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帙
[摘要]本文探讨了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项目管理方式在翻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其对翻译实践教学产生的启示。作为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将项目管理形式应用到实践环节教学上,将有助于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对增加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翻译;实践教学;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03-03
翻译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翻译也是一项崭新的职业,在21世纪全球化和区域化兴起的时代,翻译是多元化交融的纽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截止2015年底,全国已经有196所大学开设本科翻译专业(BTI),206所大学开设翻译专业硕士(MTI),翻译专业博士(DTI)也在论证过程中。然而,翻译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无法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只有更新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模式,才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提升翻译素养,成为高质量的翻译人才。
一、翻译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材单一
目前市面上基本上有三类翻译教材分别为:翻译技巧讲解、翻译资格认证教材、个人翻译体会分享。第一类“翻译技巧讲解”类的教材在高校开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用的比较广泛。这类教材的优点是能对基本的翻译历史、理论、标准与原则进行基本的梳理,对于常用的翻译技巧如增词、减次、词性转换、正反对比、主被动转换等进行基本的讲解,可以满足学生对翻译这门课程的基本需求;缺点是例子多以句子形式出现,没有讲解如何对语篇进行翻译,同时很多例子都反复出现,没有时代感,也没有背景信息,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第二类翻译资格认证教材是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的精神,依照《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大纲》要求编写而成。一般包括笔译综合和笔译实务两个部分。前者侧重提升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提升,提高阅读能力和词义辨析能力,后者侧重以语篇形式为载体,在翻译技巧和能力的综合应用上给予启发。这类教材的优点是提供了大量的难度相仿的语篇练习,并涵盖社会生活多方面的主题和时下热点话题,并有国家级认证的考试为考核标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它的缺点是只提供全篇参考译文和部分重点句子的简要点评,对于有待提高基本翻译技能的学生来讲,无法识别自己的译文与标准答案之间的差异,对个性化的问题没有解答。除此之外,该教材没有针对不同文体和主题的文章给予文体、功能上的讲解,没有形成相应的翻译策略,使得学生仍旧把类似的语篇当成不相干的话题机械的进行翻译。
第三类翻译教材是一些专家多年翻译经验的总结,或译文片段的汇集。这类书籍以文本片段译文点评为主,评析细致,虽然不适用于初学者和程度较低的学生阅读,但对于有一定翻译经验的学生来讲是不可或缺的提高翻译综合素养的必要补充。
(二)教法枯燥
语言服务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需求潜力大、发展较快的新兴服务业态,是翻译及多语信息需求快速增长推动的结果。然而,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课程中,翻译内容的教法都比较单一。教师仍旧采取传统的口头讲述,学生笔记的形式进行授课,学生没有体会到现代社会下翻译工作、语言服务业务是如何开展的,不清楚如何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大批量的翻译任务,不了解术语库、试译环节的含义,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译文的校对与排版。同时,课堂中对于翻译理论的讲述,也都流于表面,学生不理解归化、异化、关联理论、顺应论、动态对等、功能理论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有什么用处,缺乏真正的翻译实战经验。
(三)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符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翻译课程都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基本翻译技能的掌握上,而对于其他行业的知识了解甚少,对学生会抱怨企业对本行业知识要求标准过高,而企业也不情愿给毕业生提供翻译实践的机会。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转换能力,又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灵活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相应的能力。因此将翻译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是必要的选择。翻译实践环节的设置,应该既能填充理论知识,提高翻译技能,又能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积累职业经验、锻炼并提高工作能力、提升整体可雇性。
二、项目管理模式的意义
应对上文所述的问题,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所在学校与2016年进行了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环节的一次改革。本校学生英语水平一般,专业英语四级两次累积通过率为百分之六十,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因此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以团队为单位,鼓励学生互帮互助,积极参加。
翻译文本选取长春市主要公共场所标识语的汉语表达,这是因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驾驭不了大段的专业文本的翻译和校对,同时也希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术成就感,通过规范标识语的表达会让学生感到“所学即所用、所用源于所学”,增强学习动力。
本次项目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亲自采集文本,进行翻译,译文需进行自我修改、中教指导和外教指导三次修改后方可定稿,然后要求学生将定稿译文返还采集场所,之后撰写心得体会和反思日记,形成实习报告,统一公开汇报。项目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技能、反思能力。通过对指定文本进行翻译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汉互译技能、语言表达理解能力、译文校审能力。团队合作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加沟通技巧。采集文本的过程需要学生展现出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项目中,要求各种有负责人,统一协调组员任务、组间讨论,需要学生展现出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在译文大批量处理的时候,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凭借对新鲜事物热情和电子产品的新奇心态,学会翻译软件和相应电脑技术的操作。最后,對于翻译有热情的学生来讲,本次项目模式也会为他们日后从事翻译行业积累经验,增加相应的职业素养。
三、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
笔者所在学校与2016年进行了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的改革,这次改革采取了“项目管理”的手段来开展,针对长春市公共场所标识语翻译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实习环节科学、内容真实、方式新颖、结果实用,受到学生普遍好评。以下从项目设置、项目要求、项目实施三个方面来分别阐述:
(一)项目设置
本次翻译实习为时16天,要求2013级英语专业65名在校学生全体参加,时间设定在大三下学期,《英汉翻译技巧与实践》课程结课之后展开。通过一个学年的翻译课程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翻译理论储备、掌握了基本的翻译技巧、并积累了一些文本翻译的经验。实习内容为长春市主要公共场所标识语的汉译英翻译。每6名学生为一组,针对某个选定的场所进行译文翻译,并配有1名指导教师,协助完成实习任务。其中,主要公共场所包括:旅游景点、商业場所、校园环境、银行邮局、车站医院、超市等。
本次实习根据“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能力评估”的《翻译项目管理》中要求,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翻译实践课程设计大纲》进行设计,项目的具体环节包括项目启动、项目操作和项目验收评价三个环节。
项目启动包括召开项目动员大会和项目启动两个环节历时:了解团队成员、明确自己职责、理解项目目标(质量与时间要求)、背景材料准备、创建词汇表及风格指南、术语库的建立,以及采集文本。项目操作环节要求学生对采集到的文本进行翻译、编辑、校对,讨论和排版。项目验收评价包括:客户校审(格式与内容),指导教师根据译文质量及学生表现,给予综合评价。
(二)项目要求
本次翻译实习是“多种任务文本翻译”模式的项目实践。
指导教师需履行如下职责:1.进行实习前培训:向学生介绍实习作用和目的、明确实习环节、布置基本任务和特殊要求,讲解成绩评定办法。2.在实习期间与学生保持联系,为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给予切实的帮助(译文的评析、实习总结的撰写、实习汇报的设计);3.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分(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
学生需履行如下职责:1.外出需结伴而行,安全第一。2.实习过程中展现大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3.运用翻译理论及技巧,在规定时间内,合作完成项目任务。4.积累实习经验、撰写实习心得,最后以大组形式递交实习成果,公开进行成果汇报。
(三)项目实施
本项目共计15天完成,共分5个环节,具体设置如下:
1.项目动员大会(第1天):65名学生和6名指导教师参会,布置实习任务及明确实习要求,发放校外实习证明,确定能够履行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责任。学生自行分组,挑选感兴趣的公示语话题,明确各组负责人、联络员、检验员及主翻译员,明确各人责任。
2.项目启动(第2-4天):各组成员结队外出赶往相应的公共场所,完成标识语的采集(拍照、录像、文本记录)工作,并梳理成word文档,其中每个场景的标识语需要采集300条以上,并需要另加5篇100字以上的相关场景的文本介绍。
3.项目操作1(第5-7天):每组负责人碰头,确定文体特点、译文风格、输出版式及术语库的建立;提供术语库或术语表,分发给各组;各组成员结合自己采集的文本进行整理、翻译、校对。每组需采集300-500条相关场所的公示语、5篇100字以上的语篇内容,3天完成初译,平均每人每天工作量约30条,300字左右。
4.项目操作2(第8天):上午小组内讨论:整理问题与指导教师进行当面沟通,探讨自己所采集的标识语的翻译问题,规范译文的表达;下午组间讨论,进行10个小组之间的讨论,针对“我国公共场所标识语的翻译状况”进行探讨,结合相关学术期刊和杂志,从地域研究和理论研究两条脉络,对公示语翻译现状进行探讨。
5.项目操作3(第9-10天):针对指导教师给予的意见反馈和各组之间进行的学术内容与细节翻译问题的探讨、翻译情况总结,对自己组内的译文进行修改、润色、加工,撰写实习日记、反思日记。
6.项目操作4(第11-12天):首先与指导教师再次进行沟通,按照国家公开出版的《公共场所标识语翻译细则》、《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分析与规范》(吕和发)、《汉英公示语词典》对译文进行第二轮分析、调整和修改润色;然后,与外教进行沟通,探讨有争议的译文应如何翻译才能符合英语的表达,完成译文修改的第三轮,整理并排版、定稿。
7.项目验收1(第13天):各组成员结队外出赶往相应的公共场所,将采集到的公示语与定稿的译文交付公共场所负责人,拍照留念。
8.项目验收(第14天):学生完成实习日志、反思日记的撰写,以及实习报告的撰写,整理资料,留档。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翻译技能、语言表达水平、合作意识、收获及反思、综合能力等因素为学生打分。
9.实习总结大会(第15天):学生以小组形式公开进行PPT汇报,实习答辩,展示实习成果、收获体会及反思日记。
四、项目管理对翻译实践教学的启示
将项目管理运用到翻译实践教学环节是笔者所在学院对课程改革的延续,本次实践摆脱了传统的长文本形式任务,改为公共场所标识语的翻译,是又一次创新和改革。实习结束后,发放了调查问卷,对部分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总结启示如下:
首先,本次实践本着“专业+实践+职业”的理念而设置的,模拟实际的翻译项目运行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职业意识,增加了实践操作的经验,摆脱了传统的枯燥的课堂讲授形式。
其次,项目管理的方法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团队合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文本编辑和电脑使用能力,确实有同学展现出合格的项目经理的潜质。实习中学生充分感受到综合能力是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要要素。
最后,本项目由于文本选择较为简单,没有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使用专业的翻译软件进行大批量文本翻译的处理,没有感受到实际的翻译项目过程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环节。在项目验收环节上验收方式较为简单。
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会加强在此方面的研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更为科学合理的文本材料、控制任务量、设定丰富的验收标准,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充分体会翻译项目的管理流程和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