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家陈桂生先生说:“每门学科只有把凝结在这门学科中的成年人经验化为未成年人自己的经验,成为学生经验的课程,才算达到预期目标,而且成年人的经验(它不同于一般成年人的经验)与未成年人经验(其中又有儿童、少年、青年经验之别)之间,存在着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之间的鸿沟。”下面就以我教学的《爱之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关键词】虚拟课题;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民主、自由、向善的网络研讨
教学活动是在虚拟的网络平台开始的。我首先在学校的网络上开辟了“《爱之链》自主研讨区”,并发布学习公告,欢迎大家从故事的题目、故事的内容、关键词句的推敲入手,进行分析、感悟、探讨、质疑。这也可以说是个预习,但是与传统的预习有所不同。传统的预习,一是局限在学生个人在家里准备,师生、生生基本无法交流,都要等到在课堂上交流;二是学生的预习局限于阅读,而网络技术的运用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一)自主运用网络提供的阅读资源
首先是对网络提供的阅读资源的运用,其实那是一种拓展性阅读,教师通过具有启发性的网络提示,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然后学生自会带着问题或疑惑,到网络上去搜寻有关资料,同时阅读多种参考书籍或文章,寻求答案。这样,学生就把学习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有了阅读的第一桶金,加上网络上的资源与工具,一个个学生都可以像哈佛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一样进修。” 这句话生动地向我们阐明了网络技术所提供的“终身学习”的强大支撑。教会学生学习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对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已经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是否学会了自觉、主动地学习,是否有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观念,是否有了随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内化掌握的资料与信息并自由发表
掌握资料与信息,自然是第一步,还需要自己的独立消化,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信息的奴隶。在学生阅读了網上有关课文的资料以后,我再让他们回过头来阅读课文,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感悟、认识、体会和心得以至突发的灵感,还会产生新的疑惑。于是就有了第二个环节:在网络的自由发表、跟帖等交流互动中,一位孩子这样写到:“《爱之链》虽然纯朴,纯朴得如一簇野花,从无修饰,但是她给我的冲击力是极大的,她像一个微小的拨片在刹那间拨动了我脆弱的心弦……那是世间最美的、最纯真的情感,那是恒久,那是温暖,她时刻慰藉着我孱弱的内心……”这绝对是孩子内心在刹那间最真实的体验,在那一瞬间,文本已经与孩子的经验融为了一体。而另一个孩子则指出:作者对人物的安排和情节的构思都是独到的……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一句句平时课堂上永远都不曾流露的真情,在那个无拘无束的天地中彻底地迸发,那是超级智慧的碰撞,也有的同学提出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二、理性、回归、本真的实体课堂
在“网络研讨”中已经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学生对课文的某些理解、学习经验后,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何恰当地确立可行的课程目标,如何恰当地选择与组织学生的学习经验,并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我抓住了两个步骤:首先是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到对各部分内容进行深层分析。然后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孩子去阅读课文。一是文本的细读;二是“文心”的理解与把握。同时特别注意观察学生对尖锐问题的讨论,有意识地形成一个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场”,让学生在充分展示个性与创造性的同时,通过与同学、老师的智力交锋,自觉实现自我提升。例如:有的孩子提出,“一直有种不理解,那就是为什么故事会结合得那么紧,这场爱之链接,环环相扣,是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也许世间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也许纯属巧合”,这不仅说出了学生对文本的质疑,更涉及了文学的性质,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其实故事的真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会像文中的一个个人物那样把真爱编织在一起,最终形成最纯美、高尚的群体心灵,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人类文明的延展,这是人文精神世界的归宿”。孩子们在讨论中得到了这样的最终的人生答卷。
三、思考、良性、释放的课外延展
还能不能让学生与文本走得更近,如何能让经典常读而不辍?于是,我又换到了虚拟的课堂,通过网络上作文。我在网络上留下了一个作业:请大家自己搜索韦唯的《爱的奉献》,然后耐心地倾听,并联系课文《爱之链》,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为中心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的创造力如火山一样爆发了,看看孩子们的写作题目吧:“爱的传递”“乔依好样的”“幸福的乔依”“爱在人间”“爱在天地间”“让爱永恒”“温馨”“乔依的明天”“那一抹绿色”“高大的背影”……可以想象出孩子们是怎样创造的。无论你点开哪一篇,虽然语言还很稚嫩,但是它们都饱含着爱的深情,浸润着爱的清香。在那一刻我突然想,其实我们对学生的创造力是严重估计不足的。其实孩子的潜力在目前的条件下是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的。这次网络作文的成功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一是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世界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使孩子与文本、与文本人物实现心灵的相遇;二是通过网络可以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习作语言;三是充分发挥了网络平台的作用,让孩子获得了创作的成就感,同时又引发了新的想象,形成了良性的竞争,使学生群体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同时学生自由地出入于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之间,在远比单一的课堂教学更为开阔的教学空间里,更为有效地开发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与学生的学习智慧。
参考文献
[1]杨东平.教育:我们有话要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张文质.名师讲述最能感动学生的心灵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宋广永,1975年生,江苏睢宁人,中小学二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王集镇王营小学。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