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意义及其可行性操作

2017-06-17 10:14杨昇华
新课程·教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中生智能目标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生涯教育,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由西德尼·马兰(S.P.Ma-rland)博士于1971年提出的。他认为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主张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确定与个体相适应的职业生涯目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从根本上提高作为未来“社会人”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因此,生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职匹配,将自我利益与社会利益最大化,使个体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高中生心智基本趋于成熟,对自我的认知逐渐趋于理性化和成人化,只有在高中阶段做到运筹帷幄,才能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实现“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远大目标。

而当前的高中教育,把手段变成了目的,为升学而升学,本是为学生发展求得新的平台和空间的“手段”被异化成了“目的”,并且变成教学的终极目标,教育的失败就会成为必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研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存在“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的现象。与此正相关的是,近年,我国有近30%的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大学生就业已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求职一起成为我国的三大就业问题。教育不能促使学生就业,受过教育的失业队伍日益庞大,导致个体事业和人生的失败,这是教育的最大悲哀。

那么,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首先,自我鉴定是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笔者通过与部分高中生的交流,了解到不少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类型等都不甚了解,他们只是根据主观臆断,或是同学、父母和老师的感性评价来确定自己的兴趣或性格,缺少客观的理性判断。他们中很多人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学业或职业去向,无所谓选择,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性过强,缺少独立意识。许多高中生对自己的未来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有的甚至从未思考过。

对于人生,托尔斯泰曾说:“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曾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当指导高中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由此可见,生涯规划与人生的成功息息相关。中学语文既有使命,更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从语文教材或语文老师那里学到关于生涯规划的一些知识。的确,高中语文教材里有很多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经典作品,可以引起高中生对未来的憧憬,帮助他们确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终极追求。比如,苏教版必修一里,通过研读《相信未来》《致橡树》《像山那样思考》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爱情的理性思考和平等对待自然的博爱之心。徜徉于语文的天地中,体会屈原的探索精神、岳飞的精忠报国、史铁生的从绝望中爬起后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以及苏轼对自己的肯定和激励等。

在《论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中,在《鱼我所欲也》阐释的“舍生取义”中,在《劝学》所倡导的“学不可以已”中,在《逍遥游》推崇的“至人无己”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体会学习人生的千锤百炼,领悟大是大非面前的追求与旷达。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让学生加深对人生、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学会面对艰难困苦时的奋起和坚韧,让自己百炼成钢,永远乐观、永不畏惧。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而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拥有多种彼此独立的智能,可以根据各自的倾向去联结这些智能,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智能倾向。而正是这些智能倾向,影响和决定着个体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领域。从生涯规划的维度看,给学生创设尝试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其充分了解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语文课堂及课下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辩论、主持、朗诵、征文、读书报告会等,不仅能展现出不同学生不同方面的才能,还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和潜在的热情。让学生在各种展示中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学会积极反思和评价自我,并且逐步探索个人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适合的职业发展道路,这些都可以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以尊重自我兴趣和性格倾向为前提而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和知识在语文课堂中的迁移、课前三分钟的运用等,都可以成为语文促进学生对生涯规划作出思考的环节,正是在这些过程中,生涯规划就无形地蕴藏在了语文学习的天地之中。

善用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能在很大程度上使高中生涯规划更具方向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教育部职业生涯教育项目组.职业生涯教育实验中期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作者简介:杨昇华(1987—),女,江苏省江阴市,现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曾发表论文:《苦难的精神与心理——从<双重人格>管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手法》《陀思妥耶夫斯基反乌托邦思想初論》;参与编写了刘石、杨旭辉主编的《唐宋词鉴赏大辞典》。

编辑 任 壮

猜你喜欢
高中生智能目标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智能烹饪机
超智能插秧机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