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亚萍
摘 要:日本中小学现行课程由“各学科”“道德教育”“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四大板块组成。特别活动课程作为日本中小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社会性知识、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活动的理念、内容、培养目标和具体实施,对我国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课外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能力、评价方式多元化与渗透道德教育四点启示。
关键词:特别活动;课外活动;中小学;日本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4-0056-05
一、特别活动的理念内涵
(一)特别活动的概念
日本的特别活动类似于美国的“第三课堂”、我国台湾的“联课活动”和我国大陆的课外活动,它是指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除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活动。特别活动既是把“道德教育”的内容加以具体化的重要途径,又是对“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践、进一步补充和深化。[1]
最初日本将特别活动称之为“自由研究”,其内容具体包括俱乐部活动与班级活动。特别活动实施30余年来,对日本学生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基于此,日本文部科学省2008年颁布了最新修订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决定对中小学特别活动课程进行调整,该《指导要领》对特别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了改革。
(二)特别活动的目标
日本通过《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以法令形式将“特别活动”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各个中小学校开展特别活动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具有和学科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2]特别活动采用集体活动和体验活动等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己动手、策划、组织、参加,在实践中学习,以培养学生社会性知识、态度和能力为主要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感。[3]
日本文部省在《教学指导纲要》中对特别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做出了统一的要求,即“通过理想的集体活动, 在培育孩子健康的身心及发展个性的同时,加深作为集体的一员的自觉性,养成共同合作、建立更美好的自主性、实践性的态度”。[4]具体来说,特别活动有五个目标。第一,开展能够丰富人性的教育活动;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性;第三,通过集体活动,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养成和社会意识的发展;第四,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表现力;第五,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特别活动的具体实施
(一)时间安排
日本通过多次课程改革,不断调整课程计划和授课时数。从最初建构起的课程框架看,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由“各学科”“道德教育”“特别活动”三部分组成。此外,除了给出时间安排标准,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更多的时间开展特别活动,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在实施特别活动时能够展现出学校自身特色。[5]由此可见,在课时的安排上显示出一定的弹性。
21世纪后,为了适應国际化趋势、信息化社会,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发布了《日本教育课程基本方向(阶段总结概要)》报告,计划在原有三个课程板块基础上,新增“综合学习时间”板块,规定中小学从2002年开始正式开设综合学习课程,增加综合学习时间,缩减各学科授课时数。例如,小学二年级各学科教学的时数减少近18%,三至六年级各学科共少70个课时。[6]日本在大幅度缩减各学科课时的情况下,仍然保证特别活动课程的课时数不变,可见对特别活动的高度重视。
(二)活动内容
根据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规定,“特别活动”按照组织单位可以划分为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小学特有)、学校活动4 种类型。[7]每种形式的特别活动都有其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见附表)。日本中小学注重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别活动,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学生会和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在切身体验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三)具体案例分析
1.活动主题:
三天两晚集体旅行(小学5年级的班级活动)
2.活动目标:
通过自然中的集体住宿活动,在亲近自然的同时,积累基本的生活习惯和公共道德体验,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培养集体活动中的纪律、合作互助精神,构筑更美好的人际关系。
3.活动概要:
本次旅行活动为三天两晚的集体住宿,主要活动内容包括,爬金峰山、森林徒步、8公里山岭翻越、篝火晚会等。
4.评价标准:
(1)【对集体生活的关心、热情、态度】:团结合作,互相关心,积极参加集体住宿活动
(2)【作为集体一员的思考、判断、实践】:在各种活动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付出自己的行动,与同伴共同努力
(3)【对集体活动的理解和生活常识的掌握】:理解集体住宿活动的意义、目的,校外集体生活的方式,应有的公共道德,日常的生活常识
5.活动过程
6.活动分析
本案例中,在三天两晚的集体旅行住宿活动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潜移默化中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三天两晚的旅行中,学生能离开长期生活的被钢筋水泥包围的现代化建筑,去亲近大自然,身心得到了陶冶;爬山、徒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自己寻找食材,动手做饭、搭帐篷、洗衣物等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与技能。
第二,学科教学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理论性,又有教材的限制。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授枯燥的俳句和川柳文体知识和用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三天两晚的集体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使用俳句和川柳文体进行日常对话,并尝试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学生无形中将学到的相关知识,通过特别活动去应用实践,有效的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endprint
第三,在三天两晚的朝夕相处中,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的各项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各类比赛。在篝火晚会参与游戏,不仅学会了遵守纪律和原则,更学会了团结协作。在集体活动中,学生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促进,加深了友情,学会感恩同伴,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对我国开展课外活动的启示
日本中小学开展特别活动以来,经过漫长的发展走到今天,不断丰富,逐步完善,为日本的基础教育发展乃至整个日本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特别活动学会”相关调查显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更热衷参加特别活动;开展特别活动后,沉迷于网络、业余生活单调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参加各种俱乐部活动的目的,由过去想学会一技之长的“认真型”转向“娱乐型”;积极开展特别活动的学校,名牌大学升学率越高,而与升学无太大关系的学校,如职业学校等,很少重视特别活动。可见,丰富多彩的特别活动给日本学校和学生带来了很大改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我国中小学对课外活动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存在认识局限和管理粗放等问题;课外活动往往作为学科教学的课外延伸,并没有得到学校和家长应有的重视;课外活动内容失衡,活动场所缺乏,流于表面和形式,依附于学科兴趣小组形式,本质还是课堂知识的传授与拓展。日本特别活动课程作为中小学教育一个重要而独特的领域,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色,日本特别活动课程的理念、内容和具体实施,对我国课外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与借鉴价值。
(一)丰富课外活动形式
日本的中小学对特别活动有明确的课时规定与安排,在日常教学中占很大比重,而中国的很多学校迫于升学率等因素的压力,重视语数英等主科的教学,在课外活动上花费的时间往往少之又少。日本的特别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长途的修学和毕业旅行很普遍,中国现阶段的课外活动出于对学生人身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往往局限于春游和秋游等半天游览山水、参观动植物园等活动,体验活动比较浅显,很少有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交流,学生能自己动手参与的实践活动也甚少。
我国中小学应该避免唯功课主义的极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8]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办各类社团和活动俱乐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另外,我国很多学校举办的文化节、科技节和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往往是少部分具有某方面特长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应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即使不上台表演,也能以后勤服务、拉拉队成员等其他形式真正参与到活动中。
(二)培养学生社会能力
虽然现在已经全面开放了二胎政策,但现阶段中国家庭还是独生子女居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独生子女衣食无忧,从小享受无限宠爱,没有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媒体报道的大学生把衣服寄回家让妈妈洗的例子并不少见。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所以往往会只顾个人利益,忽略他人感受,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能力。
现今日本家庭也呈现少子化趋势,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别活动既有同龄人之间的班级活动,又有不同班级、年级之间的团体活动、学校传统活动,有效的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所以,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应该让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去走访、接触社会,接受社会教育,培养社会能力;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关心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弱势群体活动,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奉献精神;通过体验劳动,接近自然,掌握生活基本常识,培养独立生存能力。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纵观我国教育,始终离不开科举制的阴影,以考试取士,系统化的出题目。很多学校迫于招生压力与考核压力,更倾向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一味追求高升学率,以学业成绩评价、选拔学生。闻名全国的河北衡水中学和安徽毛坦厂中学,被称为“高考工厂”,虽然一本升学率高达90%,每年有100多名学生考取清华、北大等名校,但是高升學率的背后却是学生数十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读,每天学习16小时,就像生产流水线一般心无旁骛,深陷题海,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解题上。培养学科和专业人才固然很重要,但是不能“高分低能”,更为重要的是丰富人文教育,培养出事事关心、善于分析、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毕业后有志贡献社会,不断学习的人。
日本文部科学省《学习指导要领》规定,每学年对班级活动、儿童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和学校活动进行记录的同时,更要注重从基本的生活习惯、自主自律、责任感、创意、团结协作、公平公正、尊重生命等10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我国应摒除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力求评价方式多元化,例如可以引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评价,促进评价方式多样化;在总结性评价的同时注重过程化的评价,重点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积极开展学生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评价主体多元;将课外活动纳入考评的范围,并占一定的比重。
(四)渗透道德教育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将尊重人的精神贯彻到家庭、学校和其他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努力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及国家,进而培养能对和平的国际社会作出贡献的日本人,以养成作为其基石的道德观念”。[9]“人之成德在于力行”,日本在特别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力行”的条件,把道德教育内容加以具体化,特别活动就是道德教育中联结知与行的桥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因为,只要学校与社会脱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运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德的形成。”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却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人口大国。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他的国民,取决于国民的素质。单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是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才,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揭示了应试教育的悲哀。
道德教育并不是以在思想品德课上教授知识、班主任苦口婆心的劝说就能见效的,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以一种轻松的方式,通过一定的情境传递给他们。例如,可以在校园的走廊和活动角张贴相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自己的绘画和手工作品,学会相互欣赏;班级可以经常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班主任启发学生写下周围同学的优点、对自己的帮助,自己近期的进步等,定期张贴在班级内;在参与课外活动时,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会互相合作与帮助,遵守纪律与原则,培养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张 梅,胡学亮.对重视培养学生社会性的日本中小学“特别活动”的考察[J].教育科学研究,2015,(09):69~72.
[2]孙秀鑫.日本中小学“特别活动”实践探索——以古座川町高池小学“自然体验”活动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6,(22):58~62.
[3]胡学亮,王建成.教育学概论[M].珠海: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2014.
[4]胡 鸣.日本学校的公共意识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8,(12).
[5]刘彦文,李家成.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特征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0,(03):24~29.
[6]周国韬.论综合学习课程的设置及其启示——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新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2,(02):43~44.
[7]文部科学省.小学校学習指導要領[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youryou/syo/toku.htm,2016.
[8]张晓蕾,袁顶国.日本中小学活动类课程评价:框架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05):11.
[9]陈静静.未来十年日本中小学课程发展的动向与课题——对2008年“学习指导要领”的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8.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