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彩霞
【摘要】诗歌中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丰富而细致,广博而复杂,学生在鉴赏诗歌中总是会出现偏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妨在平时阅读和积累的时候给诗歌的内容作“细分”这样一项工作,也许在开始时会觉得举步维艰,但假以时日,我们在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方面就会有豁然之感。
【关键词】相思;离别;细分;题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爱滋生了无限情愫,或缠绵,或炽热,或隐痛,或决然,爱有时如春风般拂面,爱有时如夏风般惊喜,爱有时秋风般萧瑟,爱有时如冬风般凛冽。古典诗歌中爱情中的女主角总是以各种角色让我们铭记,她们低吟着情愫款款地走入我们视野,她们大胆地追逐守护自己的爱情,她们小心翼翼,她们静静等待、她们大胆诉说、她们以生相许、她们默默付出。她们的爱情是穿越时空的爱恋,是登高远望的痴情,是夜凉如水的独坐,是牛郎织女的含情。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不时慨叹这部作品虽然时间久远,但其“风骚”不减。在《诗经》国风的卫风中有篇题目为《氓》的作品,这首诗歌中有的女子开始的时候大胆而直接地去追求爱情。不有任何的掩饰,没有做作,没有矜持,在“不见复关,泣渧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句中让我们感觉到的是情感自然而执着真切的外露。她和氓执手之后,却发现自己三年毫无保留、夙兴夜寐的全心全意的付出被男子的“士也罔极”和“言既遂矣”变成了一场灰烬。面对遗弃怎么选择?她心中怎能没有怨恨?她心中怎能没有悔意?她心中怎能不知无路?但在诗歌的最后女子决然地说出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不祈求卑微的爱情,她不幻想变质的爱情,她虽然被弃,她虽然离开,但这是对尊严的全然的捍卫,对无情的有力的鞭笞。她虽然是古代诗歌中的第一个“弃妇”,但遥远的我们从未在心里遗弃过“她”,她的形象反而因尊严,因善良而愈加清晰可见。
离别从未怜悯过人的伤感,反而将人的心变成了丝丝缕缕的斩不断、理不完的情思,离别总是要时时刻刻地住在离人的心上,让人憔悴,让人独倚,让人泪落。晚唐花间词派温庭筠的《望江南》中的女子在远望的识舟中一次次地希望,然后一次次地绝望,千帆不是,只有脉脉斜晖述说怅然。这首词虽短小,但画面感极强,那伊人倚栏,君迟迟,心心念念,盼君归,雨蒙蒙,风习习,莫道再迟迟归,君不归,伊人不回。断肠苹洲。心碎,心念全因相思。思念是相思串成的颗颗红豆,思念是离别染成的缕缕白发,思念是落日楼头的萋萋芳草。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写了一首《错误》,这首诗是在汲取古典诗歌“思妇”诗歌的基础上又写成的一首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思妇”诗,那达达马蹄从江南石径中悠悠传来,响彻了人们的耳畔;那等在季节的如莲花般的容颜,美丽了人们的憧憬。有多少离别,就有多少等待;有多少真情,就有多少斷肠。
爱情的相遇相约让人激动,爱情的相守让人欣羡不已,在《诗经》中的郑风中《子衿》中的女子大胆直接地表露了对“青青子衿”的爱慕,你是如此让我心生摇曳,歆慕不已,即使我不去找你,你也应该主动给我个信呀?怎么可以一声不吭呢?你难道不能洞悉感悟到我的深情厚意吗?这个女子一口气吟唱了三阙,重章叠唱,反反复复地问悠悠我心之人,为什么不回信?女子的执着而单纯的爱恋自然纯朴,大胆直接,真切动人。热恋中的男女互赠礼物,以表情思,在木瓜琼琚中,在洵美且异的彤管中传递着朴素的情感,爱情默默升温开出了朵朵艳丽的花朵,朵朵都是前世的盼望,那《桃夭》篇中的夭夭桃花,灼灼其华,美好爱情定格艳丽妖娆,我们仿佛看到了其乐融融,快乐得无以言说的和睦相怡然的家庭。漫长的岁月中夕阳涂抹了小路,荆棘也化成了杜鹃。遥远的路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鉴赏这类爱情题材的古代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分清是处在爱情的哪种具体的阶段,实际上就是有弄清诗歌中爱情诗的题材的细致的划分方式,爱情题材的诗歌在古代诗歌中可以划分为“弃妇”诗,“思妇”诗(也叫“闺怨”诗),“热恋”诗。了解爱情诗歌的具体的题材的划分方式对准确地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弃妇”诗重在强调“弃”的后的感受态度;“思妇”诗重在强调“思”的痛楚和无奈;而“热恋”诗则重在“恋”的沉浸和快乐。所以平时在阅读和学习古代诗歌的时候可以对不同题材的诗歌认真地进行对比之后,甄别筛选其中的几首典型的作品再进行下一级的细小的划分,比如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另外一个重要的题材,但是如果你试着仔细认真得阅读后会发现它们就内容来说也有细微的差别,其中会有侧重于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的边塞诗,还有重在描写塞外奇特风光的边塞诗,还有侧重于抒写羁旅思乡的边塞诗,还有表达对长年战乱的厌恶的边塞诗,还有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的边塞诗。当我们把诗歌进行重新细小的整理划分之后,你渐渐会发现你不但掌握诗歌的数量在增加,而且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对比的鉴赏,事实上,你逐渐会发现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在也提升,因为对比就是一种深入的阅读,设身处地,联想想象,那么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许我们就容易把控了。
参考文献
[1]申乐. 对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探讨[J]. 文学教育(中),2013(6).
[2]洪伟.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与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培养[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