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静
【摘要】语文是在历史的积淀中慢慢成长起来的,由叶圣陶先生提出了“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开始,语文教育就担负着整个国民的基础教育,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长期以来,知识传授性质的阅读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就要从核心素养出发,更好地提高初中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核心素养
素养主要是培养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将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核心素养它有时代感,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同时在不同时代,它又是不同的,是动态生成的,因此“核心素养”是应时代之需而出现的。儿童生长在语文的环境之中,正式入学之前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语言素质,入学之后要进一步去调教这一核心素养。
实质上,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意味着学校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而课程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语文课程可以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二、初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方式落后,缺乏灵活性
在中学里,多数教师采取的还是传统方法,就是对文章进行划分段落,然后对每一段的知识进行讲解,注重的是知识的讲解,阅读的技巧,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阅读鉴赏的培养上,强制去灌输,泯灭了学生对阅读独到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见解,阅读内容难度大,导致学生无法完全领会其中的美。例如:许多古典小说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章节之间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篇幅限制和课堂时间的束缚,学生往往对内容无法全面理解。《智取生辰纲》他的内容就跟上下章节相互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梳理故事的顺序,引导学生体会小说阅读的整体叙述美,培养初中生的审美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文本身。
(二)限制学生思维,缺乏创新性
“知识的获得是痛苦的过程”,语文学习过程较为枯燥,所以在学生學习过程中,要适时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和热情。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温儒敏教授也曾提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条最重要的认知规律,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思想的成长,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支撑,语文课堂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使命,更是与逻辑密不可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上只注重内容的分析,以及传输给学生的鉴赏技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这样也就背离了阅读教学最初的目的,更与核心素养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素养相背离。
(三)教学目标混乱,缺乏整体性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出现,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在设计的时候,要突出科学性、完整性,有针对性。初中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得恰到好处。例如《芦花荡》这一课,要使得学生可以置身于芦花丛中,很快乐的与敌人周旋,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既要强调作者文章的特点,又要在具体的语言中感受芦苇一样不屈服的民族精神,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既全面又有针对性的体现教学的目标,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师过于炫技,学生哑口无言
在阅读鉴赏方面,以前过于侧重技术层面的分析,这种苍白的纯分析,完全让学生失去了对小说形象再创造的兴趣,将赏析仅仅当成了语言的解释、情节的概括。另一种则是注重整体感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大体上理解了文本,但初中生由于能力有限,只能停留在感受体验的层面,殊不知阅读的内容虽然至关重要,但是在通过赏析之外,还要结合背景知识,让学生去了解文章之外的世界,从而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出阅读的更深一层的社会功能,否则再多的阅读教学,都无法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三、核心素养指引新的初中阅读教学
(一)用引导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内化
阅读教学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例如《最后一课》,文中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贪玩的小弗朗士,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意识到学习母语的重要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跟这些人物对话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再跟这样有着丰富精神世界的人对话的时候,他们的审美素养也会得到刷新。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在课堂引入多媒体,可以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兴趣和思维能力。人类对图案的接受能力远高于文字的理解能力,这种直观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印象,促进知识能力的吸收转化,最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阅读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重要渠道,通过思维的锻炼,可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再现、简单的理解与运用,它已经严重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有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它强调的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形成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培育起来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情景。
在当前阶段,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在阅读教学方面要不断改进,多层次理解,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与领悟进行表达,解除对学生思维模式的禁锢,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在鲁迅的文章《药》中,教师往往注重让学生看到在封建体制下社会底层人民的愚昧,却不知小说本身就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它的主题也应有多种解读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突破定式模式,用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来提出有自己的想法,以自身的感受对小说进行全方位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
(三)突出教學目标的文化素养
“在课程教学上,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内容及实施上,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语文基础。”有学科特色的文化素养,同时秉持着开阔学生视野的要求。吕叔湘先生就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既要关注课内教材教学,也要关注课外拓展延伸,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以前的知识教学时代,都是缺少人文关怀,无趣味,更无美感。1992年韩军老师提出弘扬人文性的主张,不要过于知识化,缺乏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视和培养,在今天的语文核心素养中都得到了关注和改善。阅读教学当然也是如此,它要服务于生活,要体现其人文性的特征,来促进初中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阅读教材目标要结合当下教材的教学理念,不能随意选择与设置,在教材目标的选择中,教师要对教材表达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凸显文化特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实现。鲁迅曾说过:“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阐释,学生真正了解文化,我们才会真正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四)教师转战幕后,学生主动建构
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体味文章的遣词造句,同样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也可以在鲁迅的《社戏》这篇课文,感受到作者的语言功底和对文字运用的娴熟,培养初中生的语言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语言素养的培养也不是一日之功,非要日积月累不可。同时,语言趣味的获得,应该不断被从教师引导发现向学生自主发现提升,语文课堂也要由传统的“传授—接受”取向,转向现代民主的“研究—建构”取向,“让教学变成学生研究”。虽然学生的学业繁重,但仍然可以努力给学生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来养成他们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阅读的吸引力,来激发学生兴趣。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的时候,学生要带着自身经历去读、去思,读出文章的情思、精神、境界。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引导阅读入手,帮学生夯实基础,再去进一步深化阅读的表现形式教学,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欣赏,并利用科技的便利,丰富和创新阅读的教学模式,最终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莱杰·布罗斯纳安.教养——可做的和不可做的[M].蒋立珠,陈瑛,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2]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MJ.人民教育,2015(3).
[3]鲁迅.绛花洞主小引[AJ.//鲁迅全集:第8卷[M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张华.让教学变成学生研究[J].江苏教育(教学管理版),2011(1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