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桂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迅速的领悟和驾驭能力,并能品味出其中的情趣。
由此可知,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感培养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语感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语感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第一,在教学目标上,要由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课堂不再是简单地由老师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在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在感悟中逐渐提升学习能力。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实例,提问颇能给人启发:
师:同学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诗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情形?
生1:是讲主人家园中的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了。
师:伸出墙。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
生1:是高高地窜出墙来。
生2:因为怕主人发现,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墙来。
生3:是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
师:讲得很好!同学们,加上了想象,你们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
这位教师没有用解说的方式将对“出”字的理解硬塞给学生,而是不露痕迹地将“想象”这一思维运用到诗歌的理解中,使学生深入到诗境的感悟中,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对诗歌的理解更有情味。学生的不同表述,将“出”字的妙处表达得全面而丰富。这种意味,这种情趣,就是语感,而用语言把这种意味、这种情趣表达出来,就是能力。因此,培养语感就是要培养感知文字、运用言语的能力。
第二,从教学内容看,语感培养要由注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转变到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从教学重点上看,要由注重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转变到对语言的品味。近十年来,语文学界一直都在探讨语文课堂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题。真正的语文课决不是机械式地剖析篇章结构,分析段落,概括中心,而应是通过阅读分析理解语言材料进行言语实践来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我们在学习《动物的游戏之谜》这一课时,如果仅从了解课文内容来教的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游戏的几种类型及产生原因;如果从课文结构看,我们知道是总分总式,是从果到因的顺序;如果从说明方法上来看的话,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列数据、分类别等方法,可以说,上面三个内容就是我们语文课堂讲说明文的内容,但是如果要你运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生活中你最熟悉的动物游戏,你怎么办?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学到哪些言语?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课堂上的重点。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开头的三段描写,指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动物的基本特征;可以通过学习文中对动物游戏的不同类型的介绍语言,运用比较方法发现不同语言结构的运用效果,学会运用关联词;通过自主学习最后的几个段落,领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与严密。对言语的学习,因人而异,因为表达能力、联想能力、情感感受能力的不同,所以语文课堂才不会千篇一律,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感才能得到培养,语文课堂才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第三,从教学方法上看,语感培养,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外,还要加强言语实践,要由注重静态的语言分析转变到重视学生动态语言的学习和教师教学语言的示范。
比如我们在写景状物的过程中或欣赏佳句时,如果能有意识从修辞的角度入手,就比凭直觉表达有深度有高度,高品质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理性在感性中长期沉淀的过程,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将有利于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及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快速提升。因此强调语感训练,决不能排斥或轻视理性的语文知识渗透。而学生的生活体验,对于语感的培养同样重要。因为有体验,才有理解、有共鸣。记得每次上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学生总不能理解为什么北京人喜欢把“一层秋雨一层凉”中的“层”的读音要念成仄声,读到“天可真凉了——”那句叹息声时,总是体味不到故都深秋时节人们闲聊的场景。这里就涉及语文中的音韵知识和生活体验。如果学生懂得平声和仄声情感表达的差异,就可以让学生试着读一读,比一比,通过体会平声的悠远高昂和仄声的短促低沉,来理解和领悟故都的人在秋天里呈现出的那份清静和从容,学生有了体验,才能真正深入感悟到故都的秋味。
关于言语实践,就是通过读写听说等方式来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教学中,如果一味地由老师讲解分析,学生就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语言就是一堆文字而已,老师的分析就是一种静态分析;教师如果通过巧妙的设计、提问、示范引导学生或读或写或听或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对言语的感受和领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才算是真正有生命、有情感。
例如《金色的鱼钩》一课中,有“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这样一段话,有个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他先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请同学们注意标点符号,要体会老班长说这段话的心情,并读出老班长的感情。然后请同学之间互相读,接下来请学生代表读,再后来老师读,与学生读做比较,请大家从读的语气语调中体会老班长的心情。在这样几轮反复揣摩后,学生认为老班长的第一句话是着急地发问,第二句是爱冷地说理,第三句是果断地命令,第四句是严厉地暗示。这四句话体现了老班长对同志的关心、对革命的忠诚。如果不经过学生的朗读体会,老师直接就进行分析,学生的语感从何而来。
总之,要培养学生语感,教师就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使语文课真正具有语文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