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姿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兼顾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它们是学生思维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逆向思维从问题的对立面出发,于山穷水尽中另辟蹊径,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地培养创新意识。在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习题较少,大多数学生习惯通过顺向思维去解决问题。这种思维定势制约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在解题的过程中思维受阻,无法发挥思维潜能。数学学得好,很大程度体现在思维的严密性与跳跃性的完美结合。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部分概念、性质、运算思路和解题方法具有可逆性,一些数学知识也是通过互逆转换而发展深化的,这都是培养小学生逆向思维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实现由顺到逆的思维重建,引导学生辨析知识,扩展认知结构,使其面对复杂数学情境也能有思维灵活性。
一、 挖掘数学定义与公式的可逆性
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可逆性。教师的常规做法是正面切入,让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归纳总结。长此以往,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教师若能从逆向的角度去认识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概念中隐含的性质与条件,逐步尝试逆用公式法则,便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学“平均数”这节概念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如何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取值区间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更多的问题,便可以巧妙设计逆向思维练习——从平均数逆着去推想具体数。
问题1:三个数的平均数为a,其中两个数都小于a,那么第三个数(?摇?摇?摇?摇?摇?摇)。①大于a,②等于a,③小于a,④无法确定。学生从平均数的定义入手,联想求平均数的方法是移多补少,两个数都小于平均数,那么第三个数一定大于平均数。
问题2:四个数的平均数为a,其中两个数都小于a,第三个数大于a,第四个数(?摇?摇?摇?摇?摇)。①大于a,②等于a,③小于a,④无法确定。
学生在解答前一道问题的基础上,容易误认为问题2中第四个数等于a。实际上,这道题与前三个数的和跟3a的大小关系有关。借助线段图或者条形统计图,学生能够比较出答案是不确定的。通过以上的逆向分析,学生思考问题就会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教材中常有可逆的数学公式、性质和法则,教学中注意双向思维训练,除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身,掌握它的常规应用之外,还要引导启发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的拓展。就如,三年级教了长方形周长公式,通过已知长和宽的条件,可以求周长。反过来,已知周长和长,可以求宽。自此,学生得出结论:长、宽、周长三者密切相关,已知其中两者,即可求第三个量。从已知角度出发,通过对公式本身和其逆运算,使学生对概念辨析更清楚,理解更透彻,帮助学生养成双向思维的习惯。
二、 加强互逆训练,增强双向思维
当学生初步掌握书本上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后,能按图索骥,根据相关知识来解决课后练习题。此时,学生对知识并未真正掌握,更谈不上发展和创新。把数学结论或题目进行逆推,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甚至还能发现一些新的规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的互逆元素,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题:小明从小到大过了3个生日,他今年可能是几岁?学生第一反应是3岁,有些学生根据闰年的知识,推想是12岁。可随着教师的板书(3、12……),学生重新思考后,发现到下一个闰年前,他都只过3个生日,所以,答案还可能是13、14、15岁。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互逆元素,把正逆思维交织在一起,精心设计练习和问题,避免学生孤立地用一种方法思考问题。既可以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逆推出必需的条件再解答,让学生双向思维并重。
三、 运用互逆思维多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有些数学问题利用顺向思维解决难度大,甚至会妨碍问题的解决,不如逆向思维的解决方法简捷。若采用逆向思维思考,可以使问题更快得到解决的同时,收获别出心裁的解法。例如,习题:环湖自行车比赛,一选手出发1.5小时后,工作人员发现他的号码牌丢失,立刻由起点的工作人员开车送号码牌。已知环湖车道全长180千米,开车速度每小时45千米,这位选手每小时骑36千米,那么工作人员至少需要多少时间能送到号码牌?这道题没有提出怎么追,而是让学生来思考,需要突破既有的经验和思维定势——因为行程是封闭的环形,与常见的追及问题不同。如果学生首先思考“同向去追和反向去送哪个所用时间最短”,便能提前排除一個情况,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将两种情况都计算出来再比大小,就能减少思考和计算的时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引进逆向思维设计问题,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练习中,如果由教师给条件和数据,就是一种解题思路的暗示,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反之,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完全没有数据的不规则图形,提问:“要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至少需要几个数据?”这样开放的逆思考问题,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定势,依学生的不同程度,有不一样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取舍每一个条件时,对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有了多种解题预设方案,并在这些预设中选取所需条件最少的,实际上也就是解题过程的最优化。逆向思维能促进学生突破性思考,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多策略、有效地解决问题,而非遵从单一的思路。进行互逆解题训练,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能克服思维定势,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项能力。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双向思维,是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双向思维的训练。学生通过训练,逐步具备较强的双向思维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就能另辟蹊径,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这对于培养未来人才的创造力及解决问题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期待更多的教师能够注重双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