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本之文,解文本之魂
——以《桥》为例谈文本解读

2017-06-16 06:13侯华丽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全村人老汉小伙子

◇侯华丽

读文本之文,解文本之魂
——以《桥》为例谈文本解读

◇侯华丽

文本解读,无论从哪个角度,站在哪个高度,选择哪个着眼点,都必须号准文本的主脉,如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一样,须解读出文本之精神所在、灵魂所在。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桥》为例,谈谈我在文本解读方面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素读,用心灵邂逅文字

文本解读的首要环节应该是素读,不看任何教学参考书,不借助任何解读材料,以最原始、最纯净的心态去接近文本,与文字素颜相见,直面相撞。《桥》就需要这样的素读。灰色的插图上,灰色的叶落枝折的树干,灰色的跳跃着的翻滚着的洪水,再配以这样的文字:“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从投射到文本的第一眼开始,读者的心就被揪起。然后,一串镜头在心头一一闪过:洪水中如山的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的老汉,被洪水吞没的老汉,以及洪水过后那位来祭奠她丈夫和儿子的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于是,一些情愫就会悄然涌上心头:老汉和小伙子竟然是父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揪”得该是何等的撕心裂肺;“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推”又表现出怎样一种博大的父爱和无尽的自责!对老汉的敬佩,对儿子的惋惜,对全村人获救的欣慰……读者的心情犹如滔天大浪久久不能平静,最终回味过来的是对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精妙的语言特色的击节赞叹!由此可见,解读文本就是解读自己。

二细读,用文体透视灵魂

《桥》是一篇小小说,篇幅虽小,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一应俱全。当然更有小说的共性所在,那就是表现“人”的生活,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去把握人物的心灵世界与其社会意义。《桥》这篇课文,作者用600多个文字,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是党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化身。

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细读文本时,往往过多地关注作者“写什么”和“为什么写”,却很少关注作者“怎么写”和“用什么写”,只重视“语文内容”而忽视了“语文形式”。《桥》这篇课文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我们可以从编者安排的课后第2题来看看:“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这两个问题,一个从“语文内容”切入,一个从“语文形式”入手。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不只在于让学生了解老汉这个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塑造的。

全文中我们能够看到的关于这位老汉的描写仅有七处,但神态、动作、语言、外貌描写面面俱到,每一处描写语言都极其洗练、精简,老党员的高大、伟岸形象就在这些描写中尽情凸显。“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交代了老汉的身份——党支部书记,老汉在全村人心中的地位——受人拥戴。“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消瘦的脸”“不说话”,冷静,威严,与乱哄哄的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无声胜有声。他像一座山,昂然挺立于大雨和洪水中,他是靠山,是全村人的主心骨,是全村人生的希望。“人们停住脚”,不再慌乱,“望着老汉”,知道他一定有办法,一定会带领全村人脱离危险,就像以往在一次次困难面前,一次次危急之中,只要有老汉在,一定会化难为易,化险为夷!这一次依然是这样!他们拥戴他,信任他!

接下来是对老汉的四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沙哑地喊话”,是平时工作的辛苦,还是情急之下的声音哽咽?三个感叹号,三项指令,简洁,清楚,却重如千钧!“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冷冷”一词是不屑,是回击。面对人性之弱,老汉立场坚定,用不可商量的语气,给部分党员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第三处、第四处语言描写是全文的高潮,这两句话的提示语是一样的,都是对小伙子“吼道”。其中的两次动作描写也是针对小伙子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老汉揪出的是儿子,推出的也是儿子!天下哪有父亲不爱儿子的道理?然而,生死面前,他只能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大公无私、不徇私情、舍小家为大家的人物形象在人们心中陡然形成!老汉的内心情感呢?唯有读者用心灵去体会去揣摩。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一个问号,既是对儿子的不满、谴责,又是对其他有着和儿子一样想法的党员的震慑!一个感叹号,更是对所有群众的承诺: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少废话,快走。”他穷尽毕生力气吼出的最后五个字,吼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怎样感天动地的爱呀!然而,所有的爱和希望都随着木桥轰然倒塌而归于平静。“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老汉要喊什么?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

文中对老汉的七处细节描写,处处可见其思想性格,四句语言描写,更是句句传递着他在生命最后时刻内心的情感涌动。这些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层层进展,也完美地塑造了老汉这个光辉的人物形象。“桥”的内涵在这字里行间得以彰显:这是一座生命之桥!是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不朽的桥!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三研读,用语言升华精神

所有作品中的感情都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依托,这依托就是语言文字。新课标也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情感”和“语用”的高度“统一”。本文课后第3题的设计也体现了这个意图:“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所以,“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应该是本篇课文的又一个教学目的。当然,本文的表达特点很多,我们可以逐一解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做到“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得。

1.短句造景,使人身临其境。

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营造某种氛围。如课文开篇:“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真可谓三句造景!“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简单明了,却急促紧张;雨大雨猛,来势汹汹。读者的心立刻就被揪了起来,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2.修辞运用,使物生动逼真。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句中“受惊的野马”“跳舞”“狞笑”“窜”“爬”,这些比喻、拟人化的写法,把洪水的疯狂、肆虐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3.结尾揭疑,让人为之动容。

设置悬念,结尾揭疑,是本文表达上最新颖别致之处。文章最后写老太太来祭奠,人们这才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竟然是父子的关系。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细想之,又尽在“情理之中”。这样的构思,既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又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人忍不住重读全文,细细品味。

掩卷而思,文本解读不是冷漠的技术分析,不是在外围观望、端详或徘徊,而是舒舒服服地走进文本,完完全全地融进文本。投之以真心,心灵相撞,才能读出文本之真谛;投之以真情,以情换情,方能解出文本之灵魂。

(作者单位:河南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全村人老汉小伙子
STONE SOUP石头汤
刘老汉笑了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印度奇村:全村人都长一个样儿
小伙子失明真凶是谁
两个女孩
反击
聪明的小伙子
吴老汉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