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中+刘晶晶+常云峰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在课堂上利用这一理念进行教学。据此,从微观经济学习的角度分析了翻转课堂的效应并对其实施的困难之处加以说明。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观经济学;实施效果;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78
1课程学习过程回顾
学习微观经济学,学生大致都是从以下几个目的出发来学习:(1)专业必修课,经管类考研必考科目。(2)培养系统的经济学思维,并能有目的地用于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3)提高对分析经济问题的兴趣。这三个原因的关键词就是“必修”,“考研”,“经济学思维”,“分析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提高兴趣”。所以学习微观经济学也应该从这几个点上去着手。而翻转课堂则正是从这几点出发,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效率。学生与老师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更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以下是在使用翻转课堂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总结出的较佳学习方法。
1.1课前预习
随着学习知识难度的加深,现在学的很多课程光靠课堂的听课学习是不够的。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经济曲线很容易让学习者思维混乱,再加之学校学习缺少实践的通病,学生很难对学习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并且每个人的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也导致部分理解能力较差者因纠结于上一个知识点而遗漏了老师 接下来讲的内容。然而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与过渡是环环相扣的,有体系地系统的学习有着无足轻重的地位。那么课前预习是不可缺少的。
1.1.1第一步:看课程视频
视频是老师搜集到的放到在线课堂上的。这些视频中有“网课”,“经济大讲堂”,“趣味经济知识点”,“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等模式,但无一例外,它们都有简单易懂,便于理解,画面清晰明了,趣味性强的特点,很适合作为预习“入门级”的内容。通过看视频,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本章节的大致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1.1.2第二步:阅读课本
课本的优势在于知识点全面详细。第二步的阅读课本主要目的在于使自己在对要学习的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全面的粗略的理解,弄清楚该课程大概的体系框架。在看的过程中,把不懂的地方写下来,做好记号。
1.1.3第三步:浏览PPT
PPT是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程考纲整理出来的一种教学工具,提前浏览PPT能帮助学生了解该课时的重要知识点和原理以及相关考点,把握具体的纲要框架。
1.1.4第四步:思考案例
部分课时的在线课堂中,老师会放入相关案例。这些社会生活中的案例也许和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些案例才是帮助学生培养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钥匙。生活处处都是经济学原理。
1.1.5第五步:问题整理
从第二步开始就会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而随着第三四步的进行,原本的一部分问题会随着预习的深入得到解决,当然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将所有剩下的问题都整理好,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1.2课堂学习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在自学预习的过程中疏漏的地方。参加课堂老师教授学习的好处主要是在于课堂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专注度提高。并且,老师自己原本就对课程有了一个深度的理解,能高度有效地把握课程重点,对课程内容已能进一步地衍生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感悟和自己钻研出的学习小技巧,所以老师的讲解是带着他自己的理解,从一个更易理解的角度去切入课程,有侧重点地讲解本课时的各个知识点。而学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入这个课堂的时候,学到的就不僅仅是知识,更是能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模仿老师思考分析经济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习并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方式。再配以各种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述一些经济学的问题,整个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1.3课后巩固
1.3.1问题处理
上完一堂课后往往会有一些地方是没有弄明白的,这些问题就要把它们及时记下来,再通过课后翻阅书籍,PPT,询问同学,上网搜寻的方式去解决。如果这些方式都没有解决,就把它积累整理下来,通过翻转课堂学习软件在线及时询问老师。
1.3.2作业
老师会在翻转课堂软件中留下每一章节的课后作业。在做作业前,学生应先浏览一遍在线课堂中的PPT,回顾课堂相关知识点以及本章节的重点后在去做题目。
作业批完答案发下来后,再对照答案批改作业,参照对的答案,翻阅书籍,弄明白正确选项正确的原因以及剩余选项错误的原因,将题目打印下来,做好详细的有思考思路的过程修改,以便日后的回顾和学期末的复习。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就整理起来,在线上讨论区询问他人,老师与学生能一起参与讨论。
2对课程知识体系的理解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人选择的理论,即由某特定消费单位(如某个人)或某个生产单位(如某个工商企业)等所做的决策。整本书除导言外分为三篇:第一篇为产品市场,第二篇为要素市场,第三篇为市场经济问题研究。而从结构上来看,第一篇和第二篇主要讨论的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般规律,第三篇则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特殊问题。从生产活动的过程来看,市场可以分成产品和要素两大市场。产品市场是产出品市场,相当于生产过程的结果,后者是投入品市场,相当于生产过程的开始。
在产品市场中,我们研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这就需要具体研究消费者与生产者是如何影响供给和需求的曲线的,它们之间又有怎样密切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企业,分析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企业存在的理由和企业规模的限制。紧接着就是研究不同的市场结构,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决定的均衡条件是不同的。
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和自然资源市场,虽然其均衡点与产品市场相比同样是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决定的,但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生产者需购买各种要素成为买方,而消费者提供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成为卖方。
前面的两篇内容的学习都是以外界条件不变为前提的,只考虑了单个市场的均衡情况,这是一种局部分析,而第十二章则考察在所有市场、市场参与者都相互联系的情况下是如何达到均衡的,属于是一般分析。
3对翻转课堂实施的评价及建议
3.1评价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当教师更多地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翻转课堂”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课堂前前后,利用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源,案例及PPT,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学生在课外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动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在线课堂上的论坛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课堂上由于其他原因遗漏的没有听到的部分也可以使用在线课堂上的资源进行课后的查缺补漏。
“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翻转课堂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们能通过组成学习小组,一同学习,制作课程案例PPT及讲解。学生们遇到不会的问题,除了可以和小组成员们交流之外,还能在在线课堂上向老师提问。网上的交谈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空间,使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更为畅通,回应也更加迅速。
3.2建议
3.2.1学习软件使用情况的有效监控
翻转课堂软件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漏洞,这个着重体现在视频的观看上。会有同学单纯地为了刷在线时间和学习进度,就只把视频开在那里,自己却不去进行真正的观看,只是应付应付了事。所以在这方面最好能设置一个程序来监控这一点。韦博英语的课程学习软件就针对这种情况专门设计出了一个隐藏的监控机制,在此写出它的原理供分享和借鉴。该软件会对每个关键的按钮(比如播放键,暂停键,重复键,录音键等)点击次数进行统计,并将统计数据整理好后直接发送至老师的客户端,供老师监控检查。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后台的统计数据就来监控每个同学几个关键按钮的点击次数,判断该同学有没有在虚假操作,装模作样地在学习。
3.2.2作业错题的校对整理及分享
另外,在线学习只着重反映了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在课后上虽然可以通过作业来检测学生的课前及课堂学习成果,但是课后的復习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个可以体现在作业改错上。学生作业在上交,系统批改后,老师便会把答案发上去供同学们修改审阅。但仍存在一部分学生会根本在交过作业看过成绩后就置之不理,或是仅仅就粗略地扫一遍自己错误的题目,对比下正确的答案。学习认真些的还会去搞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要选择正确的答案,其他几个选项不选的原因是什么。但这些题都是放在网页上的,并不能做笔记和旁注,所以在日后复习的时候很容易会遗忘。因此新加一个作业修正和错题整理分享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每道错题错误的具体原因和题目详解写在题目下方,并能将错题集中放入软件中的错题集,分享给其他同学,从而进一步增强“翻转课堂”的互动性。
4结语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来高效运用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翻转课堂的实施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得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其逐步与中国式教育融为一体,让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接轨。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管珏琪; 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06):7983.
[2]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9197.
[3]卢丹.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微观经济学微课的设计与开发[J].教育现代化,2016,(09):96100.
[4]李晓文.翻转课堂的学生满意度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03):981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