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平
世界读书日每年只有一个,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读书却是每天的生活。也许是一段文字,也许是一页,也许是几章,读来,总会有所收获。
我不喜欢把读书当成任务,那样读书会让人失去趣味,闲来抓过一本,翻上一翻,读上它一会,却是一种别样的享受,不受任何拘束。做老师,天天与教书育人为伍,读了书自然也会联系到自己的老本行中去。
因为年龄较长的缘故,看过了书不容易记不住,所以如果看到自己不熟悉的而且觉得有用的片段,我就会摘抄下来,然后再写一写感悟,逼着自己思考,这样读书也有了长进。
读了徐静波的《静观日本》中“遣唐使渡海来中国到底有多艰难”一段,感到震驚。
我知道日本这个民族好学,但从没想到学习原来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组织一次遣唐使活动,需要三年的时间筹备财力;以落后的技术打造四艘经得起东海巨浪袭击的木帆船;免除350多名船工一家三年的租税;一个月时间到达中国,除遣唐使外其他人每个人所占船的面积只有1.5平方米……这种学习的劲头就是一个“拼”字。
我们讲课时常是自豪在唐朝盛世中,却从来没想过我们落后时可有这样的拼劲?我们讲过无数次“落后就要挨打”,现在明白了:“落后就要学习。”
读钱穆的《中国历史精神》,感叹他独立的认识和见解。
对“民族精神”,他是这样解释的:民族精神是“自然人”和“文化意识”融合而始有的一种精神,这始是“文化精神”,也即是“历史精神”。只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才能孕育出世界上最悠久、最伟大的中国民族来。若是这一民族的文化消灭了,这个民族便不可能再存在。
钱老先生对民族精神的解释,为我们在教学中渗透这一教育提供了方法。
金一南老师的书也特别好,从他的书中看到的都是大格局、大视野,其中贯穿着一种精神的力量,读后引人深思。
特别是他的“战略文化”总结得非常好。中国的“天下观”“和合思想”和“慎战思想”;美国的“冲突与征服”“力量界定利益”和“实用主义”;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重胜负轻伦理。
如果理解了这些国家的战略文化,那么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美日等国,也包括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了。
这样的感悟有很多,每一个收获都令人欣喜,日新月新我常新,就像朱永新老师说的吧: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读书是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潜移默化。
《书店的灯光》封底用了北京万圣书园墙上的两句话:“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在人生的黄昏里读一本书就像挂起一盏灯,照亮自己也照亮那些求知的孩子们。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三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