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选用散文和小说。就2016年高考看,选考小说的试卷有6套(其中全国Ⅱ卷选择了外国小说)。小说文本的设题,突出了以下五个方面:(1)人物形象以及特征。(2)故事情节以及主题。(3)表现手法以及作用。(4)语言理解以及赏析。(5)题目含意解析以及探究。
一、关于“小说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1.人物。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经过提炼、整合、加工而形成的,属于“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2.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与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也更具代表性。
3.环境。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描写自然环境对表现人物心情及渲染气氛等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由“三要素”契入
步骤一:梳理故事情节
梳理作品情节,有两个注意点:
1.明确情节的推进过程。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往往经历从开端到发展,再到高潮,最后结束的过程。如孙犁的《荷花淀》,由三大板块组成——夫妻话别、寻夫遇敌、助夫歼敌;结尾處交代妇女们成立队伍,“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敌人来“围剿”时“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有着严密的因果关系,并构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
2.明确小说情节的作用。构设小说情节,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组合好人物关系,二是形成小说的基本框架,三是发展人物性格。在故事情节中,常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如汪曾祺的《侯银匠》一文,第二段写到两个方面,一是“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二是女儿侯菊“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这对全文情节展开有哪些作用呢?具体说来包括两点,一是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写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二是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陆家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了依据。
步骤二:分析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1.根据作品自身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如师陀的《邮差先生》,文中写“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写“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又写“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以及邮差先生与路人开玩笑,可见小城生活的特点在于“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2.了解社会环境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环境决定、影响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人物性格也对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二者相互统一。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胆小怕事,恐惧变革,只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与心灵,他本身是沙皇统治的受害者;同时,他的所作所为又对环境产生影响——长期辖制着整个中学乃至全城,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
步骤三:解读人物形象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并与时代精神相应和。解读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是:
1.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把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各种手法的运用。如老舍的《马裤先生》,主要运用语言描写,配以神态、外貌描写,刻画了市侩主义者马裤先生这样一个“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且“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的人物形象。小说中主人公出场的一身行头(上身穿“青缎子洋服”,下身“穿马裤”,“足蹬青绒快靴”),可谓不伦不类。“戴平光眼镜”“胸袋插着小楷羊毫”,一派绅士风度;说话和气,但一句“你也是从北平上车”泄露了天机(“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接下来详写马裤先生的语言,突出其喊叫“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背后打了个霹雳”“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运用夸张手法,极力写出了马裤先生在公共场所肆无忌惮、自私自利、毫无社会公德的小市民的丑态。除了语言、外貌描写,作品中一些细节不容忽视,比如马裤先生“挖鼻孔”“击打靴底”“说梦话”“照顾了车顶的吐痰”等,巧用幽默,穷形尽相。此外,心理描写(即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能深刻、细腻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的一段心理描写:“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这段描写突出了玛蒂尔德不满于目前的生活,爱慕虚荣、向往奢华生活的心理状态,她以后的一系列不幸遭遇,都与这种心理有着直接关系。
2.分析形象的复杂性,把握人物性格的全面性。小说中人物性格往往是复杂的,具有多重性,应多角度地加以分析。如欧·亨利《二十年以后》中的鲍勃,既有“重视友情,信守诺言”“乐观开朗,心直口快”这值得褒扬的一面,又有“企图逃避法律”的理应批判的另一面。此外,有些作品是写人物成长的,我们应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留意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过程。endprint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2016年山东卷)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們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旧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这是一道作用题,作用题一般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文本具体内容,二是在结构上的作用。从内容看,交待“绒布妈妈”给孩子的心理安慰,体现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特点;也介绍了为何穿花棉衣,是为了给孩子温暖。结构上的作用:引起下文,写对吴秋明有了新认识;对下文展开吴秋明儿童村活动起铺垫作用。
参考答案: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解析:关于语句理解、赏析,应注意三个方面:表层意蕴+深层意蕴+主旨情感。表层意蕴主要指本句的表层意思、表现手法、上下文提示、段落内容、人物状态等;深层意蕴则是结合上下文,揭示文句所承载的观点、态度、主张、观念等;主旨情感,则是指全文的主旨、中心、主题思想等。答题时,首先要从文本找“依据”,找“暗示”,找“显性与隐性”的语句,通俗的说法,就是“抄”文本中的内容。其次是推断、整合、提炼与升华主题、中心、情感等。如(1)“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抬起来”,“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表层意蕴就是马骁驭的心扉打开了;深层意蕴就是心里已经有了爱的人吴秋明;主旨情感就是马骁驭喜欢上了吴秋明。(2)表层意蕴是细节描写,动作十分明显;深层意蕴,就是吴秋明的母爱、温暖情怀;主旨情感,就是孩子对吴秋明的依恋与吴秋明对孩子的无限爱意。endprint
参考答案:(1)马骁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在了自己的心里。(2)细节描写。用“扒”“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出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分)
解析:形象题的答题规范是“小概念+大概念”,如“她是一个很认真、很仔细、很有爱心的心理学女单身博士”。再就是总结要全面,不要忘掉一些文本中现成的内容,如单身、心理学博士、正被男人追慕的、充满吸引力的、积极向上的女性等。如果要求“分析人物形象”,还要具体指出哪些方面展现了她的性格,表述的方式是“性格+陈述”。如体贴:穿花棉衣,给女孩子洗头;认真、细心:拧干毛巾,擦头发,晾毛巾;热情:帮助儿童村等。
参考答案: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解析:本题是心理描写的探究题,涉及三次心理冲动,可以用概括综合的方式探究,也可以按照三次心理冲动的具体内容分层探究。做探究题的规律何在?一是一定要结合文本陈述、提煉、升华,而不是光照抄文本。二是提炼答题方法,就是“抽取相关句子+分析作者态度(主张什么,反对什么)+主旨中心”。三是一定要提炼出作者的态度与感悟。如三次心理冲动是什么?三次心理冲动突出的是谁?三次心理冲动的作用是什么?三次心理冲动与主题有何关联?如果分层探究,其层次如下:第一次听“绒布妈妈”的故事,产生想拥抱吴秋明的冲动,表现了马骁驭被吴秋明温暖的故事所感染,对吴秋明产生爱慕之情;侧面突出了吴秋明的爱心。第二次冲动,是马骁驭要做课题实验的冲动,说明他开始关注孤儿;也从侧面说明吴秋明对他的积极影响。第三次心理冲动,看到吴秋明给孩子擦头发,引发了马骁驭对吴秋明的爱恋与动心;这是吴秋明对孤儿的认真细心与爱心感染了他;吴秋明也获得了马骁驭的爱恋。三次心理冲动逐层递进,从侧面展示了吴秋明爱心与善意的过程。三次心理冲动,整体展现了马骁驭被吴秋明爱心感染与对吴秋明的爱恋,逐层深入,丰厚、深化了主题。
参考答案: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晓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晓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的形象;③三次心理冲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与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endprint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