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任重》看日本初期读本小说对“三言”的借鉴

2017-06-15 16:25颜景义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天皇司马读本

颜景义

(大连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从《纪任重》看日本初期读本小说对“三言”的借鉴

颜景义

(大连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日本江户时代,都贺庭钟以中国冯梦龙的“三言”为蓝本,创作了《英草纸》等初期读本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庭钟在翻案时,除模仿蓝本故事情节外,还注意借鉴其创作手法,又注意在作品中融入日本元素,增添日本文化气息。庭钟在翻改《闹阴司》、创作《纪任重》时,通过替换人物、更改具体情节等方法,使得故事日本本土化。本文从庭钟翻案作品的故事情节等入手,论述其翻改态度和创作手法,并阐述中国明清小说对日本读本小说的影响。

读本小说;三言;故事情节;创作手法

日本江户时代,随着中日民间贸易的繁盛,中国明清小说大量传入日本并迅速传播,强烈刺激了日本的上方(京都、大阪)和江户文坛,从而在近世文学中产生了“读本小说”这种新类型小说。读本小说作者大多接受了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小说的素材、构思或表现手法,从而开阔了眼界和思路,推动了日本古代小说的发展以及向近代小说的过渡。老一代读本小说研究家李树果在探究读本小说产生的原因时曾说过:“读本小说的唯一特点是翻改中国白话小说”[1]。

都贺庭钟以冯梦龙的“三言”为蓝本创作了《英草纸》《繁野话》,这便是日本的初期读本作品。庭钟以其新奇的物语内容和简洁流畅的文体博得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喜爱。他在翻案中国白话文学作品时,注意借鉴小说的创作手法,结合日本传统特色元素,在蓝本基础上对情节和人物的描写有了进一步开拓。都贺庭钟的初期读本是将中国先进的文学形态与日本传统文学、文化相融合的杰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英草纸》第五话《纪任重阴司断冤狱》(以下简称《纪任重》),和其翻案的蓝本——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以下简称《闹阴司》)进行比较,论述在中国白话小说影响下,都贺庭钟的翻改态度和创作手法,进而阐述中国明清小说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一、《闹阴司》梗概

东汉灵帝时,贫穷而博学的书生司马貌不屑当时索贿卖官之风,断然拒绝行贿,及至50岁尚未出仕,因此心中愤怒,写诗说如果自己是阎王,定会将世间不公之事一一改正。玉帝得知后大怒,就让他到阴司去做六个时辰的阎君,处理堆积如山的案件。随后司马貌被召到阴司,代替阎王审案。司马貌因只有“六个时辰管事”[2],所以决定审理“天大疑难事情,累百年不决”[2]的案卷。他快刀斩乱麻,判韩信、刘邦、项羽等楚汉之争之世的人物转世到东汉末年,投胎为曹操、汉献帝、关羽等,开创三国时代。玉帝佩服司马貌的才能,令其转世为司马懿,终结三国时代。

二、《纪任重》梗概

日本镰仓时代弘安年间,学者纪任重由于家道中落,虽有才学也未能出仕。他怨上天对自己不公,天帝知晓此事后便让他做一夜阎王,裁决阴间案件。纪任重在阴司中把百余年来未曾断结的源平合战时期的源赖朝(镰仓幕府创立者)、源义经(源赖朝之弟,后为源赖朝所杀)、畠山重忠(镰仓初期重臣,后为源赖朝岳父陷害)的诉讼加以公正明快地判决,让他们分别转世成为日本南北朝时代的护良亲王(镰仓后期人物,后醍醐天皇之子,后为足利尊氏之弟足利直义杀害)、新田义贞(南朝名将,辅佐后醍醐天皇,后被足利尊氏打败,自刎而死)、足利尊氏(室町幕府创建者)等。纪任重判决公正无私,天帝甚为佩服,遂令其转世为胁屋义助(新田义贞之弟)。

三、《纪任重》对《闹阴司》的翻改

《英草子》的九篇短篇小说,有八篇翻改自“三言”,并且大都忠实于蓝本。而《纪任重》一篇,庭钟采用了不同的翻改方法,即:旨趣基于原话,内容则根据日本社会背景,由作者独自构思创造。庭钟在创作《纪任重》时,将《闹阴司》新奇的怪谈色彩和巧妙的构思手法等忠实地移植到了《纪任重》中;同时为了使这些因素在《纪任重》中得以精彩重现,庭钟又结合日本社会现实,对诉讼部分的情节进行了重新构思,并对不适合日本国情的细节因素进行了改编或省略。庭钟的翻案,使得《纪任重》在保持蓝本怪异色彩和巧妙构思的同时,在情节结构等方面充分体现出日本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点。

关于《闹阴司》和《纪任重》的创作手法,黄智晖曾这样说过:“在中国历史上说起不得志的英雄,会想到韩信、诸葛亮等人。而在日本,首先会想到的肯定是源义经。这些人时运不济,壮志未酬,后世对他们深表同情,也是人之常情。让这些在真实历史中遭遇冤屈的英雄,在虚构的世界中得以沉冤昭雪,这种意味深长的手法,被中日小说共同采用了”[3]。

(一)《纪任重》对“江山也永不更变了”一句的省略

在《闹阴司》中,天帝听了司马貌的抱怨而大怒,说道:“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有才显荣,无才者黜落;天下世世太平,江山也永不更变了。岂有此理!小儒见识不广,反说天道有私。速宜治罪,以儆妄言之辈。”[2]

在《纪任重》中,庭钟非常忠实地翻译了天帝的话,却略去了“江山也永不更变了”一句。这绝不是都贺庭钟大意落下的,而是有意略掉的。“江山更变”一词,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作为日本人的都贺庭钟是无法接受“江山更变”之说的,因为日本是没有中国式的朝代更迭的。公元前660年,日本初代天皇神武天皇,在一处名为“大和”的土地上建立了王朝,是为日本开国。不论这是史实还是神话传说,神武天皇建立日本国的事情,在日本的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从日本建国至今,天皇都是神武天皇的子孙“万世一系”传承下来的,所以日本人的脑海中是没有王朝更迭观念的。正因如此,庭钟才特地略去了“江山也永不更变了”一句。

(二)《纪任重》对《闹阴司》诉讼部分的借鉴

都贺庭钟在忠实移植《闹阴司》怪谈色彩和巧妙构思手法的同时,结合日本史实,对小说诉讼部分情节进行了重新构思,将源平合战之时的人物都转世到了日本南北朝时代。

《闹阴司》中诉讼案件有四宗,即:①“屈杀忠臣事”、②“恩将仇报事”、③“专权夺位事”、④“乗危逼命事”,中心部分是①。《纪任重》中诉讼案件有三宗,即:a“欺幼主投水事”、b“有功不赏害骨肉事”、c“忌功臣灭其族事”,中心部分是b。诉讼案件的梗概如下:

1.《闹阴司》的诉讼案件

第一宗:屈杀忠臣事

原告:韩信、彭越、英布;被告:刘邦、吕氏

韩信诉说,自己为汉朝统一天下立下大功,却被刘邦夺爵,被吕后、萧何设计杀害。又诉谋士蒯彻背叛;算命先生许复把32岁阳寿误算为72岁。蒯彻辩说,因韩信不采纳自己的建议才离开;许复辩说,韩信因恶行太多才折寿。司马貌断道:韩信之死,罪在刘邦。彭越说自己被吕后挑逗,不愿顺从而惨遭杀害。英布诉说,发现自己吃了彭越的肉,怒而斩吕后使者,结果被吕后逼得自尽。司马貌最后断道:韩信、彭越、英布转世为曹操、刘备、孙权,三分汉家天下;刘邦与吕氏转世为汉献帝和献帝皇后,终生受曹操欺辱。

第二宗:恩将仇报事

原告:丁公;被告:刘邦

丁公诉说,自己原为项羽部将,结果被刘邦哄骗投靠刘邦,后来却为刘邦所杀。刘邦辩说,杀背弃主人的不忠者,以为后世之戒。司马貌判丁公转世为周瑜,因其“事项羽不了,来生事孙权亦不了也”[2]。

第三宗:专权夺位事

原告:戚氏;被告:吕氏

刘邦宠妃戚氏诉说,自己遭吕后嫉妒而被其残害,儿子如意也被吕后毒杀。司马貌断道:戚氏母子来生转世为刘备正妻甘夫人和嫡子刘禅。

第四宗:乗危逼命事

原告:项羽;被告:王翳、杨喜、夏广、吕马童、吕胜、杨武

项羽诉说,自己被刘邦部下王翳等六人追杀,尸体为六人所分以向刘邦邀功。司马貌断道:六人无战功,逼迫项羽自杀也实属侥幸。司马貌发六将于曹操部下,后被关羽(项羽转世)所斩。

2.《纪任重》的诉讼案件

第一宗:欺幼主投水事

原告:安徳天皇;被告:二位尼

安德天皇诉说,自己为二位尼所骗而投水自杀。任重断道:安德天皇本为女子,却被平清盛伪装为男子,以即帝位。其妻二位尼害怕此事暴露,而骗安德天皇投水。任重判安德天皇转世为阿野廉子,受南朝第一位天皇——后醍醐天皇宠爱,日后贵为国母。二位尼转世为后醍醐天皇中宫西园寺实兼女,被阿野廉子夺宠。

第二宗:有功不赏害骨肉事

原告:源义经、源范赖;被告:源赖朝、大江广元

源义经诉说,自己在复兴源氏中立了大功,结果却被哥哥源赖朝害死。又诉自己的军师江田源三背弃自己;算命先生吉冈法眼将自己31岁的寿命误算为71岁;大江广元挑拨自己与哥哥赖朝的关系。江田源三辩说,因为义经不采纳自己的建议才背离义经。吉冈法眼辩说,义经是因为恶行太多而折寿。大江广元辩说,义经因为居功自傲才导致灾祸。任重最后判道:义经之死罪在源赖朝。源范赖的状词与源义经相同,任重令其“毋庸再言”[4]。

第三宗:忌功臣灭其族事

原告:畠山重忠;被告:北条时政、政子

畠山重忠诉说,因拒绝与北条政子亲近而招致政子怨恨,最终为北条氏所害。任重认定畠山重忠有大功,并忠于主上。让其与源义经、源范赖转世三分天下。

3.《纪任重》对《闹阴司》诉讼主要情节的改编

司马貌和纪任重各自下了判词,让原告、被告一一转世。《闹阴司》和《纪任重》中,登场人物的对应关系和各自的转世关系,如表1。

表1 《闹阴司》与《纪任重》登场人物及转世关系对应表

《纪任重》中,将韩信换成源义经,二人都为其主立下大功,而皆遭惨祸;蒯彻被改为江田源三,二人皆因主公不纳忠谏而弃主而去;源义经不听江田源三之谏是因为吉冈法眼算他有71岁寿命,这与许复为韩信算命的情节相同;北条政子勾引畠山重忠的情节,也与吕后勾引彭越相似。而安德天皇和戚氏之间、二位尼和吕后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她们都是女性,并且安德天皇和戚氏之死分别是由二位尼和吕后造成的。她们都转世为妃子或皇后,在这几点上还是有相似之处,因为吕后很明显是和北条政子对应。可以说,在《纪任重》中,都贺庭钟将吕后一分为二了。

《纪任重》的诉讼内容虽然源自日本史实,但其主体构思还是源自《闹阴司》。《纪任重》b“有功不赏害骨肉事”和c“忌功臣灭其族事”的部分,主要是依据《闹阴司》的①“屈杀忠臣事”,因为日本没有类似中国“三分天下”的历史事件,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翻案,庭钟可谓煞费苦心,既要旨趣接近蓝本,又要符合日本历史逻辑。最终通过b和c,一分为二地将《闹阴司》中①的主体内容再现出来。若把《闹阴司》中四宗诉讼只变为《纪任重》中b和c两宗,或许会有些单薄,因此庭钟发挥了高超的想象力,巧妙利用历史上“安德天皇为女子”的传说,将《闹阴司》中③“专权夺位事”的部分内容也导入到《纪任重》中,重新构思了一宗诉讼,即:a“欺幼主投水事”。

通过这样的构思和翻改,庭钟把《闹阴司》的怪谈色彩和巧妙构思,在《纪任重》中最大程度地再现出来了,而庭钟这种高超的翻案手法,也是前期读本小说“忠实于原著”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因《闹阴司》的②“恩将仇报事”和④“乗危逼命事”在日本历史上找不出对应的事件,庭钟不得已舍弃了。

(三)对主人公纪任重结局的改编

在《闹阴司》中,天帝最后判主人公司马貌转世为司马懿,结束三国时代,小说的结局非常完美。而《纪任重》中,只是让主人公纪任重转世为新田义贞的弟弟,最后也落得个和哥哥一样败北的下场。这种结局的不同,一是因为日本历史上的确没有类似的人物可以对应,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小说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时代背景不同:生活在明末的冯梦龙主要通过《闹阴司》来抨击明末黑暗的社会现实,借司马貌的完美结局抒发胸中抑郁和不满;而都贺庭钟是被《闹阴司》所吸引,主要想通过《纪任重》来传达《闹阴司》新奇的怪异色彩和巧妙的构思手法,因此人物的结局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同时,庭钟所生活的德川幕府时期实行“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武士社会地位最高;而纪任重作为文人,其社会地位远不及武士,其最后的结局自然也不能凌驾于武士之上。小说最后也说:“不可使以才学转生者认为世间可为所欲为”[4]。可以说,纪任重的结局是都贺庭钟结合当时日本社会现实巧妙进行改编的。

四、总结

《闹阴司》是“三言”的代表作品,它以具体史实为依托,这给都贺庭钟翻改带来很大难度。庭钟在翻案《闹阴司》时,花费了很多心思。首先,前期读本“忠于原著”的特征在《纪任重》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庭钟被《闹阴司》的怪谈色彩和巧妙构思折服,沿袭了原文的语言。同时,在《纪任重》中,庭钟结合日本的历史和国情以及日本读者的偏好,对诉讼部分的情节进行了巧妙取舍,将中国特有的历史人物最大程度地对应替换为日本历史人物,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改编。由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无法完全对应或复制,在《纪任重》中,源平合战之时的英杰们转世后也没有彻底洗刷前世冤屈。即便如此,通过都贺庭钟的高超翻改,《闹阴司》的怪谈色彩和巧妙构思还是和日本的史实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庭钟的翻案手法反映出了当时日本读本小说作者对中国明清小说的接受情况,也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影响下,他们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

都贺庭钟作为读本小说的始祖,以“三言”为蓝本进行翻改时,在作品中揉入了日本的民族情感和传统元素,使作品在接受中国明清小说和中国文化影响的同时,表现出了浓厚的日本民族特色,体现了作者对蓝本的创新和发展。这种符合日本民族心理和特色的翻案手法,使得读本小说成为江户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李树果.日本读本小说与明清小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2.

[2]冯梦龙编/许政扬校注.喩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459,457,467.

[3]黄智暉.都賀庭鐘と曲亭馬琴の描く不遇の英雄[J].台湾日本语文学报,2013(2).

[4]李树果.日本读本小说名著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8-30.

2016-06-21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明清小说对日本读本小说的影响研究”(L15AWW001)。

颜景义(1981- ),男,讲师,从事中日古典文学比较研究。

I313.074;I206.2

A

2095-7602(2017)05-0118-04

猜你喜欢
天皇司马读本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司马”原来是官名
“司马”原来是官名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司马”原来是官名
司马云烟
天皇版“渔夫”
日本天皇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