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徐幸
围绕转型抓项目 全力助推拆治归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徐幸
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牛鼻子”,念好“三字经”、打好组合拳,就是要在“拆”中转型、在“治”中提升、在“归”中培优,进一步强化一批城建、治水、产业项目支撑,继续做好项目谋划招引、集中开工、实施推进工作,破立结合地发挥其对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拆治归”是当前浙江省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牵头抓总的战略性举措。“三改一拆”主打城乡面貌,“五水共治”主打生态环境,浙商回归主打发展后劲,三大战略既目标一致又各有侧重,既触及本质又直面现实。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牛鼻子”,念好“三字经”、打好组合拳,就是要在“拆”中转型、在“治”中提升、在“归”中培优,进一步强化一批城建、治水、产业项目支撑,继续做好项目谋划招引、集中开工、实施推进工作,破立结合地发挥其对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有破有立。在“拆”的同时,科学配套一批安居房、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宁波镇海区骆驼街道棚户区改造等154个、总投资1511亿元的集中开工拆迁安置项目,切实改善城乡环境,增强群众获得感。
以拆促转。持续加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特色小镇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浦江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湖州市湖笔小镇功能提升工程、衢州产业园区高新片区循环经济生态化改造工程(一期)等项目建设,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高端要素资源的吸引能力。
提速跨越。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通过地铁、机场、城际铁路公路、公共交通等城市、城际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中央商务区、都市农业、停车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空间利用项目的开发实施,清洁能源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典型示范,在杭州、宁波、温州、浙中等地形成空间综合开发、产城融合互动、生活绿色环保、管理智能高效、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样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突出重点。集中抓好新开工的149个、总投资1678亿元的“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实施,形成“五水共治”项目持续投资建设高潮。
拉高标杆。继续加强源头防控,进一步推进浦阳江、苕溪、曹娥江等跨县区流域治理和河道整治项目,全力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确保省控断面大部分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
系统集成。综合利用开源引调、强库固堤、扩通强排、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循环节水等工程技术措施,通过继续规划实施一批重大治水项目,进一步巩固完善“五水共治”格局。加快千岛湖引水、黄南水库等大中型引水工程、水库及配套输水管网建设,提升水资源调蓄能力,形成多源共济、库供为主、链条互补的供用水格局,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加快建设姚江上游西排、兰溪市钱塘江堤防加固等沿海平原骨干排涝、江河干堤加固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防汛防台抗旱能力,确保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继续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中水回用,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以上,全省三分之二市县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
图/任延
在“拆”的同时,科学配套一批安居房、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持续加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特色小镇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高端要素资源的吸引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
持续优结构。实施好中国电子温州信息产业城、威马新能源汽车等集中开工的359个、总投资5138亿元的浙商回归项目,力争新开工重大浙商回归项目建设实现“半年红”“全年红”。同时,重点围绕八大万亿产业及“互联网+”、集成电路等新兴行业,继续谋划招引一批投资总量大、制造水平高、带动力强的浙商回归产业项目,有效带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着力强创新。高起点建设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青山湖科技城等创新平台,推进杭州未来科技城和阿里巴巴2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发展,充分利用特色小镇、产业集聚区、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载体招引浙商回归,完善设施功能、对接金融科技、鼓励创业创新,进一步打造亲商尊商、高效便捷的市场环境。
全力促改革。通过进一步放开铁路、公共事业等投资领域,推广PPP、特许经营等投资模式,积极推进一批浙商回归项目顺利落地,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当好“店小二”,强化重大项目领导联系、银项对接、“绿色通道”、清单管理、目标考核等各项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引得进、落得下、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