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松,陈 颖,飘 优,王利繁,时 坤
(1.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云南 勐腊 666300;2.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野生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083)
尚勇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及栖息地选择研究
李俊松1,陈 颖2,飘 优1,王利繁1,时 坤2
(1.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云南 勐腊 666300;2.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野生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083)
对西双版纳尚勇自然保护区周边7个村寨开展村寨访谈,结合步行样线调查和村寨同步监测方法,调查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选择情况。本次调查共发现6个种群,包括目击到的实体和足迹、粪堆等痕迹,推断在尚勇子保护区内生存的亚洲象最小种群数量为66~71头,重点活动区域在勐满上中良水库—不足不沙—三岔河区域。亚洲象觅食区域以热性竹林为主,取食和休息区域以竹阔混交林为主,在灌丛或林下灌木丛区域路过或休息。文中就亚洲象种群数量估计、栖息地选择以及种群分布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藉此提出保护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亚洲象;种群数量;分布;栖息地选择;西双版纳尚勇子保护区
亚洲象(Elephasmaximus),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列入CITES附录I,其种群分布于亚洲南部及东南部的13个国家[1]。几个世纪以来,亚洲象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这种情况发生在分布国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亚洲东南部的国家。在中国,亚洲象曾广泛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的区域,但现有种群仅分布在云南省的3个地区: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2]。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亚洲象种群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贯彻法律实施,减少偷盗猎和保护天然栖息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亚洲象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并严格禁止象牙及相关制品的非法贸易和由此激发的偷猎行为。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西双版纳、南滚河和思茅3个自然保护区。这3个保护区共覆盖土地面积约 3 100 km2,配备了300余位全职管理人员和300余位护林员。随着保护区外的广泛种植经济林,对天然林的蚕食日益严重,保护区在保护亚洲象的主体种群及其赖以生存的天然栖息地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亚洲象的生存仍然面临诸多威胁,如适宜栖息地的破碎化和丧失、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非法象牙贸易及其在此利益驱动下的偷盗猎活动[2]。
1995—2000年,由国家林业局发动的第一次国家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约有150~250头野生亚洲象,估计到2003年种群数量可增加至200~250头[3],自此这个数量估计被广泛采用。从2002年起,在中国不同区域开展的种群数量估计结果如下:勐腊32~48头,勐养130~140头,尚勇60~70头;思茅市南平5头,糯扎渡6~7头,江城10~20头;临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21~23头[2-6]。
在20世纪60年代,亚洲象广泛分布在景洪和勐腊相邻的森林中[7]。截至1980年,其地理分布范围有所缩小,但仍覆盖了景洪、勐腊、尚勇和勐养较大的区域[8]。在1996—1997年开展的种群调查结果显示,在勐仑和勐腊子保护区的野生亚洲象消失,现有的种群分布局限在勐养与尚勇子保护区及周边地区[9]。直至2002年有亚洲象个体从尚勇子保护区迁移到勐腊子保护区,种群分布状况才有所恢复,并从那时起在勐腊子保护区重新建立了稳定的种群。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面积达 2 474.39 km2,包含了中国亚洲象种群数量的85%~90%(150~200个体)[2],因此在中国亚洲象保护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西双版纳亚洲象种群分别分布在勐养(997.6 km2)、勐腊(926.83 km2)和尚勇(311.84 km2) 3个子保护区中,其中地处中老边境的尚勇子保护区的种群数量较多而稳定。
收集关于亚洲象的分布、种群丰富度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的精确信息,评估包括栖息地的丧失、破碎化和偷猎在内的生存威胁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设定具有针对性和适合度的保护目标,以更好地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及时有效地监督管理措施的效果。掌握和及时更新亚洲象种群信息对此濒危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结合保护区的巡护监测开展的样线或痕迹种群调查势在必行。
2.1 研究区域概况
尚勇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南部,位于磨憨镇以西,勐满镇以东,国境线以北和南腊河以南。面积为311.84 km2,其中:核心区181.99 km2,占本区面积的58.36%;缓冲区67.36 km2;实验区62.49 km2(图1)。
尚勇子保护区界线总长为80 km,保护区南部边界与老挝接壤的国境线长约22 km。保护区地貌类型以中山、低中山为主,平均海拔760 m。保护区为季风热带半湿润型气候,全年热量丰富,旱、雨季分明,5—10月降雨丰沛;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森林植被类型有季节性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等。尚勇自然保护区涉及4个乡(镇)、三大国营橡胶农场、6个村委会,26个自然村和5个农场连队,共 1 490 户6 747人。
2.2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村寨访谈、样线调查与保护区周边村寨同步监测调查的方法收集野生亚洲象种群分布、数量和活动痕迹数据,分析其栖息地选择偏好,估测种群数量。
野外数据收集共分2步进行:1)村寨访谈;2)样线调查。在2013年7月15—22日开展村寨访谈工作,为样线调查及同步村寨监测提供及时信息及数据支撑。村寨访查共涵盖了有亚洲象分布的7个村寨,它们分别为南坪、河图二组、上中良、24 km、回夯、大龙哈和南满,每个村寨选择经验丰富的村寨监测员2名,共14人进行开放信息访谈。
图1 尚勇子保护区位置
完成村寨访谈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选择在近期有象群活动的区域布设样线。在2013年8月6—8日,集中完成样线调查及同步村寨监测工作。共设置5条样线(图2)。第一条样线为龙门—大湾湾—大榕树—龙门,长21.5 km;第二条样线为上中良—不足不沙—三叉河—上中良,长15.3 km;第三条样线为24 km—放羊箐—不足不沙箐,长4.5 km;
图2 监测位点、监测样线及同步监测村寨位置
第四条样线为24 km—回夯—大坝地—扇磨,长6.5 km;最后一条样线为南坪—河图老寨—大象舞厅—南坪,长11.5 km。样线总长59.3 km,实施样线监测的同时,同步开展村寨监测,分别在南坪、河图二组、上中良、回夯至24 km和大龙哈5个村寨进行关键区域实时监测,共5名护林员参与此次村寨同步监测。
3.1 种群数量及分布
本次调查共记录到8个象群,信息详见表1和表2。在样线2上,先在上中良老寨监测到约10余头象的痕迹,随后在距离约1 km的位置(24 km放羊箐)处监测到的种群数为8头的象群实体,分析其为同1个象群。样线3监测中,在耳朵河岔河沿南哈河上2 km区域发现一群约20~35头象群实体,随后在距其1.5 km处的上中良水库向河图老寨方向听到象的叫声,其方位与实体观测方位一致,判断其为1个象群;样线1监测到的回夯大坝地象群,和样线3在不足不沙到三岔河的梁子监测到的象群,因种群数量和个体组成结构的明显差异,分析其为独立的2个种群。因此,本次调查在样线调查中共发现4个象群,结合在村寨同步监测中观察到的2个独立象群,共6个象群。其中4个种群(占已监测到全部种群的66.7%)是在热性竹林内被发现;在村寨周边活动的象群有2组,占33.3%;在季风常绿阔叶林发现1组休息路过象群。
表1 亚洲象种群数量样线调查结果Tab.1 Results of Asian elephant population size through by line transect
表2 村寨周边亚洲象种群数量监测统计Tab.2 Results of Asian elephants population size from surrounding villages
通过监测到的象群位置图(图2)发现,调查期间,亚洲象在尚勇子保护区的重点活动区域在勐满上中良水库—不足不沙—三岔河区域,共发现4个种群,约55~60头象;在保护区周边的橡胶林中发现正在取食的2组象群,大龙哈为较固定的1个种群,8头,南坪村为1个种群,3头,共11头亚洲象,成体8头,亚成体3头(表2)。其它区域无论是样线调查还是村寨访谈均未发现有象群活动。所有监测到的亚洲象痕迹均为象群取食或移动过程中产生的,调查过程中并未发现单独活动的所谓“独象”的痕迹。
因在耳朵河岔河沿南哈河区域发现的象群较大,数量较多,考虑到误入象群的危险性,只能远距离观察,产生5头的观察差值。综合样线和核心调查人员通过村寨同步调查掌握的信息,估计在尚勇子保护区内生存的亚洲象最小种群数量约66~71头。
3.2 栖息地选择特征
调查发现,亚洲象活动区域以热性竹林为主,活动区域内有成片的竹林,这一区域主要为取食区域;同时在竹阔混交林区域取食和休息。另一活动区域就是灌丛或林下灌木丛内,这一区域主要是路过或休息。亚洲象偏爱的植被类型为热性竹林、竹阔混交林和灌丛。调查还发现亚洲象喜欢在海拔 1 000 m以下的区域取食和活动,有时也到达 1 000 m以上海拔区域(如不足不沙),活动区域多为平坦的沟谷两侧、山坡及半山坡,坡向多为南、北方向。
对中国亚洲象种群的调查研究多集中在2002—2010年。在此期间,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有亚洲象分布的子保护区均有内容详实和细致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调查。在此之后,鲜有关于种群调查的文献。面积仅300多 km2却分布有多个亚洲象种群的尚勇子保护区,在中国亚洲象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尚勇子保护区地处中老边境区域,分布在其中的亚洲象种群与勐腊子保护区种群之间的交流,以及中老种群间的交流带来种群数量的波动,使得及时获取种群动态信息,为制定适时、有效的保护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意义深远。本研究通过村寨访谈、样线调查和村寨同步监测的方法,掌握了调查期间尚勇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及其栖息地选择偏好,为中国亚洲象的种群信息库的完善和补充提供了数据。
4.1 种群数量估计和栖息地偏好
分布在尚勇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与勐腊子保护区种群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与相邻的老挝境内的种群也有交流,因此可能带来种群数量的波动,这种波动与调查期间野生象种群交流和活动情况息息相关,这也是本研究中获得的种群数据与以往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原因之一[2]。2002年1群12头象迁徒至勐腊子保护区,直至2013年,先后共有30~40余头亚洲象从尚勇子保护迁徒至勐腊子保护区;2011年1群8头象从大龙哈东南面水库出小龙哈至南西出老挝,当年未返回,2012年和2013年仅返回至大龙哈水库周围2次,至今仍然没有想返回保护区的迹象[10]。尚勇保护区象种群作为整个西双版纳保护区象种群的子种群,监测到的种群数量的变动应与同时期其他区域的种群数量结合来综合分析。目前亚洲象在中国境内和与老挝种群交流通道处的亚洲象活动信息尚不准确,亟待追踪和更新。研究发现的亚洲象栖息地偏好与以往研究的结果[11-13]相似度高,表明亚洲象的栖息地选择特征明显,具有普遍性。
本研究通过样线调查和村寨同步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估计的亚洲象最小种群数量具有极高的可参考性。不可否认,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误差来自通过粪便和足迹推断个体数目的局限性,以及本研究只监测到象群数,而未发现独象活动的局限性。成年和老年公象往往单独生活,其活动痕迹比群象更难被监测到。与传统的调查方法相比,基于遗传学的标志重捕法,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的经过广泛验证的,准确、快速、成本有效的方法。利用此方法收集的数据可以较为精确地估计种群数量,并获得性别比和遗传结构等种群信息。此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柬埔寨东部、印度南部、老挝和中国西南部亚洲象的种群调查[14-16]。因此,基于粪便DNA的标志重捕法的推广使用是准确评估种群数量的前沿趋势,建议在资源充足的情境下开展。然而,此方法在野外收集新鲜样品时存在多种局限性,受地形险峻、可到达性和误入象群的危险性等方面的限制,增大了实施难度和风险,以及需考虑后期实验工作的经费支出。亚洲象种群监测工作的长期延续开展仍将依赖于保护区工作在一线的人员。传统调查方法因其可与保护区的日常巡护和监测工作结合开展,从而具有长期性和实用性,能够持续更新种群数据库,因此仍在种群调查方法中占据一席之地。
4.2 种群分布受人为活动的影响
非法盗猎活动在尚勇子保护区内时有发生。以往研究发,在2002—2007年间的亚洲象死亡地点[5]均为本研究中未发现亚洲象活动痕迹的区域。亚洲象有着极强的记忆力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在一段时间内离开高风险区域,躲避人类活动干扰,是本次调查未在保护区核心区,尤其是从以往调查结果中掌握的种群分布信息中推断应有亚洲象活动却在本研究中未发现其活动痕迹的主要原因。亚洲象偏爱的植被类型为热性竹林、竹阔混交林和灌丛等,这些植被类型在大小南满岔河、南满河、冷山河等区域的沟谷地带都较为普遍,但这些区域均为往年发生过偷猎事件的区域,本次调查在此区域发现亚洲象活动的痕迹并不多,仅有少数迁徙或路过留下的痕迹,并无较多取食活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就是非法盗猎活动严重威胁到亚洲象的生存,使其不会在这些区域过久停留觅食。
近年来,民众受利益驱动,在保护区周边大面积发展橡胶种植,使得亚洲象栖息地逐渐破碎化和丧失。本研究发现亚洲象在保护区西部与村庄和庄稼地接壤区域活动痕迹较多。随着近年来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款有所提高,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原本丢弃的荒地又种上了一些短期作物如玉米等亚洲象喜食作物,这是造成亚洲象总爱在村寨周边或田间地头活动的原因之一。另外,亚洲象也形成了白天进林子,晚上又返回田边地头的活动规律。
同时,本研究通过样线调查、村寨访谈的方法,对比前几年村寨监测收获的信息,发现尚勇子保护区域内的亚洲象有逐年向外扩散的趋势,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盗猎和人工经济林的广泛种植导致亚洲象天然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尚勇保护区面积仅为311 km2,种群环境容纳量受有效栖息地面积限制,若种群数量增长超过环境容纳量,则种群选择向外扩散寻求食物和生存空间。
4.3 保护及研究建议
笔者认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需继续结合驻村护林员的日常巡护做好亚洲象村寨监测工作,使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的监测数据具有连续性,数据库得到持续的补充和完善。若条件和资金允许,则应开展好与老挝跨境联合保护项目,特别是合作开展亚洲象种群监测项目,对边境区域亚洲象活动情况开展实时监测,并实现信息共享,以联合保护中老境内的亚洲象种群。另外,建议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获得准确的亚洲象种群个体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将亚洲象个体环境容纳量纳入未来研究范围。
致谢:感谢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尚勇保护区管理所的支持;感谢尚勇子保护区工作人员赵金清、桑捌、当飘、岩丙、车志勇、周开华、董志明、李忠云、波糯叫等人在野外工作中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时坤老师对论文修改提供的帮助!
[1] IUCN.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4 [EB/OL]. Http: //www.iucnredlist.org.
[2] 张立. 中国亚洲象现状及研究进展[J]. 生物学通报,2006,41(11):1-3.
[3] 张立, 王宁, 王宇宁,等. 云南思茅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J]. 兽类学报, 2003,23(3):185-92.
[4] 冯利民, 王志胜, 林柳,等.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旱季生境选择及保护策略[J]. 兽类学报,2010(1):1-10.
[5] 林柳, 张龙田, 罗爱东,等. 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动态, 种群结构及季节分布格局[J]. 兽类学报, 2011,31(3):226-34.
[6] 林柳, 金延飞, 陈德坤,等.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评价[J]. 生态学报,2014(7):1725-1735.
[7] 云南省动物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兽类组.云南野象的分布和自然保护[J]. 动物学杂志,1976(2):38-39.
[8] 杨德华, 张存杰. 西双版纳珍稀濒危兽类数量分布及保护[M].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311-325.
[9] 吴金亮, 江望高, 胡健生,等. 近40年来亚洲象在西双版纳的分布变迁[J]. 野生动物学报,1999,20(3):8-9.
[10] 许海龙, 何有才, 郭贤明. 勐腊保护区亚洲象活动变化及保护措施[J]. 林业调查规划,2012,36(6):84-7.
[11] 李芝喜, 李红旮. 亚洲象生境评价[J]. 环境遥感,1996,11(2):108-15.
[12] 冯利民, 张立. 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J]. 兽类学报,2005,25(3):229-36.
[13] 杨正斌, 陈明勇, 董永华,等.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亚洲象生境现状分析[J]. 林业调查规划,2006,31(3):49-52.
[14] CHAKRABORTY S, BOOMINATHAN D, DESAI A, Vidya TNC. Using genetic analysis to estimate population size, sex ratio,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n an Asian elephant population in conflict with humans in Alur, southern India[J]. Conserv Genet, 2014,15(4):897-907.
[15] GRAY T E, VIDYA T N C, POTDAR S, et al. Population size estimation of an Asian elephant population in eastern Cambodia through non-invasive mark-recapture sampling[J]. Conserv Genet, 2014,15(4):803-10.
[16] SIMON H A J, MARISSA A, MARTIN T, et al. Accuracy, precision,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conventional dung density and fecal DNA based survey methods to estimate Asian elephant (Elephasmaximus) population size and structure[J]. Biol Conserv, 2013,159:101-8.
Population Size and Habitat Preference of Asian Elephant(Elephasmaximus) in Shangyong Sub-reserve
LI Junsong1, CHEN Ying2, PIAO You1, WANG Lifan1, SHI Kun2
(1 Shangyong sub-reserve of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engla, Yunnan 666300,China;2 Wildlife Institute, School of Nature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This study adopted methods of line transect and village interviews to investigate population size,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 preference of Asian elephant (Elephasmaximus) in Shangyong sub reserve. Villager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 seven villages which had historical records of elephant presence and six groups of elephant were identified during the survey. Minimum population size was estimated to be 66-71 in Shangyong sub reserve. Distribution hotspots were identified to be in Mengman shangzhongliang reservoir to Buzubusha and to Sancha river zone. The elephants preferred foraging in bamboo forest, foraging and resting in mixed bamboo and broad leaved forest, and resting or passing through undergrowth shrub.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stimation of the population of Asian elephants, habitat selection and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n human activ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tec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suggestions
Asian elephant; population size; distribution; habitat selection; Shangyong sub-reserve of Xishuangbanna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2.011
2017-02-08.
本研究得到国家林业局“中国野生虎保护与监测技术研究”项目的资助.
李俊松(1969-),男,云南勐腊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
陈 颖.
S759.93;Q959.845;S757.3
A
1671-3168(2017)02-00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