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
【摘要】2017年新的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中加入了《山水画中的地质学》作为实用类文本的典型题例,阅读这篇文章,除了关注每段的观点句、中心句、关键句之外,更要注重阐释性事例的指向,否则,不是一段文字读不懂或读不透的问题,还会影响整篇文章的阅读和后面三道题目的解答。
【关键词】阐释性文字;文章分析;文字指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阐释性文句分为两种:以例阐释和以理阐释。相同的事例,不同的表述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相同的道理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向可能不同。
如果不看例子的表述,只看例子前面的观点性语句,会造成一叶障目的错误,使某一道题目的解答陷入不全面的局面。这在《山水画中的地质学》阅读理解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第三段的事例指向何处?
文后的第二题考查文章第三段的作用,看完本段,我们会发现,这一段主要是给我们列举了历史上的诸多皴法。作者这样写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如果我们一味地去寻找本段指向的观点句,就会陷入无助的境地,因为:本段开头直接举例,没有所谓的观点句;其次,如果想从第二段找观点句,无奈第二节观点句太多,到底哪个才是“真命天子”呢?这时分析作者表述例子的句子,探究它们的指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怎么探究呢?——抓住作者使用的关键词就可以了。
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第二段
研究这一节,我们发现,作者在举例时是从唐到宋到元再到清,这是个历史顺序,也就是说它反映了皴法的演变历史;同时,在表述画家和皴法的关系时,分别使用这样的一些词语:创立、变为、首创、创造,这就暗示我们这不是简单地历史顺序,而是强调历代画家对皴法的不断丰富和创新。还有,作者特别强调:范宽解索皴反映终南山风光、倪云林创折带皴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石涛提倡“搜尽奇峰”,这又进一步反映出皴法来自画家对山石的观察写生,不同画法对应不同的山石这一第二段中的某一观点,自然,第二段中所说的“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地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与此节无关,这样我们就能够很自然地探究出第二段针对上文产生的作用。
二、第五段的事例指向何处?
第二段与下文有关系吗?
弄明白这一节的内容,很自然地会看出它也引出了第四段“山水画反映地质学”的认识。但有同学还认为第三段还为下文的第五段做了铺垫。真的是这样吗?若只看第五段的首句——“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的确关联很大,这与第三段的例子简直就是针对性极强啊!
我们不禁疑问,为什么第二段阐述过的观点,跳了数节之后,又来重复呢?这时,需要我们把握住第五段的阐释性文字了:
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質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第五段
再研究这一节的文字,我们很容易把握的是它的例子都是关于地质学的内容,所以,这一节主要是用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来解释皴法反映了地质学,这与前面的文字是两回事,所以有的同学所认为的“铺垫”一说就毫无依据了。
可见,这一道题目,考察了我们对文本两节文字中阐释性文句指向性的把握。如果弄不明白,所呈现的答案多而庞杂却都是无用之语。
三、第六段的事例指向何处?
文后的第三题考查古今山水画家不断发展皴法的原因,这是一道信息提取题,对于信息提取,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抄原文,有时原文说的未必清楚,这道题就是一例:
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第六段节选
不妨看看这段话后面两个人的事例:傅抱石、石鲁。作者为什么将事例表述成傅抱石创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呢?作者为什么说石鲁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呢?其实,这些阐释性文字就在告诉我们,前面那句话是有内涵的:傅抱石精益求精、石鲁有创作个性。所以,我们就不能将题目的答案仅仅表述成: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而应该加上:更准确表现对象,精益求精,并发挥创作个性等关键性的语句才能得全分。
参考文献
[1]蒋金绵.《草房子》文学语言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颜学军.文学语言分析与文学教学[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3).
[3]林书武.注意语言事实的描写——《语言》杂志征求语言描写报告[J].国外语言学,1997(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