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胡恩华+王凌云
摘要:慕课近年来获得了爆发式增长,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并且有一些新的课程形式对其提出了挑战。本文首先探讨了慕课存在的缺陷,进而介绍道课——一种新的课程形式的含义和特点,并且分析了道课的实践和实例,最后探讨了道课对完善慕课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慕课;道课;网络课程;女性主义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080-02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MOOC),通过网络提供课程内容,任何一个对其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学习,而无需进入传统的课堂。由于具有受众广、免费和可获得性高等优点,慕课近年来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诸多顶尖教育机构(如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提供了大量慕课,出现了众多慕课平台(如Coursera和MOOC学院),注册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慕课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教育界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教学方式并进行了实践,道课(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s,即DOCC)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的目的即在分析慕课缺陷的基础上介绍道课的基本概念和实践,从而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慕课的缺陷
教育界对于慕课的批评涉及教师角色、资金、等级化和“大规模”的价值等方面。这些批评事实上或多或少的对慕课的一些“天生”优势提出了质疑。(1)开放性问题。①课程开发相对封闭:一门慕课通常由单个精英学校组织,由单个精英教师开发。这种做法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慕课推崇的“开放性”[1]。②课程学习相对封闭。虽然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网络技术进行简单沟通,但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深度沟通并非慕课的强项。(2)“大规模”的价值。慕课固然能够有大规模的受众群体,但这也衍生出诸多挑战。①慕课因其内容标准化而无法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可能是慕课注册人数多而实际完成人数少的一个重要原因[2]。②教师作用的弱化:由于面对大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事实上只能承担讲述的职责,而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协调、挑战和激励。(3)技术主义倾向[3]。①强调课程内容的到达性,但是对于课程学习的效果关注不够。②学习方式机械化,依赖网络、视频、社交媒体等“现代”手段,但忽略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深度交流。③看重学习过程的流程化,但是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和人文关怀。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贬低了教师的价值和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并导致了诸多衍生性问题,比如,对于教师价值的认可问题,慕课课程的成本补偿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道课的含义和特点
道课的全称为分布式开放合作课程(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即DOCC)。我们之所以将这种课程译作“道课”,原因有二:其一,“道课”读音与其英文缩写的读音接近;其二,一門“道课”通常由多个志同道合者就某一主题根据自身情况提供相关课程内容(教之有“道”),并且这类课程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之有“道”)。道课和慕课一样,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技术,但是它基于女性主义教育学对慕课进行了重组[4]。按照道课创始组织“FemTechNet”的介绍,道课由参加者基于平等主义原则设计和开发,力求支持分散式合作学习。道课的开发建立在这样一个共识之上,即专业知识分布于网络之中,掌握在处于不同制度背景、面对不同的物质、地理和民族环境的个体手中,这些个体体现和践行着不同的身份。具体说来,道课遵循如下关键原则[5]:(1)承认专业知识和技能分布于网络中并积极利用它们;(2)确认学习存在诸多方式和方法;(3)通过对等的沟通模式和学习活动实现合作学习;(4)尊重网络中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5)鼓励合作创建学习的历史档案;(6)合作尝试使用在线教育方法。
三、道课实践和实例
道课目前仍然是一种实验性课程形式。2013年秋季,美国匹泽学院(Pitzer College)的传媒研究教授Alexandra Juhasz领衔开讲了世界上第一门道课课程《关于技术的女性主义对话》(Feminist Dialogues on Technology)[6]。但是,课程教师并非Juhasz一人,而是包含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学者和教育者网络,涉及多达15个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既有小型的文理学院(如安大略艺术与设计学院),也有大型的研究型大学(如耶鲁大学),因而充分体现了道课倡导的平等思想。这些机构和教师依托DOCC2013这样一个平台各自提供相关教学内容,即道课的“节点课程”。在这门道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但借助DOCC2013平台,也利用传统课堂。比如,2013年9月4日在匹泽学院,两位教授就如何理解场所与技术从女性主义视角进行了讨论。当时有200多位选课学生及来自全世界的自学者在现场或通过网络实时观看了这次对话。相关视频经过编辑存放在网络上,学生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再次浏览。2014年,FemTechNet对道课系统进行了升级。在其DOCC2014体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节点课程,比如,《性别和技术》及《设计数字知识:产品、行动和劳动力》。在道课实践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教学实验之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道课社群对于教学理念、原理和方法等理论问题的重视和研究。FemTechNet甚至出了一本白皮书来阐述其女性主义教育学和网络学习理论[4],这一点恰恰是慕课这种教学方式所欠缺的,也可能是制约其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道课实践对于慕课发展的启示
道课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目前仍然处于实验阶段,并且由于其组织、开发和提供往往涉及多个机构和教师,其发展并不如预期。因此,到目前为止,道课远没有对已经广受欢迎的慕课形成实质性挑战,更别说替代后者了。但是,道课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显然对于慕课的“进化”深有启发。(1)教育学基础。女性主义教育学是道课教育学的基础,它涉及的诸多理念,比如强调平等、注重设计学习社群、采用团队作业和项目、注重跨国思维等,有助于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相反,慕课是在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实现了快速发展,而这种欠缺已然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2)人与技术的关系。慕课采用“平衡”视角看待该关系:一方面,力求提高课程的可获得性,因此并不回避网络手段;另一方面,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软技能”,比如沟通、团队工作和人际关系技能,显然,这在实践上否定了慕课的技术主义倾向。(3)师生角色。道课强调学习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过程,这显然不同于慕课中的师生角色定位,即教师倾向于成为信息发送者,而学生则是“孤立”的学习者,即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交流,这些交流也变得非常干涩,往往通过网络上的点击率来进行评估。(4)对于教学劳动的认可。道课社群认为,教学劳动是一种投资:从教师角度看,有效补偿其劳动付出是其进行持续投资的必然要求;从学生角度看,尊重教师劳动,承认“技术进入权并不保证知识进入权”,这是激发其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前提。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事实上揭示了慕课发展的两个瓶颈,即缺乏成本补偿机制和学习效果不理想[2],它们显然关系到慕课的可持续发展。
參考文献:
[1]DOCC 2013:Dialogues on Feminism and Technology. http://femtechnet.newschool.edu/docc2013/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ssive_open_online_course
[3]王飞.论慕课时代翻转课堂中技术主义倾向[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63-64.
[4]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with 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s (DOCCs):Feminist pedagogies and networked learning. http://femtechnet.newschool.edu/wpcontent/uploads/2013/09/FemTechNetWhitePaperSept_2013.pdf
[5]What is a DOCC?http://http://femtechnet.org/docc/
[6]http://pitweb.pitzer.edu/communications/2013/09/04/pitz-er-college-professor-launches-first-global-distributed-open-collaborative-course/
DOCC:Definition,Practices,and Implications for MOOC
ZHANG Long,HU En-hua,WANG Ling-yu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Jiangsu 211106,China)
Abstract: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boom in MOOCs,but also seen its various problems. We first present challenges and criticism facing MOOCs,and then introduce an alternative to MOOCs—DOCCs,followed by discussion of DOCC's definition,features,and practices. Finally,implications for MOOCs from DOCCs are provided.
Key words:MOOC;DOCC;online course;feminist pedag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