本持续递减,若没有对科研工作的额外奖励,教师将会把所有的工作时间全部配置到教学上;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最优契约的特征是,高能力教师的科研产出保留在帕累托最优点,低能力教师的科研产出水平较信息对称时有所降低。当下高标准科研考核体系可以看作是对低能力教师科研产出水平的故意扭曲,学校通过这种扭曲降低了对高能力教师的信息租金补贴,从而提高自身的总体收益。

科研;教学;边际成本递减;非对称信息

一、引 言

对我国多数高校而言,教学与科研都是其最重要的职能。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共生协同关系,一方面,教学可以促进科研;另一方面,科研又反过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现实中,我们并未观察到教学与科研的持续良性互动现象[1-3]。与此相反,高校“重科研而轻教学”的情况却愈发普遍,教学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唐智松[4]在对青年教师的调查中发现,61%的青年教师在科研上投入了“大多时间”。刘献君等[5]在其调查研究中发现,有15.9%和50.1%的教师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发表成果的压力削弱了本校的教学质量”。吴薇等[6]关于中荷教师的一个国际比较研究也证实了该结论,他们发现中国和荷兰的教师均认为所在院系更加偏重科研,且中国教师认为所在院校偏重科研的政策倾向更为严重。曹如军[7]的研究也显示,72.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学校的制度设计以科研为主、教学次之。在了解了这些经验事实后,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即高校为什么会出现“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制度设计。进一步地,如果说该制度是稳定的,至少是短期稳定的,那么其存在的合理性又该如何解释呢?本文的主要工作正是要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二、文献评述

对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国内学者一般从3个层面给出了解释。第一,宏观层面(政府部门)。由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要远远短于人才培养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因此,国家给予高校科研更多的重视,这也直接导致了在高等学校中科研的地位要高于教学。第二,中观层面(学校)。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解释了学校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原因。其一,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可以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这有利于本校在与其他大学的竞争中胜出,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如更多的社会捐助、更多的政府拨款以及更好的生源等。其二,由教学和科研的自身性质所决定,教学效果的测度要难于科研,出于考核成本的考虑,高校的管理和投入大都精于科研而荒于教学。第三,微观层面(教师)。给定前边宏观及中观层面的政策导向后,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原因就很容易看出,那就是科研相比于教学,能够带给教师更高的收益。魏嵘、王玉芝[8]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在决定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奖励的授予时,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远高于教学和社会服务,且教师的奖酬与科研产出呈强正相关。

以上观点是目前学界对该问题的一个主流解释,但还有一些学者从另外的维度为我们认识该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吴洪富[9]认为“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源于大学场域的更迭。我国正在逐步转换为一种学术资本大学,这是功利主义控制下的大学场域,而不再是以知识的、学术逻辑运行的、依照理性指引的、自律性很强的场域。张桂平等[10]则是构建了一个简单的静态博弈模型来描述这一现象。博弈双方是两个同质教师,他们具有同样的战略选择即“教学”和“科研”。两个教师都选择“科研”成为一个纳什均衡。生云龙[11]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解释了这一现象。他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学校更多地只能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目标管理而非过程管理。

我们并不否认强大的科研实力有助于学校建立声誉从而吸收外部资源,但是培养杰出的人才同样也可以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声誉,二者究竟谁在建立声誉方面更具优势,目前还缺乏严谨的实证研究。科研较于教学更好衡量,这被认为是高校重科研的又一重要原因。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无法完全通过教师发表的科研成果,比如论文数量和课题成果,来判定其绝对的科研实力。事实上,在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或职位晋升的评定中,了解教师的绝对科研实力也是不必要的。学校需要的仅是通过教师的科研成果,对全体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排序而已,即是说,教师间的竞争是基于序数关系而非基数关系。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需要了解教师的绝对教学能力,而只是期望能够对其教学能力进行排序。实践中,这种排序可以通过同行评议、学生评教等方式完成。根据罗尔斯的模糊面纱原则,只要这种方法事前得到全体教师的一致同意,那么该排序原则便是合理的。这样看来,关于科研比教学更好衡量的理由似乎并不能够满意的解释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

三、基于新古典框架的理论模型

1.基本假定

假定教师的工作仅有教学和科研两项,他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有限的时间配置到这两项工作中去以获得最大效用。过去的分析总是把学校对科研成果的高额奖励当做给定条件,并以此来解释教师为什么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科研上。而学校对外部声誉的重视则被看作其在制定考评政策时偏向科研的主要原因。与前人的分析思路不同,我们所考虑的问题是,倘若取消掉关于科研的额外奖励,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教师配置资源的方式究竟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为了简化分析,假定所有教师个体都是同质的,这样我们仅需要考虑代表性教师的资源配置问题。在随后的分析中,我们会放松同质性教师的假定,以讨论非对称信息下教师与学校博弈的均衡结果。以Lt表示代表性教师投入到教学上的时间,Ls表示投入到科研中的时间,教学和科研的产出函数写作yt=f(Lt)与ys=g(Ls)并且有f′(·)>0,f″(·)>0,g′(·)>0,g″(·)<0。不同于常规的生产函数,教学的边际产出被定义为随教学时间的投入单调递增,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假设,其具体的经济含义将放在对应的成本函数时再作介绍。g″(·)<0是代表随着科研投入时间的增加,科研的边际产出将是下降的。

教师的效用函数定义为u(y)=y,y=yt+ys,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效用最大化问题转化为产出最大化问题。但是,教学产出和科研产出均具有明显正外部性特征,并且现实中无法找到一个定义良好的“教学市场”和“科研市场”,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由竞争性市场决定的教学和科研的均衡价格,这为求解产出最大化问题带来了困难。不过考虑到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的对偶性特征,特定生产函数所具有的关于生产技术的所有信息也能在成本函数中反映出来,于是,可以转而考虑代表性教师的成本最小化问题。由于f′(·)>0,g′(·)>0,其产出函数的反函数就可以分别写作:

Lt=φ(yt),Ls=θ(ys)

它反映的是为获取一单位教学和科研的产出,教师所需要投入的劳动时间,即教师的成本函数。根据反函数的性质,成本函数满足:φ′(·)>0,φ″(·)<0,θ′(·)>0,θ″(·)>0,注意到φ″(·)<0,这意味着随着教学“产出”(可理解为课时数的增加)的增加,教学的边际成本一直是递减的。我们认为这一性质可以较好地描述现实中教学工作的某些重要性质。对一个年轻教师而言,可能会需要花费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来准备一堂课,但随着其教学经验的丰富以及对这门课程的不断熟悉,其投入到备课中的劳动时间会不断下降。对某些基础课程而言,备课时间甚至有可能下降至零。

2.均衡分析

接下来,考虑这样一种事实,即高校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会如何改变我们的均衡结果。根据《中国教育年鉴》的数据显示,1985年我国高校教师人数为34.4万人,到2013年已经增加到149.69万人,净增长115.29万人。教师人数的绝对增长意味着科研的竞争更加激烈,论文发表和课题申报的难度加大不断推动科研边际成本曲线向上移动。当出现θ′(0)≥φ′(yt)时,教师无法从边际成本较高的科研中转移产出到教学中来节约成本,因为此时的科研产出已经降至最低,科研的劳动时间为零,过去的内点均衡将演变为角点均衡。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学的边际成本一直是递减的。虽然没有给出教学的平均成本曲线,但我们仍可以知道当边际成本递减的时候,平均成本一定也是递减的。在生产理论中,始终递减的平均成本将会导致垄断。在我们的模型中,这种“垄断”表现为,如果教师可以完全自由选择的话,所有教师都会选择只进行教学而不做科研工作。

四、非对称信息下的契约安排

上面的分析中,假定所有教师都是同质的。接下来的分析放松这个假定,认为存在两类教师:ψ∈{ψ1,ψ2},ψ1<ψ2,ψ1类的教师科研能力不如ψ2类教师。由于我们重点关注的是科研能力对均衡结果的影响,所以,我们仍假定两类教师在教学上的能力是一致的。把教师的种类加入科研的成本函数后写成:Ls=θ(ys,ψ)。根据定义有θysψ<0,也可以写作θys(ys,ψ1)>θys(ys,ψ2),该不等式又被称作单交条件,含义是两类教师的无差异曲线只能相交一次。这里仅考虑教师的科研产出,其市场价格单位化为1,这样学校的收益函数可以表示为:v=ys-x,x表示学校对教师科研产出的支付。在对称信息的条件下,学校的最大化问题为: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避免教师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是对其施加一个自选择约束,即让说真话的收益大于说假话的收益。在委托代理模型中,若有n种代理人(ψ1,…ψn,),委托人给出的最优契约(s1,…,sn)要满足:u(si,ψi)≥u(sj,ψj),i≥1,n≥j,i≠j。在我们的模型中,学校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施加的自选择约束应满足:

假定学校认为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ψ1在所有教师中的比例为λ(0<λ<1),那么学校的期望收益可表示为:

求解最大期望收益还需同时保证参与约束和自选择约束成立,即对两类教师分别要求:

(1)

(2)

(3)

(4)

(5)

现在考虑不等式(3)、(4)。前边已经分析过,对ψ2类教师而言,如果只为其支付保留收益,那么他将有激励伪装成ψ1类的教师,学校将得到一个混同均衡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所获得的净收益超过其保留收益,这要求(3)中的严格不等号成立,同时(4)是束紧的。通过反证法来论证这一结论。若(3)式束紧而(4)式中严格不等号成立,则:

与我们的定义矛盾,因此,可知(4)是束紧的,则:

(6)

将等式约束(5)、(6)代回目标函数E(v),学校的最大化问题简化为:

一阶必要条件是:

(7)

(8)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成因,发现由于教学工作边际成本不断递减的特征,将导致教师只从事教学而完全放弃科研。因此,即使不考虑声誉等外在约束,学校的管理者若想激励教师同时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有必要在奖励制度设计上更多地偏向科研工作。另外,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一个高标准的科研考核体系符合“不扭曲顶端”的次优原则,对高科研能力教师的额外奖励可以看作是对其所拥有信息优势的一种补偿。鉴于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改善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其一,改变教学工作边际成本不断递减的特征。在实践过程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要求每学期或者每年度的课程教学必须引进一定比例的新增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该学科的新文献、新观点以及新方法等。由于每次课程的教学任务都将涉及到新增知识,教学边际成本不再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而单调递减,上述困境自然得到了破解;其二,通过机制设计甄别出教师科研能力的私人信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是针对不同职称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考评方法;另一方案则是利用激励相容原理,提供不同的教学、科研任务组合让教师自行选择,使其能力类型自我显示出来。

[1]PAULCW,RUBINCH.Teachingandresearch:thehumancapitalparadigm[J].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1984,15(2):142 -147.

[2]DYLEA.Comment:theteachingversusresearchconundrum[J].FinancialPracticeandEducation,1991,1 (1) : 11-12.

[3]RAMSDENP,MOSESI.AssociationsbetweenresearchandteachinginAustralianhighereducation[J].HigherEducation,1992,23(3):273-295.

[4] 唐智松. 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投入状态调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73-78.

[5] 刘献君,张俊超,吴洪富.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35-42.

[6] 吴薇,谢作栩,VERLOOPN. 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工作环境观的影响[J]. 教育研究,2010,(12):37-43.

[7] 曹如军. 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与对策[J]. 现代教育管理,2011,(1):52-55.

[8] 魏嵘,王玉芝. 我国高校教师奖励制度的实证研究[J]. 高教探索,2007,(3):103-107.

[9] 吴洪富. 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0] 张桂平,廖建桥,刘文兴. 科研收益预期对高校教师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5):29-36.

[11] 生云龙. 高校实现“教学与科研统一”理念的制度选择[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8):92-96.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utweighing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A New Perspective

WANG Xin

( School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g 300071, China )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henomenon that scientific research outweighs teach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stitutional system design gives more weight to scientific research over teaching, which is not due to the fact that research results are easier to evaluate compared to teaching. As the marginal cost in the teaching work declines continuously, instructors may spend all their working time teaching if no additional incentiv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are offered.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optimal contract is that highly competent instructors retain hi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in the Pareto’s advantages, while less competent instructor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declines compared with that under information symmetry. The present high standard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can be seen as a deliberate distortion of the low outpu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rom the less competent instructors. Through this distortion, universities reduce the information rent subsidies to the highly competent instructors so as to raise the overall income of their own.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decreasing marginal cost; asymmetric information

10.19525/j.issn1008-407x.2017.02.020

2016-07-01;

2016-11-16

2014年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合伙的历史和历史中的合伙”(14YJA790018)

王鑫(1985-),男,重庆渝北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史、教育经济学研究,E-mail:bashuwang@163.com。

G40.054

A

1008-407X(2017)02-0128-05

猜你喜欢
成本学校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河南电力(2021年5期)2021-05-29 02:10:00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8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揪出“潜伏”的打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