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来友
摘 要: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计算题,可谓异彩纷呈,吸人眼球。涉及到的计算方法有平均值法、关系式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差量法、分类讨论法、方程(组)法等等。这些计算题旨在引导师生注重思维方法的提炼,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经历中考“计算风暴”洗礼的同时,感受化学计算的新奇和魅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关键词:2016年;中考化学;压轴计算题;探究和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4-0045-04
一、问题的提出
将化学中考压轴计算和实验进行结合,是近几年来中考化学压轴计算题命题的一大亮点,也是中考中的一个难点。分析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化学试卷,发现这类试题越来越新颖,也越来越灵活,是对学生计算能力和实验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考察。但学生往往得分率很高,得高分率和满分率却很低。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计算方面缺乏一定的解题技巧。对计算题的认识,还停留在只根据一个化学方程式列正比例的水平上,涉及到的反应多了,理不清头绪。二是学生实验能力较差。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细节理解不够深刻,不能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和外延,只是对书本进行死记硬背,出现了一批“看实验”、“记实验” 、“背实验”的考生。三是学生对从实验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题意,不能把题中信息前后联系起来进行整合处理。四是由于受考试时间和考试空间的限制,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仓促应战,盲目作答。下面,笔者以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的第17题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二、对考题的解析
【题目】某固体粉末由Mg、MgO、Mg(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该固体粉末的成分,设计如图1所示的装置(固定装置省略).
【信息资料】本实验条件下,氢气密度为0.09g/L.
【实验过程】
步骤Ⅰ: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并连接仪器.
步骤Ⅱ:倾斜Y形管,使样品充分反应,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为55.6mL.
步骤Ⅲ:拆下装置,往Y形管内残余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生成沉淀.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称得沉淀质量为2.90g.
【回答问题】
(1)该套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是___.
(2)①使样品与硫酸充分反应的正确操作是___(填标号).
A.硫酸溶液转移到样品中;B.样品转移到硫酸溶液中.
②判断样品完全反应的现象___.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①通过步骤Ⅱ推断,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通过步骤Ⅲ计算,样品中镁元素的总质量为___.
②结论:该样品中的成分是___.
【反思】
(4)该化学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___(填标号).
A.利用该实验方案,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
B.实验前可通过样品的质量估算硫酸溶液的质量,确保样品完全反应.
C.仅称量步骤Ⅱ中Y形管内药品减轻的质量,即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
【解析】本题计算非常复杂,其意图在于,通过用量气法和沉淀法来测定混合物成分的实验,考查学生运用“元素守恒”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涉及到了“关系式法”和“极端假设法”这些高级的计算方法。尽管计算不要过程,但其思维方式堪称一绝,在初中阶段也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真是匠心独运。下面,我们逐一作答。
第一问,把水准管下移一段距离,使水准管和量气管中的水形成一定的液面差,如果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漏气。
第二问,①选A,理由是如果样品转移到硫酸中,势必造成有一小部分固体残留在容器内壁上,这部分没有反应掉。②判断样品完全反应的现象是Y形管中的固体全部消失,因为样品是不溶于水的。
第三问,①通过步骤Ⅱ可知,有气体产生,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金属镁;通过步骤Ⅲ可知,氢氧化镁沉淀质量为2.90g,根据其化学式用“守恒法”容易算出样品中镁元素的总质量为1.2g。
②结论:该样品中的成分是Mg、MgO和Mg(OH)2。理由是:易求氢气和单质镁的质量分别为5×10-3g和6×10-2g。用守恒法或关系式法可求出单质镁转变成的氢氧化镁质量为0.145g,不含单质镁的剩余样品转化成的氢氧化镁质量显然是(2.90g-0.145g)=2.755g。剩余样品总质量为(2.00g-6×10-2g)=1.94g。
假设剩余样品同时含氧化镁和氢氧化镁,令氧化镁质量为x,用“守恒法”可知它变成氢氧化镁质量为x,剩余样品含的氢氧化镁不用转化,其质量就是(1.94g-x)。
显然x+(1.94g-x)=2.755g成立,解得氧化镁质量x=1.811g,则氢氧化镁质量为1.94g-1.81g=0.13g,基于这样的分析,故样品含有三种物质。
第四问答案选A、B。根据上一问的分析,选项A显然成立;至于选B,沿用上面所得各成分数据进行估算当然可行,但很繁琐,若用“极端假设法”估算较为简单。
假设各种成分质量都等于2.00g,容易理解利用金属镁估算出的硫酸溶液质量最大,按此数据准备硫酸溶液的质量一定可以保证各成分完全反应掉。
【评注】仔细推敲,本题计算涉及到了守恒法,关系式法,(一般)假设法,方程(组)法,极端假设法.如果平时不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注重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思维方法的提炼,解答本题必然陷入困境.
三、教学启示
把化学实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至关重要,毕竟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也不可忽视,尤其是计算技巧更应该牢固掌握。教材的很多实验都是定性实验,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要重视实验并亲历亲为,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器材或替代品動手做实验,通过实验理解某些化学知识,或对某些化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拓展教材已有的科学探究案例来组织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从目前中考和实际教学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出的要求来看,仅仅利用课内提供的素材来组织实验探究教学还远远不够,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胆尝试。endprint
(一)利用现有教材,尽力多给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在中考中,化学实验探究是源于教材的,多数并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被专家们做了巧妙的处理,乍一看似曾相识,细一看是有变化的。有时以信息给予的形式呈现实验探究的内容,貌似脱离了书本,极力去寻觅,也还是能够在教材上找到一些痕迹的。纵观近两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处处都有教材的影子。因此,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本地区实际,尽量为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暴露很多问题,有很多问题不是我们教师能够预测到的,可以说有的问题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或是教学案例,如能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我们在做氢氧化钠性质的探究实验时,同学们发现: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时,实验现象出现了异常,试管内的沉淀有蓝色的,有蓝色絮状的,有上方为蓝色下方为浅蓝色的,有浅蓝绿色的,有蓝色中夹杂白色的,有蓝色中夹杂绿色的,有蓝色中夹杂黑色的,有上方为蓝色下方为黑色的,等等;沉淀上方的溶液颜色也不相同,有的是无色的,有的是蓝色的,等等。面对这样的结果,教室里学生们议论纷纷。此时,我赶紧抛出如下问题:①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一定产生氢氧化铜沉淀吗?②各小组实验现象既然不同,这说明了什么?你能猜想产生不同实验现象的原因吗?③如何配置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才能较好地得到蓝色絮状氢氧化铜沉淀?通过出现异常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内心冲突,动摇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了思维,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参与到探究活动来,学生的兴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最后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反应物浓度不同,滴加顺序不同,得到的产物也不相同;要想较好地得到蓝色絮状沉淀,应该控制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质量比为1:2(或者是氢氧化钠的量略微过一点)。
(二)注重课堂生成,带着质疑做实验
在利用教材提供的有限探究素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其中有不少可开发为新的科学探究素材。科学探究可在教学设计中预设,也可以随课堂而生成。针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问题,经过巧妙处理,都能成为新的探究素材。即便是有的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但也体现了一种学习态度,说明提问的学生并没有满足固有的结论,而在极力地寻求真理。这样,我们获得的知识,才能不断完善和进步,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如:在春季理化加试前的训练阶段,当我们在做金属镁、锌、铜活动性顺序强弱的比较实验时,有位学生发现:把镁条不断伸入到盐酸中反应很激烈,试管口出现了白雾,反应不再发生后,就把试管放在了试管架上,可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学生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白色沉淀。于是,他拿着试管找到了我,跟我说:“老师,盐酸中加镁条加多了试管口出现白雾,冷却后又出现白色沉淀,这是怎么回事?”我一看机会难得,立即对全班学生说,今天的镁条老师买单,各组完成镁、铁、铜的活动性顺序比较实验以后,向刚做过镁条和少量盐酸反应的试管中重新狠狠地放入镁条,看看试管口有什么现象?待试管冷却后再看看试管底部又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
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各小组比较完金属镁、铁、铜的活动性顺序以后,都争着抢着重做镁条和盐酸反应的实验,结果所有小组都发现试管口产生白雾,冷却后试管底部出现了白色沉淀。此情此景,学生兴奋,我也很激动。我追问道:把白色沉淀过滤出来,用蒸馏水洗净后,先加入适量的稀硝酸,然后再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预测一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白色沉淀含有哪些离子?说完,迅速组织学生从准备室拿出过滤器,药品、铁架台等等,发放到各小组的实验桌子上,学生们也很配合,大家有条不紊的继续探究沉淀的成分,结合实验现象,经过讨论得出沉淀含有镁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最后我明确告诉学生沉淀叫做碱式氯化镁,它不溶于水但溶于盐酸、硫酸、硝酸等等,是一种盐。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当场宣布:在刚才的实验中,你认为白雾中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这些问题课下思考,下节课上课到台前展示你的研究成果。听完我的宣布,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声。当我走出教室的时候,有几个学生跑着追了出来,跟我说,老师,今后这样的课多上几次多好呀!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注重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带着学生的质疑做实验,非常受学生的欢迎。遗憾的是我们老师很少有机会能把课把实验上到学生的心坎里去,上到学生的心窝子里去。
(三)创设探究时空,鼓励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
化学实验探究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支持,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既要重视完成教材的探究活动,又不能放弃对学生探究过程及其新发现、新问题的关注。关注学生的探究成果,激励学生开展自我探究,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感兴趣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培养其探究能力。在这些方面,教师要尽自己的最大可能给予呵护,着力进行培养才是。
(四)通过定量实验或半定量实验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计算和实验结合压轴题的出现和快速增多,标志着计算与实验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纵观全国各省市中考化学试卷,都有不同程度的具体体现。探究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实验的定量探究越来越受到出题者的青睐。这就需要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课后习题,中考典型试卷等等,开发和定量实验和高中知识有关联的探究题材。创设探究情境,和巧解巧算结合,不断丰富实验探究内容,从而把化学计算中常见的计算技巧落到实处。
如此一来,大多数学生都会对计算感兴趣,因为遇见计算题,学生头脑里就会想到和实验结合,产生兴趣,就会觉得学习计算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可以探索实验中出现的有趣的实验现象和新的发现。因此,教师结合实验或实验题,指导学生学习化学中的巧解巧算,对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大有裨益,也一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何乐而不为呢。
结束语:通过对这道计算和实验结合压轴题的解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类试题旨在挖掘学生的各种各样的创新潜能,引导师生在计算和实验结合的教学活动中,更加关注思维方法的提炼,重视創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经历中考洗礼的同时,感受化学计算和实验结合的独特魅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运算技巧和实验探究水平,为以后升入高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通过计算和实验结合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或许是一条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