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臣+刘伟峰
摘要:语言是人类独特的表达方式,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极大影响着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言能力的表达。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语文老师主要依靠语言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等也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本文主要研究小学语文的教学语文特点,以及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学科的特殊性更要注重语言素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与启蒙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化与示范性都对小学生的语言发展与表达能力产生深远影响,在很大一部分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这势必对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老师掌握语言学科的特性,使得语文更体现语言性,更好地发展小学语言能力。
一、语言的典范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学习的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即是模仿,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运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教师被认为是智慧和知识的化身,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语言能够发挥正面性和积极性的教学作用,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确守使用的词语和语句符合国家的词汇的要求。比如有的老师把“师范”念成“思范”,“老师”说成“老思”等等,这些语言表达都不符合规范。因此,典范性,正面性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发展显得更加重要,不但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能够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发展基础。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出现教学中“南腔北调”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全国普通话考核”,需要适用普通话授课,做到口齿清晰,声音适度,构建典范,高校小学语文课堂。
二、语言的科学性
教育与教学自身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丰富的学科知识,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语言的传达体现在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腻、准确的传达。而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与语言的语文教育,语言的科学性作用日益突出。
小学语文老师要掌握词性的含义准确,包括词语的情感色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落花生》,“落花生”是花生别名,有些教师没有进行深入查阅研究,干巴巴的理解为“种花生”,构成知识性错误。再比如,细胞膜上的载体可比喻为海中的船儿,载体运载着离子,就好似船儿运人过河一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词语的准确表达,是否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词语与文章。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白句子的意思,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准确无误的传达教育教学内容。因此,在小学学语文教学内容上,教师传授知识的语言,须要做到清晰明了,简洁并不产生歧义,注意教授内容的详略得当,是非常必要的。最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次要处也能惜墨如金,从而真正的达到是驾轻就熟,以少胜多的最高语言教学境界。
三、语言的启发性
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即在教学中用语言点亮人的心灵。古人也说过: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教師的教学是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教学语言相应地应当含蓄蕴藉、使人深思,要有足够的启发性,具有丰富的艺术效果。
语文学科既不应该是单纯的语言课,也不应该是成单纯的文学课,而应该是两者的结合,甚至范围更广泛一些。要树立学生为主题的思想,启发的实质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从启发性来说,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从语言的特点出发,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够吸引学生,启发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与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在知识梳理的关键处使用启发性语言。
语言教学中的启发性需要语文老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需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时引导学生排除认识上的障碍,加强认知能力;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以这种情怀去感染学生。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运用十分的重要,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典范性、科学性与启发性,还表现在趣味性、生动性、情感性,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有针对性的采用适当的教学情境教学语言,保证整个教学环节能够有效的开展下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让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