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波
新课标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应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而目前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现状却是沉闷、枯燥、效率低。如何改变这种教学局面,使学生将文言文学得有滋有味?我认为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如果也给文言文教学寻找几注活水,让他们带动整个文言文教学活起来,那么文言文教學也可变得富有生机、乐趣无穷。
第一注活水: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以学为乐,就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和作品产生共鸣。
导入是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围绕课文所进行的,用以引入新课、对学生起启发引导作用的话。一般来说包括解题、作者、背景、故事梗概等。其实这里就可以引入一注活水。我认为以故事导入为佳,因为高中文言文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不少故事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如讲苏轼的《赤壁赋》前,我请学生讲《赤壁之战》的故事;讲《项羽之死》前,我请学生讲《霸王别姬》的故事;讲《鸿门宴》时,我请学生讲《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的故事。很多同学都举手争着发言,课堂气氛活跃非凡,课堂也就被激活了。
第二注活水: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得多了,其意不解自晓。“读”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读才能激发联想和想象,离开了读,文学作品就变得索然无味;读,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所以让“读”去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又是活跃课堂的一注活水。
读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多媒体音画读;教师范读、带读;学生齐读、接读;课前导入朗读、优美章节选读、相关材料推荐阅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还会有开小差的同学吗?有一次我在教《滕王阁序》时,请学生范读,学生尽情投入,给寂寞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出色的范读赢得了阵阵掌声,同学们也大声朗读起来。毫无疑问,这样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不仅给课堂注入“活性因子”,还可把古代文学作品博大精深的文化美品读出来。
第三注活水:通过温馨和谐的互动来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课堂上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且所占的时间也较长,可以说这是一注最大的活水。而一贯以来,师生互动多是“老师问学生答”这种方式。我认为如果采用“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回答”或“学生问老师”的方式,更能使师生平等相处,课堂气氛更浓厚。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倡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就等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如学习《劝学》一文,我讲透讲深第一段,后两段则放手让学生去提问去讨论,并且引用竞争机制,制定详细的评分表。各小组有明确的分工;有的弄清重要虚词的含义,有的清理古今异义词,有的整理词类活用,有的整理特殊句式……各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交流,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环节是全班一起归纳总结,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评价出优秀的小组。这样做有可比性、竞赛性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无形中课堂就活跃起来了。
第四注活水:通过新颖别致的训练题来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以提高,可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灵活的习题,让学生愿意去做,乐意去练。这样的形式很丰富,不仅仅限于解释字词、翻译句子等。如学完《苏武传》后,可设计如下习题:
1.阅读式的练习。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苏武的作品,加深对苏武“忘却富贵、铭记衷心”的认识。
2.写作式的练习。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中的一段歌词,请根据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茄声入耳心恸酸。
3.表演式的练习。请学生在“卫律劝降”和“武与陵的对白”这两个片段中任选一个做表演,以便更好地理解苏武的忠义。
4.画一幅《苏武牧羊》图。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求画出苏武的风骨。如何将苏武的精神形象表现出来,相信不少同学都非常感兴趣。
习题款式多样,人人都有乐意去完成的题,正所谓“皆大欢喜”。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必须做到两个相结合:把知识点的传授与增强课堂气氛结合起来,把知识点的传授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起来。有了兴趣,课堂活了,就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另外,教师还应对整个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点了然于胸,把这些知识点按照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分别安排到精读和略读的不同篇目、不同段落中,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这样就可以避免面面俱到,以及枯燥的字词串讲;可以解决因上课时间紧而满堂灌的情况;还可以腾出更多时间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资源条件统筹安排,选择最适宜的活水,激起他们的兴趣,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