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敏洪
创业者应有的四重心态
文/俞敏洪
一个观点:任何理想和梦想都是建立在现实的不堪之上。对于创业者来说,首先要能承受现实的不堪,梦想和理想才能展开。它就像结婚,你可能首先要面对的是与恋爱时期不同的感情变化,那就是你结婚的对象是一个不堪的男人或一个不堪的女人,而且还要跟他过一辈子。到这时,才是梦想的开始。所以不能忍受现实中的不堪很难谈梦想和情怀。
比如培训领域,如今高科技侵入,各种各样新的模式出现,使中国教育出现新的沃土。资本开始对教育大量投资,里边有太多竞争对手,身处其中的创业者必须砥砺前行,忍受不堪。
创业必须明白的一件事,任何
对于梦想和理想,我有不以挣钱为目的的创业都是耍流氓。现在很多年轻的创业者找我要投资,知道我喜欢谈情怀,上来就跟我谈情怀,说这件事多么有社会意义。我是喜欢谈情怀的人不错,创业者可以跟我谈情怀,但想不通怎么挣钱就意味着你没有商业头脑,如果以这种状态进入商业领域,这是迟早要玩死的。
大家都看到了ofo很热,花钱很多,但它未来是具备赚钱可能的。这跟你始终想不明白怎么赚钱是不一样的。
对于创业本身我有四个观点。
很多人把创业看得太严肃。举个例子,每个礼拜,堵在新东方大楼和洪泰基金门口的创业者不占少数,很多人精神紧张,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没有放松的心态。
马云做阿里巴巴是他的第五个公司,前四个都失败了。当年他拉着”十八罗汉”宣布做阿里巴巴的时候,很多人并不情愿掏钱入股。但马云很放松,他坚信阿里巴巴必然成为世界级的大公司,因为马云有输了可以再来的心态。
创业者要搞清楚,创业的激情跟钻牛角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没有输了再来的心态是不行的,不要祈求创业一次成功,一次成功通常做不到,做到了就是个小公司。我就是创业一次成功的,新东方现在市值才100亿美元,阿里巴巴现在市值2000亿美金。所以创业者不用怕第一次创业不成功,虽然失败过,但是后面赢得更大。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创业者开始没有为社会做贡献就谈情怀,是没有任何用的。创业者需要实实在在想一下自己的商业模式怎么走,找到认可你商业模式的人,找到人投资你,让自己先活下去,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事。
而现在有些创业者,拿了投资人的钱,一个礼拜后办公室扩大了三倍,我说这是干什么?他说为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还没有解决活下去的时候你解决面子问题,这样的公司我是不会投的。
创业者坚持尝试的商业模式其实很简单,从农民卖一个鸡蛋挣三毛钱,到不管滴滴还是摩拜通过其他方式挣钱,都要想清楚该不该做。
另外对商业要有深刻的理解。比如很多人冲进教育行业,想用互联网思维颠覆教育,但如果对教育的本质不理解,互联网颠覆教育就不对。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产生新的教育领域的模式。这也是冲进教育的投资人突然发现教育领域原来也不是好玩的事情的原因。
有一本书叫《灰犀牛》,讲的是看到危机好像不是冲着自己来的,等到危机走到眼前的时候你想避开也来不及了。就好比现在新东方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教学的投入将近10亿人民币,但是依然有点跟不上时代,但你还得保持尝试做这个事,所以我每天都如履薄冰。
在我看来,创业项目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是否靠谱。最初的创业就是挑人,这个人稳重靠谱,有团队精神,就是我们看重的投资对象。
比如说最近的外教口语,现在中国有300多家外教口语公司做线上英语口语辅导,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如果那么多人去跟风,能不能取胜就成了问题。为什么不去寻找一个可能还没有人做的,或者做的人比较少的,或者还没有打开的,或者现成可以颠覆的商业模式来做。
拿新东方来讲,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打拼成中国最大的外语教育培训机构,这是我们打法差异化的结果。对手天天推广告,而我天天办讲座;对方做宣讲会,我给学生上课。高科技发展下,不同差异化的竞争越来越复杂,静下心来想一下,怎么用最省钱的方法把客户挖过来?
我知道有一家估值十几亿的公司,几个创始人打架快把公司打没了。一个创业公司正常的内部纠纷我没有反对意见,新东方就是几个合伙人打架打出来的,但重大的打架我从来没有失去过主导权,因为大家知道俞敏洪走了,新东方就完蛋了。无论怎么打,俞敏洪要留下来好好干活,给大家赚钱,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底线。所以,如果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宁可把公司弄没了也要把对方弄死,这就很麻烦了。估值十几亿的公司,最后干没了,这是多大的仇恨呢?
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唯一办法就是一开始要有个主导者,最后主导者说了算。我们不能学项羽只有一个人打天下,要学刘邦,他和团队中的韩信、张良也打架,但刘邦是绝对处于主导地位的。
在新东方我个性随和,但是在团队威望是非常高的,不听我话的人请离开,否则没法主导公司发展,也没法对公司最后结局负责任。我跟团队说的很简单,你们谁敢给公司负责任?负最终的责任?如果最终责任必须我来负,那最终就是我说话算数。你必须有这种强势,这样公司才会长久。
(作者系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本文根据其4月21日在2017创新中国春季峰会上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