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与批判性思维

2017-06-14 03:22和昊原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罗贯中三国演义批判性

和昊原

我与大多数的同龄朋友们一样,对三国这个话题的接触,并不是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开始的。小时候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看到央视少儿频道在播动画片《三国演义》,刚好是第十八集《孔明出山》。落日将整个画面染成金黄,微风伴着桃花拂过,茅庐的房檐下,草帘被徐徐掀开,走出一个羽扇纶巾、眉清目秀的青年。这时,风吹得更紧了,他青衣飘飘,浑身还闪着金光,格外耀眼。只见他拱了拱手,用温柔而充满磁性的声音说:“亮承蒙皇叔三顾茅庐,惶恐之至,请进。”

不必说之后的隆中对,他胸有千言,指点江山;也不必说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就单论这出场的魅力,也足够吸引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学女生对他将近十年的崇敬和喜爱。虽然之后,我又添“新欢”,从苏轼跨度到福尔摩斯,但是这一份初心,却仍然保持到今天。这是后话。

所以凭着这一份兴趣,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三国迷,看完了《三国演义》所改编的一切影视作品。这一年,我六年级,但是我仍然没有看过小说。此时,我经历了一次“偶像危机”。我从同学口中得知,诸葛亮的所谓英雄事迹,比如什么火烧博望、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一直到空城计、五丈原,全都是罗贯中那个家伙“杜撰”出来的,除掉这些,诸葛亮也没剩啥了。更有甚者,用阴谋论的腔调,论述了他是如何心机深重,如何架空后主,比如白帝城托孤是假仁假义,多次北伐无功而返是为了紧握兵权等等。

这时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了解《三国演义》中真实的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又和正史有着多少出入。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看一遍原著,再看一遍正史,广泛吸收各种来源的资料信息,然后用批判性的思维来进行反思。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能独立思考,从而能够判断和甄别材料的真实性和重要性。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也是真假难辨,此时拥有甄别信息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有一些标新立异的历史假说,比如有人说并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而是诸葛亮主动拜访刘备,此时我们就需要了解这个说法的来源,毕竟历史是以史料为基础的。它的来源是《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记载,然而这两本书都是野史,与《三国志》这本正史中《隆中对》的描写相悖。此时我们就需要一个判断标准,由于大家普遍认为正史比野史更可信,所以我们可以姑且认为这个标新立异的假说可信度不高。这就是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

批判性思维还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任何资料都有其价值和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将其一棒子打死。有人说《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虚构部分,对人物形象也有脸谱化的刻画,所以认为其价值不高。世人評价《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也就是基本历史框架和人物形象遵从历史,但是故事细节和人物性格刻画留有艺术空间。鲁迅评价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就是说,罗贯中想要把诸葛亮塑造为智慧的化身,但是物极必反,有些失真,从而被妖魔化,比如经典的掐指一算、夜观天象等动作。但是我认为,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最多是个“神人”,但是神人也是人,也有人的喜怒哀乐、思想斗争。他有作《出师表》时“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壮志凌云、气冲霄汉;也有五丈原瑟瑟秋风中“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潸然泪下。骂死王朗时他毫不手软,但挥泪斩马谡之时又心存恻隐。正是这样一个着墨最多、性格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物,才支撑起了《三国演义》的灵魂。世人或褒或贬,都无法否认诸葛亮的无穷魅力。

我们还需要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只有将写作目的了然于心,才能够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想为读者带来什么。比如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阐述了《史记》的创作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要研究历史,抒发情怀。那么我们在读《史记》之时,除了要了解历史,同时也要注意结尾的“太史公曰”,也就是司马迁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其中融入了一位饱经沧桑的史学家独特的历史观。罗贯中身处元末明初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他亲身经历了明太祖朱元璋赶走蒙古元朝人、结束动乱一统天下的过程,这就使得正统观念在他的心目中根深蒂固。经历了朝代变迁,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观和对小说中以“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为代表人物的脸谱化的描写也就不难理解了。

资料的来源也至关重要。对于一段史料,来源就是其出处;那么对于像《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作品,来源就是其作者。《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先生所著,这是妇孺皆知的事情,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三国演义》并不是罗贯中凭借一人之力而完成的,而是广大群众智慧的结晶。早在苏轼的笔下,就提到过街头巷尾“说三分”的事情,这里的“说三分”是指说书人讲三国故事。我们熟知的“三英战吕布”也出现在元青花的图案中。罗贯中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故事的采集加工者。《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基于《三国志》改编的小说。要知道,《三国志》是一本纪传国别体史书,众多的历史事件纷繁排列,并没有一条脉络来告诉读者时间的先后。而章回体的《三国演义》,则贯通流畅,浑然一体。所以罗贯中无疑是创作小说《三国演义》的首要功臣,但是小说中的一些封建糟粕、虚构故事,并不能完全怪罪在他的头上。

佛家语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今让我们用批判性的思维,看看最初吸引我的动画片段《孔明出山》,感受是否和当初相似。虽说此中诸葛亮的外貌形象和古代画像中相去甚远,但将古代作品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要进行改编是合情合理、无可非议的,并且还能吸引受众关注。《三国演义》中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也就是孔明出山的时间是在春天,百花盛开,一片生机盎然,所以动画片中的桃花落日也十分衬景,平添了许多浪漫情怀。再说对《隆中对》二人对话的表述,通俗化、口语化的白话改编也十分必要,并且没有曲解原意,还保留了古韵。在片中台词说:“曹操据北,克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无人可敌;孙权在南,占据江东之险,已有三代,其势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与《三国演义》原文“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相比,不仅简洁明了,而且通俗易懂,符合少年儿童这一目标受众的口味需求。

在阅读中养成批判性思维,就是拥有一双慧眼、一颗妙心。读《三国演义》是如此,读其他书,也是如此。只有进行思考,才能将书中内容选择性地吸收内化,充实自身。

愿此文与你我共勉。

猜你喜欢
罗贯中三国演义批判性
三国演义(六)捉放曹
三国演义(二)乱世出英雄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