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宝 杜焕飞 张珊 孙布克 杨忠伟 战丽丽 杨垆昱 秦海玲 李家全
摘要: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以大为机电公司黑木耳菌袋窝口机的营销为案例,基于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复合型营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校企双方在各自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为众多小微企业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营销模式;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TS219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7.06.063
基金项目:本文源于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新创办企业项目“黑木耳菌袋全自动窝口机的应用推广”及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黑木耳菌袋全自动窝口机生产与市场推广”。
作者简介:周忠宝(198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E-mail:576075395@qq.com。
黑龙江省人工栽培食用菌已有几十年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食用菌产业在全省各地(市)县(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2016年全省食用菌种植规模近百亿袋,近10年黑龙江省生产的食用菌需求增速在8.4%~21.9%,年均增长达到12.4%,未来5年需求年均增长预计可在12%以上。
随着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出台,我省将大力发展以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加快香菇、灵芝等木腐型食用菌和双孢菇、杏鲍菇等草腐型食用菌的培育、扩繁,打造一批食用菌产业基地,形成百亿袋生产规模。当前我省正处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进全省林业产业加快发展,把林业巨大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今后几年将是食用菌生产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然而,我省黑木耳生产设备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一些环节依然采用人为控制,随意性强,标准化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难提高,由于前期生产环节工艺不过关,后期出现问题无法处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省的黑木耳生产正经历着从手工、个体、分散、粗放生产到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社会化过程。
大为机电有限公司针对黑木耳袋料栽培工艺流程“短板”,立足于现有脚踏立式窝口机工作原理,应用工业上成熟的自动控制技术,以单片机为自动控制系统核心、气动元件为执行元件,研制成功了黑木耳菌袋窝口机。公司与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基于校企合作引企入校、校企互动式模式,校企双方达成战略协议。
具体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黑木耳菌袋窝口机营销模式:
(1)按照协议,依托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的软硬件教学资源优势,双方构建集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的“设备+技术”产品营销长效持续跟踪服务模式,采取菌农前期免费试用,试用期后以销抵购模式获利,试用菌农只要完成一定的销售任务,就可免费获得产品。对于购买资金不足用户,采取以物换物获利模式,用菌农种植的黑木耳按照合理价格偿还购机款。实现了广大菌农需求与公司产品研发无缝对接,打造“高校+公司+农户”利益联合体,开创黑木耳菌袋窝口机生产→销售→培训→研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稳固我省的黑木耳生产强省地位、提升我国食用菌机械化、工厂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2)公司将依托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全面覆盖204国道伊春—汤旺河—嘉荫、301国道东宁—牡丹江—尚志、207国道加格达奇—呼中—漠河产业带等黑龙江省三个食用菌产业带,对农经学院来自食用菌种植区的学生,利用在校课余时间开展窝口机应用的培训任务,学生利用假期回家开展黑木耳菌袋窝口机营销的社会实践,形成黑木耳菌袋窝口机在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带普及应用推广。
(3)充分利用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作为对俄外向型星火产业科技培训基地和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的建设成果,应用该学院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循环生产模式和食用菌产业示范培训基地。建立“农企+农职+农户”联动平台,创新应用推广模式,依托学院的人力资源优势,采取捆绑式销售模式获利,菌农只要购买公司产品在一定区域达到一定规模,公司聘请行业专家免费进行食用菌生产全程跟踪服务。通过“请进来”——集中培训、“走出去”——送科技下乡、建農业专家大院——提供咨询服务、建科技示范园区——给农民做示范、确立帮建重点——典型带动等方式进行黑木耳菌袋窝口机推广应用;使项目应用推广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建立服务整个食用菌生产环节的长效持续跟踪服务模式,真正把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4)充分利用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作为对俄外向型星火产业科技培训基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的建设成果,牢牢抓住每年学院对“农村科技明白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新型职业农民”等4000余人次的培训契机,将窝口机直接搬进课堂,面对面进行体验示范,开展现场定购活动。
综上所述,通过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小微企业与高职院校间各取所需,共享各自的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大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取得较好效果。但是,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在新的形势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为在院校间共享、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德英.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孙福全,陈宝明,王文岩,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基本经验及启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张允志.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材的实践[J].中国培训,2006(5).
[4]李亚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走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办学之路[J].中国培训,2006(8).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