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继德
【摘 要】本文阐明有效教学情境的特征,提出进行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设计要基于教学目标,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合理选择方法,提供社会化的教学情境,并通过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化学 有效教学 情境设计 问题情境 认知冲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51-02
教学方法的创新、情境的创设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在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学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当下对教学情境的设计已经逐渐成熟,但是缺少对教学情境的价值、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从有效教学情境的特征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有关教学情境有效性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情境三方面的因素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及其发展,而教学情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起导引、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新课标改革以来,许多教师都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具、挂图、卡片、模型、音像等多种手段,使用游戏、故事、实验、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形式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极大地丰富了化学课堂。通过这些手段和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提供学习信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平等对话创设了平台。但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设计得是否合理,对学生的学习是否起了积极作用,等等,都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有效教学情境的特征
通过对现有情境的分析与讨论,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情境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习知识并获得知识就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托一定的有效教学情境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起来,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新设计方面就要下苦功夫,提出值得思考和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当学生需要共同合作去完成某一任务或问题时,他们便开展更深刻的思考和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能实现课文知识的迁移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如高中化学新课标人教版必修 1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情境创设,必须建立在初中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即“得氧氧化、失氧还原”之上,以及元素化合价和 1-18 号元素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基础知识之上,然后慢慢引导过渡到高中阶段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的升降”的本质“电子的得失或转移”之上。只有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才能将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联系起来,并进行有效融合。同时,还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只有当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才能顺利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一个情境执行一个特殊的目的
教学情景的创设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因此,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教师可从这几个问题来考虑:(1)设计这个学习情节的目的是什么;(2)学生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3)怎么判断学生已经达成了目的;(4)学生将会如何“说明他们知道了什么”;(5)学生走出教室时,会“带走”什么。
(四)把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设计教学情境就是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内容进行具体化设计,将这些知识还原为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更愿意了解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及在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教学情境把真实世界的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条件,需要教师充分设计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最优的情境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五)有丰富的情境互动,产生积极的效果
与课堂进行前教师对情境的设计不同,情境互动是课堂临时发生的。任何情境只有在实施过程,实现了情境互动,并产生积极的效果,才是有效的。因为在课堂上,无论之前的情境设计多么合理,事情都不会原原本本地按照自己预先设想的方向发展。因此,设计情境时,教师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为新情境的产生留点空余之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不停地对情境进行调整,设计新的情境,这样才能产生丰富的情境互动。同时,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进行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策略
情境要为学生有效地内化化学知识提供可能性,要成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化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学情境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设计行之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一)基于教学目标
化学情境的创设要针对相应的化学教学内容。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的是目标明确的学习,参与的是目标定向的活动。教师设计情境前,要熟悉课程标准,理清情境的目的,這样才能有助于进行全面和深入地分析,创设有效的情境。创设过程中要抓住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抓住教材的中心,弄清重点、难点。明确学生在情境学习中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体验什么样的过程,以及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情感与态度。例如,在“物质的量”这一节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物质的量”这一概念。为此,教师要基于此目标进行情境设计。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情境:
同学们,假设只有一个最小刻度为 0.1 g 的托盘天平,那么同学们如何测量一张白纸的重量?如何测量一个水(H2O)分子的质量,100 个 CO2 分子的质量呢?
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一个将宏观物质(可测)与微观量联系起来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
(二)提供社会化的教学情境
知识建构具有社会情境性,特定社会情境中的问题和任务会影响认知探索和知识建构的方向。而学生的学习是在课堂这个小社会中进行,因此,不能忽视这个群体中各成员的相互作用。要设计提供社会化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要尽量设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和谐地交流合作和竞争。其次,教师要提供真实情境下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最后,教师适当地提供指导与帮助。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更多的体现在激励、鼓励和启发上,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与潜能。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当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不能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一般认为,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程度是最大的。问题情境就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一种重要途径,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间产生认知冲突。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有以下特点:(1)非封闭性问题;(2)问题是学生未知,但可以通过探索解决;(3)能够将学生认知结构与新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时,通过新旧知识的不一致性,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回忆并思考,活泼性排在氢以后的金属一般不与酸反应,但是,铜等不活泼金属却可以与浓硫酸反应,这是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四)结合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门学科研究的领域包括宏观与微观这两个方面。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这两大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则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情境,特别是课堂演示实验,通过改进和创新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化学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更有吸引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微观层面的分子、原子、离子等,这些知识都比较抽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动画模型创设情境,如 NaCl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是 Na 原子失去最外层 1 个电子给 Cl 原子使 Cl 最外层达到 8 个电子稳定结构的 Cl- 和 Na+,通过视频动画模型展示它们形成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培养学生的微观思维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感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规律。
(五)合理选择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不同的知识对情境设计的要求不同。不同主题的教学内容,其本身包含的知识特点也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情境呈现方式。教师要根据教与学的实际,创设各种情境,并对它们进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例如,有关化学反应现象的教学内容,知识类型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内容的特点是比较注重日常生活、社会问题及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认识化学变化的现象及规律。有关化学本质的教学内容,则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这部分内容以理解规则、原理为主,即有关“为什么”的知识。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情境来促进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美]阿瑟.S.雷伯著,李伯黎等译.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2][美]George W.Gagnon,Jr.&Michelle Collay,宋玲译.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高 文.学习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4]高 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