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志军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骨科(江苏 江阴 214400)
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防治的临床研究
汤志军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骨科(江苏 江阴 214400)
目的 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防治的效果。方法 10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给予活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静脉泵及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周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分析疾病类型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关系。结果 术后2周,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353,P<0.05)。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类型患者(χ2=5.026,P<0.05)。结论 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而言,术前给予合理的活血药物使用无法有效促进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而在给予患者活血药物基础上加用下肢静脉泵、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可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
全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防治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常用大型骨科手术之一,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该手术治疗已在各基层医院骨科广泛开展,操作技术也较为成熟,然而患者术后仍然存在诸多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危害最大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为深静脉血栓,近年来,临床上针对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一直在不断研究,且备受医学界关注[1]。为找到更为合适有效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方法,本研究对我院近两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100例进行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取得满意结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0~80岁,平均(65.51±5.24)岁;股骨头坏死24例,股骨颈骨折16例,髋关节发育不良1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1~81岁,平均(66.14±5.31)岁;股骨头坏死25例,股骨颈骨折16例,髋关节发育不良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全髋关节置换术实施指征[2];②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同意书;③临床资料完整;④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②严重意识障碍者;③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者;④既往或现存精神疾病史者。
1.3 方法 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均存在深静脉增宽,且伴较差透声性,墙内血流信号缺乏。患者均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手术入路,术前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筛选。对照组给予活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泵及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409)注射治疗,术前12 h、术后12 h、术后24 h分别皮下注射40 IU/kg;术后第2 d、第3 d 40 IU/kg;术后第4 d开始给药量为60 IU/kg,1次/d,共注射10 d。
1.4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周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分析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布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 术前,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353,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术后2周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n=50(%)]
2.2 深静脉血栓同疾病类型关系 术后2周,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例数为15例,发生率为15%(15/100)。股骨颈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8/32),股骨头坏死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24%(6/49),髋关节发育不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26%(1/19)。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类型患者(χ2=5.026,P<0.05)。
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下肢静脉是其好发部位,大量研究数据统计表明[3],我国每年新增深静脉血栓患者病例数为60万例,其中因疾病死亡患者例数约为10万例。安森博等[4]研究指出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若不接受预防性治疗,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几率约为45%~57%。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静脉回流等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患者因长时间处于被动体位,下肢遭到过度的牵引或旋转及实施骨水泥聚合时产生的热量将导致邻近血管遭受间接或直接的损伤,患者术后因手术产生的疼痛而不愿意主动或被动进行肢体活动,使得血管间静脉的流动能力减弱,静脉回流流速减慢,流量减少,从而产生静脉血栓发生高风险[5]。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因失血过多或创伤较为严重,常发生凝血酶原、血肿纤维蛋白原、血液浓缩等含量增加,以致静脉血液发生凝聚,形成血栓从而发生深静脉血栓。此外,术中麻醉药物、肌松药物等使用对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6]。
本研究对10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进行观察,发现患者术前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术后2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而因股骨颈骨折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24%(6/49),较股骨头坏死患者及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发生率高,表明术前实施预防治疗,可显著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深静脉血栓发生患者以股骨颈骨折患者为主。此外,本研究对观察组40例患者术前在给予活血药物防治深静脉血栓基础上加用下肢静脉泵并皮下注射低分肝素钠注射液,术前1d开始给药,直至术后10d停药,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该结果同林波等[7]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使用下肢静脉泵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可显著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考虑其原因在于,采用下肢静脉泵可对足部及小腿进行间歇性空气挤压,显著促进患者下肢静脉有效回流,同时使得患者组织水肿情况明显减轻;低分子肝素钠作为临床常用的抗凝治疗用药,药物具有极佳的抗凝血活性,对机体内皮细胞组织因子的释放有促进作用,产生纤溶酶原活化物及凝血途径抑制物,达到抑制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8]。
综上所述,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而言,术前给予合理的活血药物使用无法有效促进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而在给予患者活血药物基础上加用下肢静脉泵、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可有效防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
[1] 李漌涼,李章华.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6):112-116.
[2] 张晓红,杨旺燕,傅润乔.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DVT发生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7):1 914-1 916.
[3] 赵希铭,张国秋,张广源.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152-153.
[4] 安森博,安成涛,汪龙,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病例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10(4):436-441.
[5] 赵良军,劳山,赵劲民,等.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6,18(11):945-949.
[6] 张杭州,白希壮,梁庆威,等.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10):887-890.
[7] 林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防治[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2):174-176.
[8] 李文龙,李阳阳,张海龙,等.活血通络膏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2):339-342.
责任编辑:牟冬生
汤志军,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骨科临床。
R687.4
A
1008-8164(2017)02-0080-02
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