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错”: 找到“悟性”

2017-06-15 15:12谭青秀
教育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尺子刻度差错

文 | 谭青秀

“化错”: 找到“悟性”

文 | 谭青秀

恩格斯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当阳光亲吻乌云,将错误的尝试最终引向正确的结果,使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学生体悟到的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堵错教学”酿成的是“成功是失败之母”。

差错即觉悟,“对”与“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颇有禅意的“化错”,就是华应龙校长几十年执着的研究。

因师结缘“化错”

2011年初,有幸被领导推荐拜华应龙校长为师,得知消息后激动地一宿没有睡觉,因为我是忠实的“铁杆华粉”。以前观摩过华校长的课,叹为观止;拜读过华校长的书和文章,对“化错教育”略知一二,尤其崇拜华校长的文采和人品;如今要做华校长的徒弟,可想而知的激动无以言表。自从结缘师父,有过几次近距离的接触,我对“化错”教育便有了初识。再次把师父的作品反复品读,试图早日走进“化错”,熟识“化错”。古人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何为化错呢?化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化为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其要义在于教学过程中随机融入,自然生成,而不是事先刻意安排;敏锐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巧妙彰显其积极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充分挖掘并利用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学做真人,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引向心灵深处,而不仅仅是促进认知的发展。

怎样“化错”呢?化错包括“容—融—荣”等三个阶段,具体地说,第一,错是错,要温暖地容;第二,错不是错,要智慧地融;第三,错还是错,要自豪地荣。这也是化错教学的三重境界。

“化错”初进课堂

当对化错有了初识后,我便开始从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践。每堂课学生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由于对化错的方法不精通,就只能模仿地“假化”,也就是用评价语给学生模糊的搪塞。其实学生的错误并没有真正地化解。此时的自己还没有真正地走进化错。通过向师父请教,听师父上课,和师父讨论一些课堂常用的化错方法,感觉像习得了十八般武艺,恨不得赶快在课堂上施展一下拳脚。我是这样走进化错的。

预设“错误”筹“化”方法。在备课时,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一些是可以提前做出预设的。如:在初学度量长度时,0刻度不能对准起始点是学生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所以在备课时就提前做好了化错的方法。“这位同学的测量方法,谁和他的一样?你们都想用尺子上的刻度来测量线段的长度。仔细观察线段和尺子,这条线段有多少个单位长度?”先肯定学生用尺子的刻度描述线段的长度的做法,再来观察线段是多少个单位时,学生自己就会发现,尺子有一段没有刻度,不能从尺子的头对准起始位置,应该用“0”刻度对齐,方便数刻度。让错误不攻自破。

让“错误”讲道理。让“错误”开口讲道理,感觉是不是不可思议?其实,就是让创造“错误”的同学讲自己思考的过程。在讲述的过程中,有理的地方就是“错误”中成立的部分,没道理的地方就是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地方。如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时,学生们经过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对乘法分配律有了初步的建模,但是在应用时,总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32x(4+8)=32x4+8,于是我就请错了的同学给大家讲讲他的想法。“32x(4+8)是32个4,再加32个8,所以是32x4+8,(手拍脑门,哎呀!)不对,少乘了32,应该是32x4+32x8。在做题时,觉得很简单,着急写出答案,所以忘记给8乘32了。”施银燕老师说过,学习数学其实就是讲道理,道理通了,数学就通了。学生们针对这类问题还提出了生活模型,“乘法分配律就像老师家访,既要和妈妈握手,还要和爸爸握手,要不多没礼貌”。多有意思的握手问题啊,下次看到类似问题就会用握手情景帮助学生构建模型,生动形象。如此看来,错误还立了功呢。“错误”的出现巧妙地引出了生活模型。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化错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就能捕捉到生成的资源,经过快速的辨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引导。同时,要舍得花时间让“错误”讲道理。师父说过:“明白的人明白的算理都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各有各的不明白。”学生通过讲述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辨析,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思维的价值在过程中不断凸显。在尝试“化错”实践后,自己就像着了魔,看到什么问题都想化一化。除了课堂教学的错误,还转向学生的生活中的错误,真实地感受到“化功”的魅力。

“化错”开启智慧

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自己在不断地改进方法,总结经验。同时也觉得对自己的挑战越来越大。课堂因“化错”学习氛围更加宽松了,学生们再也不是捂着答案因怕错而不敢说了,而是都想阐述自己的理由,推荐自己的做法。课堂开放了,自由了,平等了,随之,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尊重学生的课堂是我们的追求,但是由于学生是个性化的,所以生成的资源也就丰富多样,想利用好每个资源,对教师的要求和挑战自然是越来越高。所以,我开始发奋读书学习,把时间花在学习上,看似费工费时,其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对每节课的把握,除了从知识的角度备深、备宽,我还关注学生的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把视线落在学生的发展上。渐渐地感受到,教师传道是传授为人之道;授业,授的是生存之业;解惑,解的是为人之惑、受业之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主动探究,对于孩子们课堂上出现的差错,不是简单纠错,而是充分挖掘并利用学生的差错资源,培养孩子直面错误,超越错误,进而获得全面发展。

“化错”化出幸福

“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水要疏而不是堵。同样,错要化而不是避。因为错误的存在是一种必然。数学命题的产生多半来自猜想,证实是猜想之后的事情。猜想本身就与错误相伴,与证伪如影随形。没有错误何来正确?没有证伪何来证实?由此可见,“化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尝试猜想的乐趣,经历失败的挫折,品尝成功的喜悦。长远望去,“化错”的目的不是做对一道题,而是做对一个人。作为教师,真正的幸福就是化错化人啊!心中容得下错误,就会心胸豁达,对是与非都会谦和地看待和处理,化别人的同时,也化了自己。化错提高了我们幸福的指数。

走在“化错”路上

回顾走过的“化错”之路,有过迷茫,有过喜悦,有过奋进,有过痛苦。在不断的实践和感悟中,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对化错教育的理解也在逐渐地走向深入。“化”其实是为人之道。作为社会人,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化”。问题,困难需要化解,自我情绪需要调试,思维角度也是在辨证中变化。“化”让错不再是错,而是一种必然的客观。似乎在所有人眼里错误都是被厌恶的,然而在化错人的眼里,错的存在却是一种自然常态,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创造。

化错把人的眼光从错转移到错中的对。错误价值的利用,帮助每个人走过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在分析中理解,在错误中积累。化错的错其实不是错。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浪漫期、精确期、综合期。而我们的小学阶段就是浪漫期,浪漫期是自由的,学生对事物的判断理解都是感性的,兴奋的。浪漫期的孩子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真实想法,创造一个个看似没有依据的"错误",其实是一个个有价值的猜想。不要在他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一堆堆的错误标签,应该让他们把一个个不可能成为埋在心里的好奇种子。有一天种子发芽了,开花了,那些不可能也许就实现了。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永定分校)

猜你喜欢
尺子刻度差错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欧姆表的刻度真的不均匀吗?
——一个解释欧姆表刻度不均匀的好方法
把握四个『三』『尺子』也简单
尺子变身记
被吃掉刻度的尺子
谁大谁小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测量三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