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

2017-06-15 22:11赵博
现代交际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思想天人合一生态文明建设

赵博

摘要:“天人合一”生态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折射出现代生态环境思想的光辉。生态文明是关乎人类生存与未来的最新人类文明,如何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汲取智慧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 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83-01

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包涵了“天人一体”“天人一气”“天人一物”和“天人一道”等主要观念,并主张“仁及草木”“德及鸟兽”的天人和谐理念,对当时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重大战略位置。因此,应继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探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先秦“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形成

(一)西周“以德配天”与“天民合一”思想

夏、商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缺乏对自然界的认识,天命神权观念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在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看来,“国之大事惟祀与戎”[1],认为人应该受神所主宰,万事应遵神的旨意,人失去了独立性,从而谈不上“天人合一”。但在西周之后,周公提出了“天命不常”“以德配天”的思想,并且逐渐认识到“天命”在很大程度上由人类行为的性质所影响。周武王也曾说到“惟天地万物之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2],认为世间万物皆天地所生,是万物的父母,而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人中聪明者应承担起保护人民的责任并充分地听从民意。这种“天民合一”的天命观,更多注重的是伦理本体,而非自然本身。

(二)儒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孔子在西周“天民合一”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天”应理解为自然之天。提出要敬畏自然和“乐山”“乐水”的美学理念,并主张把仁爱思想推广到草木与鸟兽方面。而孟子在继承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与“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3]。认为道德是人类异于动物之所在,人应把心、性、天赋予道德属性,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儒家经典《中庸》认为,人通过“诚”这一道德的最高境界,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一是人能通过道德达到“尽人之性”,又能“尽物之性”,即人和物都能自然地生存,实现各自的天性。二是提倡走“中道”,在处理天人关系时应兼顾天、地、人之间的和谐。《易传》则认为天地万物一阴一阳,相感相应,主张人要有“与天地合德”的崇高人格,以此来达到人与自然互相和谐的境界。

荀子在继承以上各类“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同时,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正确区分天与人的不同职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创造财富、治理社会。至此,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基本形成。

二、先秦“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培养公民生态美学意识

“天人合一”主张人应对自然怀以尊重,自然作为生命之源,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曾说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这就指出了自然界与人类间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自然界作为人类无机的身体,人类应该懂得尊敬自然、爱护自然。因此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应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向公民传输正确的生态价值理念。培育公民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方面的生态审美意识,引导公民发现自然之美。

(二)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告诉我们,自然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我们要通过掌握自然规律的变化去加以利用。恩格斯也在面对资本主义掠夺自然资源时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这就说明,人只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界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否则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只会愈加尖锐。这就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只有充分地利用自然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改造,才能造福人类。

(三)充分发挥公民与社会组织作用,注重民意

“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中还蕴含着注重民意的取向,强调君主要在施政过程中充分听取民意,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亦是如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是政府、企业等其他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公民智慧的重要性,在作出重大决策和有关于公民利益的决定时,要及时召开听证会和座谈会,广泛听取民意。二是要让公民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监督权。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其他建设主体应自觉接受监督,政府应公开生态信息,畅通监督反馈渠道,以便于公民和社会组织正常履行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表记》卷五十四,《四库全书》.

[2]《尚书·周书·泰誓上》,袁祖社编:《四书五经》(第1册):406.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生态思想天人合一生态文明建设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