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华
【摘要】高中生通常认为学习物理是件头疼的事,原因之一是缺乏对知识的感悟。实验教学示范是提高敏感度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156-01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物理学是科学实验,是一门大学的理论基础,他在社会各个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教育好下一代的学生,正是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做出不懈的努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在高中物理教学示范中,学生学习的热忱,学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把握物理概念,属于自己的能够学习的物理思維,有能力了解更深层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运作能力,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好地发展,增强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深化,创新型的社会主义人才才能形成。
二、理论结合实际,高中物理实验工具需要更换
高中物理研究实验教学是老师通过给学生展现物质的真实物理描述,传播物理知识的一种方式,被称为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正确合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展示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不过中国目前高中物理实验示范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实验设备老化,实验基础设施背后的问题突出,应该加大基本的实验演示设备的更新,将教学设备更新换代。高中物理实验示范教学实验基地设备要求较高,经常由于一点误差导致整个实验结果完全不同,所以升级改造高中教学设备,对于物理实验示范教学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三、对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更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设置
我国高中物理实验示范教学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如不合理的内容结构和内容本身与实际教学需要的差距。因此,笔者认为,要对高中物理实验示范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补充和完善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内容,整合最近的物理研究成果,高中的物理示范教学可以满足学生未来的增长需求。除上述变化外,高中物理实验的创新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参与。高中物理实验示范教学本身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自主学习,更好地实现高中物理示范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教师应该脱离实验误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示范实验不要过分注意实验现象和结果,更应注意过程和方法
有些老师认为,示范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发展知识和建立法规,学生看到现象,知道结果就可以了,所以当演示当切换时,一动键钮就可以了。有些老师尝试扩大现象或使用先进的实验设备,使实验成功率更高,现象更加明显。这当然可以节省时间,保证教学流畅,但学生看不到实验操作的全过程,也体验不了实验研究的难点。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服务,只是“教”不利于“学习”保守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精细操作的规范,勤奋练习的做法。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把一门学科教给一个人,不是要把结果牢记在心头,确切的说那就是让他参与知识的获得与组织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不要偷工减料,没有必要强制需要先进的设备,没有必要“夸大”实验现象,不应着重于实验结果。
2.教师不要只注重演示操作而轻视观察引导
首先,一些老师演示时手动,嘴不动,导致学生观察不认真,难以达到示范的目的。由于缺乏观察的目的和准确性,学生难以捕捉到现象的性质,或者不会思考前后变化的联系。教师必须发挥领导作用,明确观察目的,使学生着重关注目标。这要求教师有一些演示技能,能讲演结合,吸引“观众”。其次,还有部分教师在演示时过早提醒,过分强调观察的定向性,忽视了“不相干”的细节。虽然这样实现了动员学生的意图,但却扼杀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力,也忽视了学生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五、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学课的教学质量与课堂安排的合理性密切相关。教师要首先了解教学的主体,注意学生的发展能力,应该更加倾向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如果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解释知识的,机械的重复实验过程,那么这节课就会失去兴趣,也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和主体性。一个好的物理老师,更多的是科学合理的课堂安排,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分析,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动员学生的知识欲望,让学生积极用脑,思考实践知识的方式,在实验过程中探索和学习能使物理课堂更加富有和有趣的方式,以便既保持这门学科的严谨性,又不失去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能够提高他们探索学习的能力。
六、结论
演示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合理的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他们可能在学习之余,沿着老师的想法进行一些课外物理研究,这种效果是现代教学的需要,是培养时代人才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许文龙.优化演示提高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03)
[2]朱铁成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周明友.浅谈演示实验的创新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9期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