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艳青
(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5)
中医药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模式探究①
苏艳青
(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5)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研究分析中医类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深刻挖掘健康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新形势;梳理中医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关系;并构建中医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新模式。为此,该文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环节、产学研等方面,努力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模式。旨在为中医类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中医药 社会体育专业 发展模式
社会体育又称为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主要涉及普通民众自愿参加的,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社交等为目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1]。社会体育专业不同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更多的考虑通过运动达到人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人们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更多的人关注身体的健康。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支持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早在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首先创办了社会体育专业(专科),2013年将专业名称修订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截止到2017年全国设有该专业的院校共计212个。而在众多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中,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办出具有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是当前困扰很多办学者的问题。群众体育的普及推广、中医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当前国家重点发展的两大事业。因此,笔者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学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及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积极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模式。
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它追求的不仅是个体身体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2]。中医类院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康复、保健知识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促进康体结合,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
因此,健康大环境与体育市场发展为中医类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2.1 中医养生理论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非常重视对身体的保护。人们对生命、健康不断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又吸收、融合了儒、道、佛等诸子百家的一些哲学观念和养生方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养生的内容很丰富,主要包括饮吃、住、行、运动、精神调节等。其中,运动在养生中比重占的最大。
2.2 中医相关学科为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医养生学科具有哲学、文化学的理论体系,能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再通过各个朝代医家的哲学思辩而最终上升为科学的理论知识。利用中医养生理论和现代体育科学理论指导大众健身,从养生、保健、营养等方面为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提供科学指导,能够提升大众健身的效果。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技能,能够在健身行业更科学地为大众服务。
3.1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重新界定
3.1.1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总体目标
2012年我国教育部规定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能在体育领域中从事大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教学科研、经营开发、咨询指导等工作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4]。
3.1.2 中医类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厘定
(1)总体培养目标。
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比较系统;能够进行社会体育指导技术、组织管理、经营开发以及科学研究;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具有中医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具体培养规格。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较好地掌握社会体育多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能够进行科学健身指导、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具有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能力;具有良好学术潜质或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基本掌握社会体育相关的中医药保健技能。
表1 课程体系模块分布
总之,中医类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具有中医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充分挖掘中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为人们治未病。
3.2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介绍》(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和《全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专业规范》)的规定,主要以社会学、体育学、公共管理学为主干学科,并分类设置。
当前,中医类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重理论轻实践,按照国家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将课程进行系统分类。
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包括限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大类。课程模块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和个性培养课程模块。
首先,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以德为先;其次,多开展选修课程门类,增加学生自助选择课程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外,开设与中医学科相关并对学生就业有利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比如中医饮食营养学、推拿学、运动按摩学等课程,以此形成体育与中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另外,加强实践课程比重,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分配模块见表1所示。
3.3 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
首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保证学生实习、见习的时间。比如,通过学校的内部资源开展校内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参与学校与街道社区、机关、企业单位、体育产业公司、体育俱乐部等的实践活动;同时,拓展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搭建更大的舞台。
其次,学校加强实践带教教师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走出去引进来,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同时要严格指定考核评价标准,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等各种评价方式结合,合理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实践、实习质量,加强监督机制,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3.4 加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能力
理论来源于实践,科研服务于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在实践教学或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实际调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当前国内、国际的高质量的文献书籍,积极参与SRT、大学生创新杯等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一个研究型的大学生。
另外,可以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所见、所闻积极探索当前社会体育发展的新思路、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为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途径。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至今,各个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办学模式,中医类院校通过深刻挖掘、剖析中医与体育的相互关系,使体育与康复、保健等学科密切结合,从而构建出具有中医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新模式。
[1]张纳新.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搏击·武术科学,2009(12):82-83.
[2]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4):71-73.
[3]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3):135-139.
[4]徐嘉.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5]庹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J].体育学刊,2010(7):31-35.
G80-05
A
2095-2813(2017)05(b)-020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4.207
中医药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模式之研究,课题编号:ZYDXW1323(有资助项目)。
苏艳青(1978,5—),汉,山东金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