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思考

2017-06-14 03:18郁平安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读书人类世界

郁平安

我心里总觉得我和读书是很有缘分的。如果把我对我自己有兴趣的知识领域的探索比作对这些“世外桃源”的发现,那读书对于我来说一定是通往这理想境界的“山中小口”。我一直清楚地了解自己对世界的无知,所以读书总是可以为我封闭的小房间开一扇门。这扇门背后不管看到什么景物,总是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可以钻研、可以去为“人类心智的荣耀”奉献的理想。

读书等同于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等同于了解真相。

从前的我把这句话像圣经一样小心翼翼地对待。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对或是邻近或是遥远的各式各样事物的好奇心就把我推向了读书这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我渴望解开这个世界上的谜团,渴望了解这个世界上的真相,就像一个铁笼子里囚禁的犯人只能看着天窗中透过一丝亮光来想象外面的花香鸟语。读书就是这一丝微弱的亮光,即使微弱,也可以点燃一样炽热的东西——希望。我把解开疑惑的希望寄托在了读书上。那时候,书中的字、句、段落和章节编织了我对于整个未知的臆想的网。

科学解释了世界,史书给予了经验,文学洗礼了感情,数学启发了思考。

但读书却没有把“无知”变成“已知”,没有把真相透露给我们,而只是讽刺地扬着嘴角那微微一丝坏笑告诉我们,渺小的人类,你们如何了解到世界的真相?自然科学的经验主义和归纳方法并不是一个能获得万能真理的途径;历史直到近代为止与“民间故事”的相似性一直大于它作为“了解过去事实的工具”,而即使是严谨的历史,也只是一种论点,而中间被埋没的事实,甚至都没有机会发声;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即使再丰满,相比于真正生活的人,都是片面的视角,而对于社会艺术化的刻画,也只是这个社会复杂的框架下的冰山一角;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与宗教都是人类发明出来的,共同体、区分的标准都是由人类自己凭空虚构的;政治、物质的本质已经被人类探讨了上千年,却仍然是众说纷纭;就算是最讲究逻辑的数学,也需要我们虔诚地相信公理的正确性才能开始演绎和推导……渺小的人类,你们通过读书只能明白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从这复杂的交错中看出真相的端倪。读了书,也没有真相。

我的世界崩塌了,读书没有捎来我梦寐以求的东西,只是冷冰冰地把一腔热血的我挡在了前进的路上。在这地震后的一片废墟中,我要重新构建我的读书世界。

我们不应该只为知识而读书,不该只为了解真相而读书。

我十分欣赏“硬书”和“软书”这两个概念。我看的书有许多很普通,都是摆在书店书架最显眼位置的畅销书,也追过金庸、当年明月,不過如果从小到大来看,我的读书经历了从娱乐向严肃,从故事性、情节性向论证性、说明性、研究性的变化,也就是我所说的向“硬书”的转变。啃硬书好似啃石头,有时候用力啃、反复啃也不一定能啃下来。对于大部分和我一样普通的读者来说,啃硬书需要的是耐心、集中和毅力,换来的是思维的打火石——思维是人类的财富,不是知识的多少能够替代的。

我其实很爱读教材。教材所处的位置很奇特:如果是学术界严肃的研究成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冗长而晦涩的,是杂乱且无序的,是枯燥与乏味的;可如果只是简单的普及,便又多了哗众取宠之嫌,我们从中也不会获得思维的提升;教材正处于这个中间的位置。相对于数不清的文献与研究成果,或者对于那些先哲花费毕生心血所写成的传世名作来说,教材既是对于一个领域提纲挈领从而把“无序”变为“有序”的框架,又使用了平实与解释性的语言,相比于原本著作对于思维逻辑的要求显得易于掌握。不仅如此,也避免了为了大众需求,而把实际精华的知识和需要的努力探究去掉的科普。诚然,教材有它自己的角度和选择,而对于我们希望精通的知识领域,教材不过只能算是一个起点。但是,教材以上的几点性质决定了它是普通人最适合读的“硬书”。

我和S君谈起我的疑惑和迷茫。S君说,你可以信主,主可以为你带来幸福。我说,我思考的时候总会希望我得到的结论是客观的,所以我根本没有办法使自己相信任何人和任何事。S君只是回了我简短的一句,总要有信仰,心才能安定的。

于是我走上了追寻信仰的路,可我没想到第一次快乐地幸福地读完一本书,第一次从不能获得真相的悲伤中释怀出来,也是第一次读书读到热泪盈眶,竟会是一本寥寥几十页的小册子。

“Let non other be heard among us, than those of a good citizen, an open and resolute friend, a virtuous supporter of the RIGHTS of MANKIND and of the 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 OF AMERICA.”我在台灯下认真地把托马斯·潘恩在《常识》这本小册子中的最后一句话反复读了几十遍,我默念着,没有读出声音,眼泪却从眼眶里溢了出来。成立一个只为了满足社会最基本需求的政府,宣扬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团结在一起为了独立和自由而奋斗——或许是我内心深处对于人类社会也同样有着这样美好的向往,或许是我被那行行文字中所蕴含的力量所震颤。我清楚地了解这些陈述是激进的、理想化的,而历史的选择也确确实实和这些信念相悖,可我却又感觉那么真实:这是我第一次感到真实,感受到人类的热情与冲劲。我能体会到那股纯粹的感情,我相信着就算是作者最后被遭冷眼和排挤的时候,也不会放下他心中那一股念想。只是在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了我内心深处的信仰。这种爱、这种沉醉和狂喜,或许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能静静地体会到。

因为爱读书所以读书,因为读书快乐而捧起书本,这可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大卫·休谟给我们推导了不管证词多么有力,也不能证明神迹的存在。可是信仰却能越过怀疑主义这层壁垒。这很单纯,可这确是最真诚、最实在的认知方法。书架上那一排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会让我怀念起一口气读完《环游地球》《两万里》《绿光》《地心》的痛快,厚的现代史和政治会让我漾起刚刚看到西方视角读物那时候的惊讶和新奇,而我又爱又恨的文学,是将我从最低迷的时光中带出来的朋友。我一直是爱着读书的啊!从书中带来的想象而构造的自己的世界,对我来说早已满足了我自己对于美好的定义。那些无知的虚伪的偏见的都不重要,而是我自己,在读书中找到了我自己的心,因为困惑而不知所措的灵魂。

所以我一直为能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而骄傲着,我哪里都看轻自己,担心着自己哪天因为骄傲就会飘飘然了,读书是这其中的例外。可我总觉得这不是一个例外。

猜你喜欢
读书人类世界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