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棠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比帮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本文从目前数学教学的弊端入手,分析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现状,论述引导、启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提出问题 现状 对策
王喆指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有效地实施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问题架起“教”和“学”的桥梁,直往探究学习的绿色通道。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和整改措施,论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几点举措。
一、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如《有理数》的第二课时的学习,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以及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在课堂伊始阶段,教师会通过旧知回顾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教师提出这两个概念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学习,以及小学接触过的正、负数的理解,而回答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简单但也不可挑剔:含有正号(或者+号省略)的数是正数,含有负号(-号)的数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类似的问题,无益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
再者,学生在学习中会提出问题,然而,总体看,学生的问题更局限于这个题怎么做、这个定理怎么证明等。毋庸置疑,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问问题,大部分问题是教材、练习册上的难题,要么不会做。对于课堂上的学习,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没有深度和启发意义。
二、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对策
1.情境法,鼓励学生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谐的氛围使教师走下讲台,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势,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的起点。而问题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上是单向的“问”和简单的“答”,看似课堂山师生密切配合,“一呼百应”,实则数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空洞的说教。启发学生质疑,首先教师应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内心深处的呼唤,听出学生的“话外音”,听出学生的“疑难之处”。
如学习《有理数》的教学时,教师提出“含有符号的数,一定是负数”的判断题,多数学生会回答“正确”,因为学生对于“负数”的概念的理解是“带有负号的数”,然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不用思考给出答案,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如-(-2)就是一个含有负号的数,而这个数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因此这个判断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细致思考。因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这个问题“带有负号的数未必都是正数”的疑问和看法,这样学生才真正实现“有疑”到“无疑”,“无疑”再到“有疑”,从“多疑”到“会疑”、到“释疑”的转变和飞跃。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能“断之”、“弃之”。否则,学生的质疑的意识被浇灭,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被抑制和压抑,应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勇于质疑。如对于“有负号的数一定是负数”的判断题,大多数学生会回答是“正确”的,但会有个别学生的声音会与众不同,尤显“耀眼”,此时,可能会遭到大家的“攻击”——“明明负数的定义是带有负数的数,怎么又不对了?”此时,对于学生的争议,教师应等一等,让他们充分争论,在争论、辩论中有所启。
2.“授之以渔”,培养质疑能力。
(1)由课题而提问。从课堂教学的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最简便的方法。如学习《有理数》的学习时,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等等;学习《相反数》时,让学生提出什么是相反数,相反数有什么特点,怎么求出一个数的相反数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怎样求出方程的解?如何证明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解方程有几种方法?等等。学生在课之初,牢牢抓住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利于学生主动从教材中或者通过合作的方式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质的飞跃。
(2)先学后质疑。教师提出自学任务,让学生先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把自己存在的问题说出来,以便和学生交流和讨论,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是仅仅浏览一遍教材,完成自主学习环节的练习题,而是深入教材,真正走进教材、走进知识里,从中有所得、有所启,善于捕捉学习中的困惑,用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对于自主学习的预案中的一个思考题:(3a-6)x+4x-6=10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怎样才能使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多数学生一时难以明确,从表面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含有x的二次项,但x的二次项,不是固定的值,a的取值范围不唯一、不固定,如果二次项的系数为零时,就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了。有了这个基础,问题就会不攻自破。这个分析的过程,教师不能“代劳”,应该让学生自主讨论,最后明确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
(3)学后质疑。学生在课堂上看、听、说、议、辩,但并不是每个问题不是都完全解决,也不是每个学生一节课后都不再有问题,应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拓展课堂所学。如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勾股定理的证明和运用,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还有哪几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生活中,勾股定理还有哪些运用?学习《抛物线》时,课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抛物线,体会抛物线的实际运用;学习《初步统计》后,让学生把期中成绩按分数段制作成柱状图……这些实践性的问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用。
提出问题是学生提升数学品质、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但在问题的解决时,务必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以及教师对问题的巧妙的点拨和引导,把课堂的提问转变为富有张力的质疑,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互动,让数学课堂因学生的质疑、析疑而充满活力、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洪波.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教育界,2015(22).
[2]林溶.学生质疑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