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与李贺诗艺对比分析

2017-06-17 23:10房琳琳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诗艺文学价值济慈

房琳琳

摘 要: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装着对于诗歌的感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都偏爱着符合自己风格的诗歌。不同的诗有着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思想情感,但经典的诗都流露出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和纯粹的心境。本文想要通过将外国诗人济慈与中国诗人李贺进行诗艺比较,来分析不同诗歌中所蕴含的诗艺以及两者所凸显的经典诗歌所共有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济慈;李贺;诗艺;文学价值;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一.济慈与李贺诗歌的创作背景

1.济慈的人生短梦

济慈出生于18世纪末的伦敦,是英国的著名浪漫派诗人。他在年少之时,便目睹了父母的离世,并且他在一生当中都对其充满伤感。他的经历短暂却又丰富多彩,他用肉眼看过人间的离别与不舍,也用双手触摸过爱情与欢乐,他用自己真实的经历幻化成诗歌中的片片字句诉诸大千世界,为自己找一个落身之处,不管是疾病的折磨还是财产的匮乏,抑或是其诗歌饱受争议与批评,他都没有放弃对于诗歌的热爱。所以,在经历了这些对于同龄人不曾有过的极端和纷杂,济慈用追寻快乐和爱作为其诗歌的最完美的表达。可能,只有经历过失去与不舍,才知道快乐与爱如此珍贵和不可得,在二十五岁的那一年他离开了人世,为寻找梦中的真与爱继续出发。

2.李贺的抑郁伤梦

李贺,子长吉,被赋予“诗鬼”之称号,是中唐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作为宗室王孙的他,虽有着高贵的血统却因家道衰落,壮志难酬,郁郁不得志。由于时代政治的压抑与周遭他人的嫉妒与排挤,使得李贺最终愤然弃官场而回归田园。而田园生活的清贫,妻子的离世让他郁郁寡欢、感伤至极,最终,备受疾病的煎熬使得他在27岁的那年离开人世。也许,他诗中留下的除了层层的感慨之外,还有对自己梦中所寄托的希望吧。

通过对两者人物经历的把握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使我们能够从中找到很多的共同点,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两者进行比较的原因之一。济慈与李贺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且有着相仿的人生故事,面对各种压力与怀疑,他们始终将其情感寄予诗中;他们虽然英年早逝,却留下了一篇篇千古文采、一首首万世绝唱。因此,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济慈与李贺都有着相同的文学情感,但在具体的诗艺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别。

二.济慈与李贺的诗歌艺术色彩比较

济慈与李贺是两个完完全全没有缘分相见的两个人,却在时差与地域上千转百回的成为了有着相同情感与心境的詩歌创作者。说是创作不如说是真情寄托,他们人生当中所面临的困难与痛苦使得他们无论是归乡还是放歌山水之外,都不如寄予诗歌来得痛快,来得透彻,他们用浪漫的情怀与笔意书写着心中难以释怀的感伤与寡淡。

1.诗歌主题的比较分析

在诗歌主题的选择下,两者都表现出了相同的对于自我人生经历的感悟。济慈与李贺把对自我的认知与告白放在了诗歌的主题中,是想通过诗歌的婉转表达来凸显自己对于曾经所经历的失败或是离别、痛苦,或是不舍的良性留恋,即使说回忆虽有伤痕却值得往回看。所以,两位诗人在其诗歌的主题上都寄托了对于现实的不满与自我浪漫情怀的释放。但是,两者在具体的主题选择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济慈在经历人生百态的嘲弄与怀疑下,面对问题与困难,把寻求爱与自由作为了诗歌主题的中心,他的诗更具有一种对于自然的追寻,因此他的诗歌可谓是充满了一种灵动的、些许忧伤却充满希望的诗境。然而李贺在把人生的不得志与苦难作为诗歌的主题时,更注入了一种将大气与磅礴的情怀,以浓烈又激昂的心绪作为对现实的不满。

2.诗歌情感的比较分析

济慈与李贺都有着穿越时光的相同情感成分,他们为世间所体会到的不平等与不理解而抒发着相同的对于自我认知的真挚情感。在济慈的诗中,“美”与“真”是最重要的,这种“美”来源于对于心中对所向往的人生的追寻,这种“真”来源于对于自然的真切感悟,所以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在李贺的诗中,现实与理想的比较十分明显,李贺就是想在诗中通过对山河或是事物的极致描写来抒发自己的不得志之情。因此,济慈的诗歌更为柔和,更为清新;而李贺的诗更为大气,更为浓烈。

三.济慈与李贺的诗歌艺术手法比较分析

在诗歌艺术手法的比较上,两者虽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于寄托在诗歌中的人生情感,但在诗歌艺术手法上,除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之外又有着各具特色的写作方式。

济慈的诗充满着各种浪漫的想象,其想象手法相当细腻且夸张。在读他的诗时,感觉得到思维的跳跃,各种浪漫的自然情景浮现眼前,让人对自然充满眷恋,心生舒缓;同时,其诗歌所注入的音乐性也让人置身事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不浓烈却异常令人能够感触,直觉的体验让人觉得诗歌是如此之美好。而李贺的诗歌明显的具有一种对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把握,即是说把现实问题以浪漫方式将其注入,因此,读者能够很清晰的明白诗人的用意,这也是李贺写诗的原因所在,“既然我处时代不懂我,那就以诗为传,传后世之懂我之人”。两者虽将人生的不如意放在诗中,却以不同的情感标准书写者各自的人生经历,济慈追寻美好,化苦难为真善美;李贺高歌抱负,寄真情于山山水水。

四、结语

无论是济慈还是李贺,无论是在小溪边独自徘徊还是在高山上放声呐喊,人生就像梦一样漫长,困苦却一时消散。我们每每读到他们的诗时,就感觉心有所想,情有所寄,那是因为他们的诗中都蕴含了极大情感色彩,能够让我们置身于他们的时代,看尽人间百态。

参考文献:

[1]王永慧.李贺与济慈诗歌艺术的比较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2]吴彦.浅谈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J].科技资讯,2014.

[3]李靓.济慈的生死哲学观[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猜你喜欢
诗艺文学价值济慈
电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体芳妮与济慈作家形象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诗艺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诗艺学》第4章论析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出奇制胜”话诗艺
向源头学诗艺
“童心”开启百年新诗——以王统照诗集《童心》小诗的诗艺为例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