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浙江省台州市三梅中学)
摘 要:地理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科目,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于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优化学生的内部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意义重大。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地理空间综合思维能力教育,引导学生通过不同侧面知识的学习,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他们的学习综合感知,最终实现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空间综合能力、空间运用能力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在认识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时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所表现的能力。可见空间定位是一项综合性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地图基础知识(剖面图、等高线图、经纬线图)、地图读图能力(图例、比例尺、海陆位置辨别、轮廓线分析)、综合分析能力(对比相似区域、得出准确定位)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对于学生的演绎归纳能力、地理基础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图,善于分析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根据这些内容进行辨别分析,逐步得出结论。想要引导学生做好空间定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根据经纬网进行定位,根据题目、图片中给出的具体经纬线进行定位,比较特殊的地理位置比如北纬30°经过的主要河口:尼罗河河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河口)、钱塘江河口、密西西比河口;(2)位置定位法,即根据题目给出的海陆位置,比如半岛、海峡、高原等进行定位,例如,特殊的比如欧洲南部的三大半岛、巴西高原、青藏高原;(3)根据区域的轮廓位置进行定位,例如,非洲南部轮廓线、各国疆域轮廓线等等;(4)运用给出的地理景观进行定位,通过自然景观(热带雨林、针叶林、特产生物等)或者人文景观(标志性建筑、衣着饮食等)进行定位;(5)根据相关的文字资料进行定位,例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就是温带海洋性气候;(6)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图例、注记进行定位,例如,南北极点、赤道、回归线等特殊标记;(7)根据地理事物分布的相关规律进行定位,比如袋鼠生长在澳大利亚,熊猫生长在中国;(8)地理原理定位法,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文字信息或图像信息,结合所学的地理规律进行定位,例如根据等高线、等温线、洋流、昼夜差别等因素进行定位;(9)根据特定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
进行定位:例如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地域,冬季昼长夜短的地域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从本质上而言,地理就是一项集合各种信息的地图,各种地理知识、地理现象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区域,也受气候、地形、海陆位置的影响。这就需要学生拥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相关的已有元素进行读图、填图,完善相关的知识点,更好地解决问题,获取更多的知识。综合而言,想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需要学生在头脑中拥有完善的“地球意识”。例如:学生要有“经纬网地球意识”,经纬线是确定位置和方向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如果学生对于经纬线知识掌握不牢固,那么就很难开展日后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对于经纬线的分布规律、基本走向、形状特点、方位指向有一个完善的认知,比如赤道穿越的地区、本初子午线穿越的地区,东西半球的划分等等。只有对于经纬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在定位的时候才能更加科学、快捷。
学生也要有“行政区域地球意识”,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人文风情,不同的人文景观,这些知识既是完善学生认知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重点。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于常见的、热门的行政区域有一个熟悉的认识,便于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准确调用相关知识。比如美国横跨几个时区?英国的轮廓图是什么样的?
另外,学生也要有“三维立体地球意识”,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掌握单一的平面地图,那么对于气候、等温线、植被等因素的理解就会不完善。只有学生掌握了三维立体地球知识,对于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的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同样是赤道沿线地域,亚洲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而非洲则有热带草原气候、南美地球还有热带沙漠气候,这些都与地形、海陆位置有着重要的关系。
此外学生也要拥有“运动着的地球意识”,地球是一个运动着的物体,昼夜变化、寒暑交替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掌握动态地球知识对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完善他们的生活体验都有重要的促进价值。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对于不同地区各个季节的气候特点、对于地壳运动规律、对于洋流运动规律有一个动态的理解,更好地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以便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有一个科学、全面的理解,便于根据这些知识进行地理定位。
另外,学生也有拥有“人文景观地球意识”,除了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自然景观知识,我们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球意识,让学生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于城市位置变迁、交通运输演化、工业类型转型的分析体会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断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三、培养学生的空间综合能力
地理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空间综合分析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善于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意识,以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更为科学、更有说服力的答案。高中时期正处于学生各项基础认知体系的构建、完善阶段,对于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信息筛选提取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全局意识,树立“大地图”“大地理”意识,在分析问题、观察现象的时候能够从多角度入手,比如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的分析入手,丰富视角,这样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结果。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各种地理元素进行总结、归纳、梳理,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体系,丰富他们的地理综合技能。如,在学习“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為例”时,可以设计以田纳西河为主线,从地形、气候、水系和矿产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归结出对区域发展的优势及不足,探讨开发利用的方向;流域的综合开发以整体性为原则,把握住“梯级开发”这个核心和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最后再问田纳西河的资源和开发情况,并运用填图的方式让学生绘简略地图进行总结。教材三个部分的内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弄清了“流域的自然背景”“流域的综合开发”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就不难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掌握较牢。同时也能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空间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地理是一项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涉及人文、社科两个大的知识领域,科目知识体系大、知识脉络多,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空间认知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活地图”,能够对于某个指定空间内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资源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便于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恰当的知识调用,不断提升他们的地理综合认知,逐渐养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他们的日后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杰.关于发展中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姚秀元.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J].地理教育,2014(11):7-8.
编辑 李琴芳
新课程·教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