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各地酒店企业数量呈裂变式增长、酒店用人需求缺口巨大,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招生趋势却不容乐观,尤其是2017年开始,浙江省作为“专业+学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省份的背景下,省内部分高职院校已出现酒店管理专业停招或缩减招生计划的现象。文章基于现代学徒制为酒店管理专业提出“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期破解酒店管理专业招生困境,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酒店专业对口就业率,为酒店行业的良性循环提供新鲜血液。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
作者简介:葛玲妹(1981-),女,浙江海宁人,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级旅游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高职酒店旅游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1-0053-05
现代学徒制是国际社会职业教育普遍认可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始于二战后德国的职业培训。德国职业教育经典模式“双元制”的成功使现代学徒制在德国非常普遍而且参与率极高。除德国外,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陆续复兴学徒制:1983年瑞士提出新型学徒制模式;1993年英国开启了崭新的学徒制计划——现代学徒制(Modern Apprenticeship,简称MA),英国政府把这一计划看作是“振兴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国家行动计划”[1];美国和加拿大也从1990年开始进行学徒制改革实践;澳大利亚在1996年推行新学徒制,并于1999年开始实施“新学徒制计划”[2];意大利建立了全球教育层次最高的学徒制。就此现代学徒制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和实践高潮。
我国对于职业教育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对于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主要是近两年。2014年5月(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下发(教职成司函[2015]2号)《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遴选出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试点地区(含计划单列市)(17个)、试点企业(8家)、试点高职院校(100所)、试点中职学校(27所)、行业试点牵头单位(13家),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时代开始了。
一、现代学徒制内涵
现代学徒制其雏形应追溯到手工业时代的“师傅带徒弟”,是传统学徒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结合。传统学徒制由于无法适应工业化集体生产的需要已被学校教育所取代,但现行以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技术技能不精等问题。因此现代学徒制既利用学校开展高效、规模化的职业基础教学,又充分利用“师傅带徒弟”模式在实践中落实与提高技术技能传授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我国推行的现代学徒制以招生与招工一体化为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基础;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核心内容;以校企共建师资队伍为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任务;以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为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保障。促使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3],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二、酒店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西方国家学徒制的实施开始也主要集中在手工业、建筑、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大,英国、澳大利亚等都已将学徒制运用于更广泛的职业领域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酒店业迅猛发展,高素质高技能酒店专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开设酒店管理专业是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开设的,该专业实用性、实践性极强,因此从开设以来各院校对其人才培养模式便不断探索、创新和改革。现代学徒制在我国推行试点以来便已有不少高职院校结合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
(一)酒店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质量无法与企业需求無缝对接。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现有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虽已充分认识到本专业的特殊性,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但限于固有的招生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师资配备等限制,无论是“2+1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订单培养模式”都只能是在现有的框框里做文章,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技能不够熟练、经验不够丰富、待人处事不够成熟,无法与酒店企业用人需求无缝对接,在三年高职学习毕业后还只能胜任最基层的工作岗位,影响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和职业规划进程。
2.传统招生制度导致“无效培养”。要从事“酒店管理”必须先经历“酒店服务”。不少学生并非第一志愿录取进入酒店管理专业学习,因此学生与家长对该专业都从一开始入学就没有很强的从业意愿,再加上“酒店服务”阶段社会认可度不高、薪酬较低、作息不规律等原因导致毕业生从事酒店行业的积极性不高,毕业后大量流失。随着2017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上海和浙江作为试点省份,高考志愿按“专业+学校”录取,这使得一贯第一志愿报考率和报到率都不高的酒店管理专业更是雪上加霜,部分高职院校对该专业缩减招生计划,也有院校甚至已对酒店管理专业缓招,这意味着酒管理专业如果再不进行有效改革与突破可能会在在未来几年衰退与淘汰。
3.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酒店行业的“用工荒”已持续多年,而且为了满足酒店企业高端化、国际化、定制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酒店人才需求也更注重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因此不少酒店企业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情有独钟,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校企联合培养中,最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已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学生到酒店实习或就业以缓解酒店人力资源匮乏的困境。酒店毕竟是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现有的校企合作中表面上绝大多数酒店企业都表示校企合作的较高积极性,但事实上很少有酒店企业真正愿意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他们对实习生的培养也更注重利用其实习阶段的现实价值,而忽略其潜在价值的开发。酒店企业数量呈裂变式增长用人需求缺口巨大的情况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招生趋势却是日渐萎缩,这样的背景下酒店企业应该有一定的危机感,真正通过现代学徒制参与到校企联合培养中,以保障行业人才供需平衡。
(二)酒店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可行性
1.政策支持。2014年國家出台了一些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李克强总理对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亲自作出指示,教育部也发出“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看现代学徒制培养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在地方政策层面也有一定支持,以浙江省为例,开展大学生见习基地评选,通过政府补贴等政策鼓励酒店企业不仅愿意接收大学生实习,更是积极争取成为基地之一。
2.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学徒制”模式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我国教育部正式引入“现代学徒制”概念之前,我国很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已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有“企业订单班”、“2+1人才模式”、“1+0.5+1+0.5、1.5+0.5+0.5+0.5、1+0.5+0.5+1”等注重实践教学的工学交替人才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为“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高端酒店企业有条件为校企联合培养提供师资和技术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酒店企业数量呈裂变式增长,而且具有高端化、国际化、定制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为满足酒店企业越来越高的管理技术与服务水平要求,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酒店企业具有参与到酒店管理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品牌酒店的入驻与国内本土酒店的发展,我国现有高端酒店企业众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云集,为校企联合培养提供师资和技术保障。
三、酒店管理专业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前提保障
(一)切实落实招生制度改革
在原先单一的高考定终身的基础上,现在高考招生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如提前自主招生等模式。但是总体来讲招生变革还是受高考、地域等多因素限制。一流的酒店企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但越是东部沿海省份的生源毕业后从事酒店行业的概率就越低;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年轻学生由于高昂学费以及高考成绩等限制很难有机会到东部省份求学,而且相比于家庭条件优越的东部沿海省份的学生中西部生源更能吃苦耐劳,也更有可能毕业后留在酒店行业工作。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招生,务必要突破地域限制,突破高考分数的限制,在政府主导下,实行东中西部合作、跨省合作、跨区域职教集团建设和创办产业职教园区等项目,助推不同区域的职业院校与优势企业之间的合作[4]。实现路径探索也必须切合实际,从生源对象着手:路径一:招生及招工。在现有“高考”选拔的制度上,进行学校招生,入校后参加酒店企业(行业)组织的招工考试,正式成为“学徒”,以工资收入或企业学费补贴完成后续学业,并顺利实现就业;路径二:招工及招生。在现有的“分数决定命运”的体系之外,对于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参加由酒店(行业)组织的招工考试,在正式成为企业(行业)的学徒的基础上,根据其最终学历、综合素质、兴趣和特长等考量,经过个人申请、酒店(行业)推荐,被对应学校录取后,成为该校的正式学生,实现学历的提升。
(二)有效遴选酒店企业和师资
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改变以往学校单一培养主体的局面,酒店企业不能只是充当临时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成为另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主体。因此需要政府与酒店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主持,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酒店企业,成为现代学徒制的校外培训基地;酒店方的师资也就是现代学徒制中“师傅”的筛选更要慎重。酒店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结构复杂,良莠不齐,在“师傅”的考核上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也要注重品德与综合素质的考核,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推广“企业师资认证制度”[5],具备通用性,与薪酬待遇、职业晋升密切挂钩。
(三)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绝不可能仅依靠个别院校与酒店企业的自发组织开展,这样的合作又会回到现有的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层面。因此必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调动酒店企业参与到校企联合培养的积极性,保障酒店企业以及学徒制学生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建立相关监督机制,制定相关考核标准,在教育行政部门、酒店行业协会、学校、酒店企业、学生(家长)等多方的实施下得以实现。
四、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设想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需要处理好几个问题:校企师资队伍建设、符合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灵活多元考核机制配套以及“工”、“学”时间分配与安排具有实践可行性的教学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现打造以“四基点”、“四导师”、“六立面知识模块”构成的“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坚持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学校”、“酒店(行业)”双育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一)明确“四基点”的角色与分工
“四基点”主要是指政府、学校、酒店企业或行业协会、学生与家长。政府是主导,需要其在学徒制培养中提供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制定。如出台对酒店企业的鼓励政策、对学校和企业的资金支持、与行业协会一起进行资质认证;出台相关的要求和标准遴选行业指导老师;进一步完成招生机制改革,打通生源限制;保障学生权益;学校和酒店企业是育人的双主体,其中酒店行业协会应承担起“酒店家长”的角色,代表酒店企业争取相关的政策支持,并协助政府共同制定相关标准,遴选合格的酒店企业及代表行业标准的酒店“师傅”,并在后期落实中对酒店企业起好监督作用;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也是现代学徒制教育中的核心,必须把学生及家长重视为“四基点之一”。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从招生开始必须让学生及其家长充分了解专业,了解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了解毕业后的职业内容,明确其权利与义务,避免毕业后反悔导致无效培养,造成学校、酒店企业及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校企共建“六立面知识模块”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以酒店前厅、餐饮、客房、销售等四大部门不同岗位群的岗位需求来明确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造,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六立面知识模块”是指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基础生存能力、人格品行及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三创”意识等六大模块。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不难理解,主要是围绕酒店企业各岗位操作、运营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指导;基础生存能力主要指针对学生身心健康而言,酒店管理专业从业者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也要有较强的心理自主调节能力,因此在培养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也不能忽视心理抗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引导;人格品行与职业素养,是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行,也应注重专业素养与酒店服务意识养成;职业生涯规划模块的设立主要为学生在校培养阶段及工作初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个阶段都能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方向。酒店管理现有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行业流动率高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对自己在基层服务岗位的年限、可能晋升的岗位、晋升途径一片迷茫,最终对行业失去信心导致流失;“三创”意识是指创新、创业、创意,现代学徒制培养也是传统师徒教育的一个创新,在全民创新的时代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也要注重创新思维激发,不仅改善与提高服务质量,也有助于提升其多岗迁徙能力,成为中、基层管理者甚至高层管理者奠定基础。
(三)校企联合打造“四导师”师资保障队伍
知识模块和课程体系的实现离不开校企共同打造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也是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在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从入学开始只有专业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整个培养过程中贯穿“导师负责制”。由学校和酒店企业分别为学徒各配备一名主导师,根据综合培养的需要,可将导师队伍细化为“四导师”:行业技能导师、专业素养导师、职业生涯規划师、生活导师。导师和学生配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学校可以选择责任心强的专业骨干教师担任“主导师”,酒店企业也需要遴选出工作经验丰富、德高技精的中基层管理者及技术能手担任“师傅”。双方师资应互聘互用,互相补短,密切互动,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四)校企协商构建“工”与“学”无缝衔接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以往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中,无论是“2+1”或“订单班培养”等均不同程度受限于学校固有的教学管理机制。虽在不断的改革中,但均无法逃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基于现代学徒制教育涉及到“双主体”、“双场所”教学势必更为复杂,需在教学管理组织安排上既要符合教学的科学性,也要充分考虑酒店企业的运营实际,必须采用灵活的学制安排,取消原有班级、年级限制,采用学分管理。比如大一学期中实行3+2+2模式,每周3天在校学习,2天到企业跟班实习,2天休息,寒暑假到酒店实习;大二可以根据企业淡旺季分别进行集中酒店顶岗实习与返校学习;大三以酒店实习为主,已能独立胜任基层服务工作并有针对性进行基层管理岗位跟班实习,对未完成学分进行最后查漏补缺。
(五)校企共同参与的灵活多元考核机制
灵活多元考核机制是工学无缝对接教学管理机制的重要补充,为保证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主体育人模式中,也要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灵活多元考核机制。以“课程导师、酒店师傅、顾客、同事或同学”组成的多元考核队伍;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并用的考核方法;笔试、口试、实操、竞赛等多种考核形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进行多元化评价。专业课程根据酒店前厅、餐饮、客房、销售等不同岗位群的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职业标准来制定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内容,考核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职业素养、职业规范[6]。通过考核评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改进;酒店企业也可以在不断考核中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人尽其才,知人善任。
从事酒店行业不一定要有高学历,但一定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一定要有高超的技术,但一定有真诚服务的态度;不一定要精明能干,但一定要踏实肯干;不一定要八面玲珑,但一定要善于观察。只有依靠政府的支持,充分联合行业、学校、企业的力量,才能真正落实现代学徒制,并为酒店行业发展提供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71-83.
[2]徐瑾劼.英国现代学徒制和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3):70-73.
[3]邵林涛,瞿立新,顾秀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69-71.
[4]李梦卿,王若言,罗莉.现代学徒制的中国本土化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1):76-81.
[5]王伯启,杨财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经贸职业学院“如家之星”项目为例[J].经贸实践,2015(11):4-5.
[6]谭欣.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策略[J].广西教育,2015(12):86-88.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