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视阈下港澳社会心态比较研究

2017-06-17 22:29莫岳云刘思聪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统战工作一国两制

莫岳云++刘思聪

摘 要:“一国两制”的推进对港澳社会心态产生了积极影响。自回归以来,港澳民众的社会心态不尽相同,尤其是在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上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回归前英葡两国对港澳殖民地的管治方式不同,港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港澳社会两极分化状况不同,国民教育在港澳开展的境遇不同,港澳社会核心价值观不尽相同等。港澳统战工作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调整经济发展策略,保持香港、澳门经济的长期繁荣发展;加强对青少年的国民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构建主导价值观念,用中国梦凝聚共识;调整策略,加强团结香港最广泛的中产阶级;加强对澳门各类社团尤其是富商派社团和民主派社团的工作。

关键词:“一国两制”;社会心态;统战工作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7)03-0081-10

港澳社会心态是一定历史时期港澳社会成员对现实社会发展状况产生的较普遍的心理状态,是港澳居民长期积淀起来的意识和内心深处的稳定性倾向与定式。香港回归近20年,澳门回归近18年,探讨回归以来的港澳民众社会心态,分析港澳民众在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上的心态变化以及港澳社会心态的差异,揭示导致这种变化和差异的原因,探讨统战工作的应对策略,加强港澳社会心态建设,对推进“一国两制”的有效实施,实现从主权回归到人心回归,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国两制”的推进对港澳社会心态的积极影响

(一)港澳同胞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增强

回归后,港澳同胞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民主权利,真正成为国家和香港、澳门的主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情怀。香港通过学校教育来增强青少年群体的国家认知,强化未来社会精英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并以价值观为导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国民素质。2009年6月,香港国民教育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受访者认同“我是中国人”,94.21%的受访者认同“我是香港人”;对于香港学生关心的人与事,95.41%的受访者表示“关心香港的人与事”,89.17%的受访者表示“关心中国内地的人与事”[1]。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关于“香港人的身份与国家认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18—34岁的香港青年中,44.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香港人但也是中国人”,13.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但也是香港人”[2]。这些数据说明自回归以来,香港同胞的身份认同逐步由“疏离”到“亲近”,国家认同逐渐由“排斥”到“接受”,并进一步达到情感升华。

对祖国的热爱与认同是澳门市民社会心态的主线。根据澳门理工学院近年来对澳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民调显示,“一国两制”和“爱国爱澳”始终稳居前三位;在被问及作为中国公民是否自豪时,回答有自豪感的受访者高达80%。正因对“一国两制”和“爱国爱澳”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澳门民众普遍认识到澳门是处于国家主权下的、具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区,只有国家利益得到维护,特区利益才能获得保障。澳门同胞具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与澳门各社会团体坚持不懈宣传和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澳门基本法》),以及中央政府关心支持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澳门民众已经普遍认同“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这使澳门不仅实现了法理回归,更实现了人心回归。

(二)公民参政意识日趋强烈

“一国两制”激发了港澳同胞当家作主的热情。虽然香港人比较重视商业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回归以后,香港市民的参政意识日趋强烈,抱着服务香港的信念,积极投入香港政治社会生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开始在区议会选举、推委会选举及各类社会活动中崭露头角。2016年,立法会选举地区直选投票率达58%,较2012年高出近5个百分点,创回归以来的新高;投票人数近220万,较上届多37万,为历届之最[3]。香港居民逐渐消除“顺民心理”和“过客情结”。“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成为现实,激励着香港市民主动投身香港的建设与发展。香港同胞当家做主,自行管理特区自治范围内事务,享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澳门回归后,在“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理念指导下,澳门市民的主人翁意识逐渐觉醒。2013年澳门立法委选举投票创历届选民人数之最,达276 037人,共有20个组别的145名候选人参与角逐立法委14个直选议席[4]。回歸以来,澳门特区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澳门社团在澳门政治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过参与选举,推动立法工作,参加各种咨询机构,针砭时弊,维护民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澳门民主政治的发展,对澳门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澳门特色的协商民主型政治文化氛围。

(三)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度不断增强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凝聚全体中华儿女人心和力量的根本所在。回归后,中华传统道德和文化越来越成为维系大多数香港同胞的规范准则。电影《岁月神偷》《荣归》《桃姐》反映出港人心目中的传统价值观愈发浓厚,对美好人性的追寻为香港社会不断注入中华传统道德的伦理基因。电影《霍元甲》《叶问》《黄飞鸿》等展现了中国武术精神,彰显了自强不息、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中华传统文化在香港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特点的电影成为港人抒发家国情怀的载体。回归后,澳门同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尤其是澳门特区政府把文化建设作为实现全面提升市民综合生活素质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认识、尊重澳门文化的特色,深入开展澳门历史、文化研究。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何厚铧将申遗成功归因为“澳门回归”和“祖国关心”。澳门媒体称“在澳门申报世界遗产的进程中,中央政府一直给予澳门大力支持,澳门同胞从中深切体会到祖国的温暖,为之深受鼓舞”,“必将加大澳门市民对澳门所归属的伟大祖国及其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产生更加深厚的归属感与凝聚力”[5]。

(四)公民社会责任感大幅提升

“一国两制”下的港澳民众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有一种自觉把分内事情做好并愿意为本地、为国家承担相应责任的社会责任感。“平时人们不会轻易外露爱国感情,但在危难之际,这种感情便彻底呈现,表现出对民族的承担、责任和气慨。”[6]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及南方雪灾、2013年4·20雅安地震、2016年南方水灾发生以后,香港社会各界迅速向灾区人民伸出援手,积极捐款赈灾救灾。回归以来,蓬勃发展的社工和义工组织是香港民众将社会责任感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平台。香港义工黄福荣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中为救助孤儿院师生不幸遇难。在其精神的感召下,香港多个青年团体共同组建“阿福义工队”到内地服务,弘扬阿福“服务国家、关心社会”的精神。香港是以社(义)工形式提升公民社会责任感,澳门则是以社团作为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的舞台。澳门民间社团涵盖社会科教文卫等各领域,成员遍及社会各行各业和各阶层,在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充当了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澳门社团的增加和发展,大批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投入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年轻人通过对社会的关注和探讨,寻找解决澳门社会诸多问题的方法,用双眼观察澳门,用双手改变澳门,使澳门变得更加美好。各类社团的服务和工作培育并强化了澳门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二、回归后港澳社会心态的差异

(一)在国家认同上存在差异

不可否认,部分香港市民存在比较浓重的“恋殖归英”心态。这种心态使他们将英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视为香港的内核,将“香港人”与“中国人”对立起来,强化了本土意识,淡化了国家认同。近年来,一些不认同中国,排斥中国的事件在香港屡屡发生,如举龙狮旗,呼吁建设“香港城邦”,形容内地同胞为“蝗虫”;反对兴建高铁,抗拒港深“融合”,反对发展新界东北等[7]。2014年,香港爆发了所谓要求“真普选”的“占中”事件,现场出现港英旗帜,甚至部分参与者聚集到英国领事馆前求助,并欲前往伦敦面见英国女王;一些影响较大的“港独”分子在杂志上公开提出“香港民族命运自决”等;在反对派游行集会时,部分人高举港英旗、英国米字旗,高喊“香港建国”的口号。香港大学的调查显示,2007年以来,对中央政府持信任态度的香港民众占比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相反,持不信任态度的民众占比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见表1)。

澳门特区则是另一番情景。澳门市民爱国爱澳蔚然成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姚风以亲身体验指出,澳门虽然有大量西方文化元素,但回归以来已经“入乡随俗”,变得相当“中国化”,澳门的中国人更是完全认同祖国。“他们是那样的淳朴、实在,那样热爱着自己的祖国。街道上不乏欧式建筑,少数餐馆里也卖着我以为是相当中国化了的葡萄牙餐,但是这里我极少碰到那种自以为已欧化成‘高等华人的傲气和意识形态的成见。我不知道澳门人对于意识形态知道多少,但是他们至少从文化上从民族归属上完全认同自己的国家。”[5]

(二)对“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态度不尽相同

基本法是根据港澳地区历史和现实状况制定的有效促进国家统一的法律。澳门市民充分认可和拥护基本法,形成了维护基本法尊严和保障基本法实施的社会风尚。《澳门基本法》甫一诞生,澳门社会就热情地学习、宣传、推介,增强对“一国两制”的认识,认真贯彻《澳门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2009年澳門特区颁布的《维护国家安全法》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支持,社会各界纷纷赞成立法。这反映了社会各界的主流民意[8],体现了澳门特区政府和市民对履行爱国基本义务的自觉性。澳门《“一国两制”综合指标民意调查报告》显示,高达81.21%的居民认为澳门回归以来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是成功的;高达87.27%的居民对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前途有信心。

而在香港,当2002年香港特区政府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启动立法工作、制定《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时,反对势力抹黑香港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宣称政府“以言入罪”并在2003年策划了 “七一”游行,使香港特区政府最终撤回了条例草案。2014年9月,由泛民派发起的,以“8·31”决定 未能落实所谓“真普选”以及基本法规定的“提名委员会”具有筛选功能、不能实现“自由的被选举权”为借口举行的“占领中环”非法集会运动持续了近80天。2016年10月12日,香港特区立法会有个别候任议员在就职宣誓时刻意使用侮辱国家、民族的言行,挑战国家尊严,公然宣扬“港独”。此外,通过围绕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和立法会选举问题的争拗不难看出,香港社会对“一国两制”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甚至排斥。香港大学民调显示,近几年香港民众对“一国两制”的信心状况并不乐观(见表2)。

(三)两地居民本土意识差异明显

香港回归以来,一方面,随着内地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稳中前进,港人优越感逐渐丧失;另一方面,香港自身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让港人产生“今不如昔”的落寞,从而产生建立“港人命运共同体”的念想。在经历了2003年的“七一”游行、2004年的反对填海运动、2006年的保卫天星码头运动、2007年的保卫皇后码头运动、2009年的反高铁运动、2012年的反“国教”运动、2014年的“占中”运动、2016年的旺角暴乱等事件后,尤其是自2008年以后,香港人的本土身份认同更加强烈。香港“本土意识”中,既有体现香港精神、凝聚香港社会家国情怀的本土意识,也有刻意突出所谓“香港主体性”甚至滑向“港独”的“本土意识”。而澳门市民深知澳门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祖国的支持,澳门社会一直把爱国爱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予以普及。何厚铧指出:“未来澳门社会的整体发展素质,将由青少年的一代来体现。要大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爱澳情操,加强‘一国两制和基本法,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增进他们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让他们建立起应有的人文关怀和普世关怀,立足澳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9]澳门的本土意识并不排斥内地,更不排斥祖国,在本质上是一种乡土意识。澳门社会认为只要澳门本身有特色,有令人骄傲的历史文化记忆,就可以加强市民对澳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不是只有分裂社会和反对中央才能构建本土意识。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统战工作一国两制
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统战工作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高校基层多党派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思考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民进的责任担当
习主席:确保“一国两制”在港实践不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