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兰
语文教师中流傳着一句口头禅——“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意思很明了,因为语文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顾及太多,经常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导致语文课堂拖沓、低效、无趣。语文课到底教什么?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这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紧扣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优化组合,积累词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词语。笔者在听课中经常看到,大部分教师在阅读课中教学词语,只是简单地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罗列出来,纠正一下字音就一带而过。其实,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排列是很有讲究的,既可以按照词语的构成分类排列,又可以按照教学的侧重点排列,甚至可以重组或者拼凑。词语排列得好,有助于提高词语教学的实效,有利于学生进行积累。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井底之蛙》这课时是这样教学词语的,她先把课文中的词语或摘抄或拼凑或重组,归纳为下表中的这些词语。
在读熟这些词语后,师生之间出现了美妙的对话。
师:青蛙真是乐到极点,看,用上这些词,跟老师一起说说井底之蛙的快乐生活吧。注意用上这些词。
师:井底之蛙生活在井里可真快活,高兴时——
生:跃出井外,攀缘栏杆,尽情蹦跳。
师:疲倦了,躲在——
生:井壁窟窿,安然休息。
师:跳进井水中,井水刚刚——
生:浸没两腋,托住下巴。
师:稀泥——
生:没过双脚,绵软舒适,环顾四周。
师: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快活。
师:而且,我——
生:独占一井,跨井倚栏,乐到极点。
师:赶快和我一起——
生:分享快乐。
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巧加引导,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表格中的词语。通过练习,学生不但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内涵,而且通过运用,将这些词语转化为积极词汇,使得语言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细读文本,斟酌词句
语言训练要教学生学会推敲词句,引导学生斟酌、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学生到写作的时候也能做到妙笔生花。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笔者发现有一个句子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表述不一样,人教版的是:“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山崖上。”北师大版的是:“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类伟大的朋友,这个曾经把火带给人类、使人类脱离了苦海、教会了人类怎样生活的伟大英雄,如今却身缠铁链被拴在山崖上。”因为听过王崧舟老师教学的人教版的《普罗米修斯》,笔者认为人教版的课文中用“锁”字比北师大版中的“拴”更能体现普罗米修斯所受的苦难。所以笔者的课堂预设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用“锁”这个字更加精确和缜密,然后就计划着把书上的“拴”改成“锁”。没想到学生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有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拴”字让我们感受到普罗米修斯像动物一样被拴着,更让人们觉得普罗米修斯所受的屈辱。所有的学生包括笔者都被她说服了,既然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感受到不同词语所能表达的不同情感,我们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就不再执着于原来的教学设想,于是笔者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这个教学片段更让笔者感受到语文教学是开放的,我们不可以代替学生去思考,代替学生去感受,而应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去品味、去思考,实现课标提出的“有创意地阅读”,从而带动有个性地表达。
三、披文入境,填补空白
教材的课文有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利用这些地方让学生进行补白写作。如,《圆圆的沙粒》这篇文章,在沙粒钻进贝壳和沙粒变成珍珠后有一个省略号,这是绝妙的想象空间,这个地方就可以让学生想象沙粒在这期间经历了什么。老舍先生著名的散文《草原》,最后一句话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图画,想象一下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在夕阳余晖的照射下,“我们”是怎样和蒙古族人民告别的?在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时,笔者巧妙地利用课文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想象表达。
师:你看,法布尔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蝴蝶飞来了,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它;蚂蚁爬上了他的脚,他一动不动地看着蚂蚁在他身上转圈。还有,一只蜘蛛从树上掉下来,他——
生1:他纹丝不动,看着蜘蛛一寸一寸地从天而降。
师:想得真好,能想到蜘蛛一寸一寸降下来,还有——
生2:有只蚱蜢正在抖着翅膀准备唱歌,他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蚱蜢的乐声。
生3:有只蚯蚓正在那里蠕动着,他小心翼翼,仔细观察蚯蚓是怎样钻进泥土里。
生4:有只蜻蜓飞得好低,他睁大眼睛瞪着这只蜻蜓,想看到蜻蜓身上美丽的花纹。
……
这样的补白训练不仅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感受课文传达的人文精神,更让学生发展了想象力,在细致地描写事物方面得到有效的进步。
语文教学就是要凭借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着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这是语文教学的“根”。紧扣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语用”能力,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螺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