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淑容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教学科目,对学生的智力和思维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启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结合具体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通过独立的探究学习使自身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得到发展。但是不少教师发现,实际上很多小学数学教学还是没有走出传统的教学泥沼,课堂学习还是教师为中心,教师习惯于提出问题和教学要求,教师教,学生学,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们在创新教学体制机制的同时要转变教学策略,开展发现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发现中,独立探索和操作,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克服学习难题,使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结论,建构知识体系。
一、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发现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该教学策略的关键性一步,问题情境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基本理解问题的方方面面,这是进一步發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这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两点。
(一)问题设置以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
问题的设置最根本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是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学生的整体阶段特征提出的教学要求,每个层次,甚至具体到每个年级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规范。教师要在全面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设计,使问题难度真正适合学生,保证问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例如:三年级下册的课程标准中就要求教师训练学生的应用题解决能力,能够初步使用乘法计算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那么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时候就有了整体的方向,不会偏离。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发展特点,设计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设置只有真正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阶段特征,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要关注学生的现实发展特点,一个班级整体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风格,一个班级中学生又会存在不同的层次和类别,甚至学生个体在不同时期也会存在变化,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态度和变化的教学眼光,及时关注学生的发展趋势和兴趣需要,针对班级群体和个体进行问题设计。例如:有的班级整体比较活跃,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更感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时候就要灵活一些;有的班级学习风格比较保守,但是思维缜密,倾向于在细节上深入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是就要关注细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发现学习的重要一步,是实施该教学策略的必经过程,如果不是学生提出问题,那么发现学习的意义就会丧失。主动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要求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敢于表达观点。
(一)教师尊重学生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的意见,营造平等的人际关系
学生是否主动提出问题和教师有较大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学习的心理氛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风格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情境发现问题,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的人格,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再是权威的统治者,也不是命令的发布者,在人格上和学生是平等的,在关系上和学生是民主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为学生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敢于表达观点。一方面,教师要自觉转变角色,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小学数学课时较多,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也较长,因此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赢取孩子的信任,使他们产生安全,在学习中自然会更加主动配合教师的情境设计,自觉提出问题。
(二)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教师的鼓励会给学生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期盼,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不再怀疑自己。一方面,教师要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例如:有的学生数学成绩落后,学习能力也较低,但是如果在一次主动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表扬,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他以后主动提出问题的次数就会增加。另一方面,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尤其是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使教师难以应对,甚至有的问题会很荒谬,教师不要指责学生,学生本身就是和成人有着巨大差距的孩子,这个时候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巧妙引导学生把问题转移到正确的方向,这样不仅不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对其今后的行为起到激励作用。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在引导学生明确问题之后,就需要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假设,并独立检验假设,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这也是发现教学策略的关键步骤,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是学生自己的活动,但是教师的角色也不能缺失。
(一)提出假设
明确问题之后就要想法设法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但是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分解和表征,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进而准确提出假设。例如:在学习路程问题的时候,有这样一道题,甲和乙分别从A地出发去往B地,A地和B地相距60km,甲的速度是每小时20km,乙的速度是每小时10km,乙先出发半小时之后,甲才出发,甲到达B地后有返回A地,那么当甲乙第二次相遇的时候距离乙出发过去了多长时间?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复杂化的相遇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先对问题进行探索,正确表征问题之后再进行假设,先画图,以直线和不同颜色的笔来代表甲乙的行走路程,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检验假设
在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检验,只有经得住检验的方案才是最准确和科学的,但是小学生普遍缺乏耐心,解决问题之后就不想进行检查,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进行检验。例如:可以组织同位之间进行检查,要规范解答步骤,假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规范严谨,并且还要检查细节,这样学生就会充满兴趣,愿意进行检验。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小组之间互相检验和考查,开展找缺点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检验习惯,增强检查的意识。
综上所述,发现学习教学策略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负责提供教学情境和学习材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整个教学步骤紧密相联,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