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虹
在互换间增效
——《鲸》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文本互换教学
◇吕 虹
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的特点,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弥补了单纯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空白。那么怎样找到契合点,适时将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互相渗透,服务学生的学习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将两种文本形式互换,使两者相互补充,帮助学生在互融中理解,在互换中提升阅读能力。
《鲸》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说明性科普文。教学主要目标:了解鲸的相关内容,生发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教学难点:了解说明方法,运用说明方法。
师:今天我们来了解一种海洋生物。
(播放“鲸”的视频)
师:“鲸”是一个形声字,“鱼”字旁,却不是鱼。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
生:鲸不是鱼,因为它的祖先生活在陆地上,而且它用肺呼吸。鲸不是鱼,因为它是胎生的。
师:用肺呼吸,胎生,这说明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类。看图认识一下鲸的两个部位——上腭、肚子。
(生书写“腭”“肚”)
师:(引导生观察)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月”字旁。
师:这个“月”字,最早时和“肉”长得很像,慢慢地,“月”字旁的字就全与人体或肉有关了,所以,叫作肉月旁。能再说一些表示身体部位的“月”字旁的字吗?
生:脸、肝……
师:(指导写“肺”字)肉月旁瘦瘦的,右边先写横,再写竖,横折钩,最后——上下通气,呼吸顺利。
反思:这个教学环节,利用视频引领学生欣赏鲸在大海里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媒体作为最生动的非连续性文本载体之一,将遥远的天边所发生的事情,通过网络即时传播。我们的语文阅读比较偏重于文学性较强的连续性文本阅读,而对于相对理性、应用性比较强的非连续性文本,则比较陌生。这显然与高度重视信息整合和运用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开课一段视频,揭开鲸的神秘面纱,将最新的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赋予单一的连续性文本时尚的外衣。
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呢?默读第1自然段,想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圈出或提炼关键的词语。
生:这一段是围绕“其实”这一句来写的,主要写了鲸很大,还写了鲸的体形。
师:课文还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个自然段,用刚才的方法,去读一读,画一画,圈一圈,提炼提炼。
(生利用表格自学交流)
生:第2、3、4自然段分别写了鲸的进化、种类和食物。
生:第5、6、7自然段主要写了鲸的呼吸、睡觉和生长。
师:哪几部分可以归在一起?
生:食物、呼吸、睡觉和生长可以归在一起。这些都和鲸的生活有关。
师:能用一个词简要地概括一下吗?
生:生活习性。
师:你看,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把一篇这么长的文章读成了一张表格,这张表格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知道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介绍鲸的,也提醒我们介绍一样东西可以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
反思:概括内容的方法有很多,如列提纲、取小标题等,这些方法都注重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我们要根据文本布局谋篇的特点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是多元的,图表是其中之一。学生读通课文后,运用表格进行小组学习,用读一读、画一画、圈一圈的办法,抓关键词概括课文大意。在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利用好直观的图表,图表信息的呈现为连续性文本的理解锦上添花,图表信息的课外延伸更能让连续性文本解读趣味盎然。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诸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重点引导学生习得新的说明方法——假设说明法,然后创设练笔,运用假设说明法——“赏鲸日记”,试着运用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提取非连续性文本重要信息续写虎鲸。
师:在蔚蓝的大海里栖息着许多鲸,许多船长也写下了许多关于鲸的笔记,来看看,这是几位船长留给我们的《赏鲸手册》。(课件播放)你发现了吗?船长在写赏鲸笔记的时候,也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呢!咦?这个船长是谁呢?就是你呀!你也用上说明方法来写一写虎鲸笔记吧!可以参照下面的资料袋。
(生汇报交流练笔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自己试着来写赏鲸笔记,真是收获多多。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去解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反思:这节课有关鲸的拓展性知识就是通过船长日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融图画、数据、对比、文字等元素为一体的非连续性文本为学生的阅读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孩子们在阅读文本信息时,思想与思想不断地碰撞,可谓是别有情趣。再者以非连续性文本的方式呈现连续性文本的信息,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孩子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衢江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