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康
在高考考场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同学们只要观注了以下六点,不仅能写出议论文佳作,还有可能使文章获得满分。
一、拟好一个醒目的文题
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信息的重要部分。因其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故拟定一个醒目的文题是非常重要的。况且,题目的优劣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心。具体说,可鲜明形象,可简洁明了,可新颖别致,可整齐对称,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评卷人的阅卷兴趣或使之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为最高境界。
议论文题目的第一要求是鲜明,让人能见其题而知其旨,便于阅卷者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如《用心灵呼唤诚信》、《走出“规则”》、《留给自己一个对手》、《沉默的丰碑》等文题,均是鲜明、夺人眼目的好题目。同时,要在鲜明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生动和富有个性,则是议论文拟题的更高要求。这类文题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瞬间吸引住阅卷者的眼球,使之见其题急欲睹其文,效果奇佳。假如作文是以“减负”“素质教育”为话题,拟题为《十六岁,老朽的我》《多想做回差生》,别致中显出几分幽默,令人产生一睹为快之感。
二、写好一段靓丽的开头
高尔基曾这样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精短、简捷,最好是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精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容易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常用的“开门见山”可资学习、借鉴。这是因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这一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犯下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或使作文出现“硬伤”。靓,即要漂亮、精彩。这也是元代文人乔梦符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其次,好的开头也更便于论述的进一步展开。文章开头要精彩,需多用比喻、类比、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引入论点,还可采用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等形式导入话题。
三、写好中间段的首句和末句
一篇议论文是否有严谨的结构,是否有清楚条理,是否有严密论证,是否有典型论据,往往决定于一篇议论文的成败。这是由于议论文的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因素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关节点。因此,写作议论文一定要符合议论文的这些结构标准。而写好中间段的首句和末句,则是优化议论文结构的有效途径。
议论文的论述方式有多种,常见的也较易掌握的论述方式是:首句为分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分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归结中心意思的话语。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写好文中各段的首句和末句。因为它们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出论述思路和支撑中心论点的角度和力度。另外,整体论证采用正反对比式结构为最佳选择,因为一些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透彻了,其论述也就基本做到了严密。而且考场上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此外,并列论证式,也较易掌握,较适用,可付诸实践。一篇结构合理的议论文,它能使阅卷者更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评分中出现误差。
四、精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一灵魂的支点和骨架,论据则是一篇议论文的血肉。所以,一篇议论文必须具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那些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事例与言论,就是典型的论据。作为论据,必须真实,切合题旨。选择论据还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弃旧用新,二是厚今薄古。有些同学认为,作文只要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苏轼、居里夫人、刘翔,变换着角度交替使用它们,这样也未尝不可,但毕竟太陈旧。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让人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有些同学以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为论据作文,文章便因论据的鲜活、时代感强而取胜。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这是需要改变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新闻媒体普遍关注的人物和事例进行辅助说理,以加强文章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新颖度,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感召力。
五、写好一个响亮有力的结尾
结尾即收束,它是一篇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须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所谓“豹尾”,就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这的确是经驗之谈。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位置》一文的结尾:“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精炼简洁,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考场作文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因为在评阅考场作文时,往往是看完结尾就要进行评分,而阅卷者的瞬时记忆会使其对结尾的记忆比对开头的记忆更为深刻。因此,结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决断。李渔有言:“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如能有此种效果,整篇文章必将大为增色。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更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六、语言力求形象、准确、畅达
高考对议论文语言的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从阅卷中发现,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喜欢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动辄用哲学原理或辩证法,主观上想求得说理的充分、有力、透彻,但结果却适得其反。endprint
横看成岭侧成峰,任何一个道理都有多种说法,所以在表述上要尽量形象点,形式灵活点。比如,论证方法上,可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语言上,应力求形象、畅达甚至于华美。请看高考满分文《走出完美的误区》中的一段文字:其实完美本身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完美是八月十五一轮圆满的明月,完美是白璧无瑕的一支出水芙蓉,它激发人们内心最强烈的欲望,它深深地撩拨着人们的心弦。然而,这月是水中月,这花是镜中花,多少人受了“完美”的诱惑,踏上一条没有终点的道路,最终失足于心灵的沼泽。
为了论述“追求完美”的不切实际,作者连续设喻,层层深入,道理说得形象而又富于启迪。同是说理,修饰之后,用语虽繁,但神秀意满,令人赏心悦目,毫无枯燥之感。
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使议论文的语言华美流畅。而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的适当运用,可增强文章的论证气势。
最后请注意,字迹笔划清楚,字体端正,保持卷面整洁也是十分必要的。
佳作共赏,三思而“借”
□朱清云
不少同学在高考中不敢寫记叙文,认为讲不出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个看法在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得分差距面前是苍白的。建议同学们平时看到优秀的记叙文,而且所述故事与自己的生活也比较接近,也就是说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可能发生时,不妨多留一个心眼,看看能不能“借”其立意与选材,以后稍加变化,即可为自己所用。
江苏高考,历来佳作频出。尤以2014、2015两年优秀记叙文令人拍案叫绝。除了江苏是文化强省这一基础外,更值得点赞的是江苏考生集模仿意识与创新精神于一身,他们是阅读的有心人,也是生活的有心人。我们以两篇完整的满分记叙文为例,来看看它们之间是如何借鉴的。
一
朽叶的桅子花
文/江苏考生
小城深处有条老巷。明晃晃黄醺醺的光蔓延一路,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
相属的板车,彼伏的吆呵,一路的葱蒜,噼噼叭叭的煎油声,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而女人的店也在其中。
女人是卖锅贴的。煎到外酥里嫩,香气四溢,搁到蓝印花的小碟中,浇一层香醋,撒一圈葱花,待到轻咬一口,却是意料之外的香甜之感,隐隐间又有些青春独有的青涩。
在旁人眼里,女人不过是个有些瘦削的老太太,可我只想用“女人”这个含着少女的甜蜜和妇人的成熟的代称。女人爱美,每次见她,总是抹了脂粉搽了口红,似乎想留下青春的最后一点尾巴。女人爱笑,笑起来眼角会轻轻颤颤,不招不摇,温婉而妥帖。煎锅贴时,她总是打扮得一丝不苟,有点“盛装端热油”的味道,远远看去竟像是从《蒹葭》里走出的那位如水女子。
我迷惑于女人身上青春娇美端方的气息,沉迷于女人手下青涩而有些甜蜜的锅贴。恰巧,女人是我同学的祖母,一经询问,方知锅贴里藏着桅子和苹果混合的酱料。而女人原是那个十里洋场的大户之女,几经辗转方暂栖于这个闭塞的小城,操持着祖业依然优雅地活着。
一时间,我心中充溢着难以言说的震惊和恍然。震惊于加花酱的匠心,恍然于女人身上的不朽之气。一个会在锅贴里加花酱的女子,岂会敌不过时光的磋砣?当岁月爬上她的鬓角,风霜侵蚀她的容颜,她依然爱着美,爱着生活,像年轻时一样雅致而细腻,如此,岂会老去?
时常去女人的小摊,站在一边我不语,女人亦不言。我呆呆看她熟练地翻煎,温婉地浅笑,不卑地招呼,沉溺于女人那一汪如碧水般的不朽之气里。夕阳西下,女人美得如一幅古仕女图。
我时常迷惑于青春与不朽。以为青春必是光洁明艳,不朽必是巍巍如高山之巅,仰不可攀。然而,看到女人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我方有些体悟。有时候,心的柔软与细腻远胜过形貌。没有人活在保鲜膜中,没有人会永葆青春,但做一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时光永远会厚爱你几分;而如此,何尝不是另一种静水流深的不朽?
想起女人,就想起一枝搁在蓝印花碟中的带露桅子。或许叶子些许腐朽,但花瓣仍是一如既往地柔软。
二
小巷面条香
文/江苏考生
小巷的深处是家面店,主人是位老人。(起笔与《朽叶的栀子花》完全相同)
老人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那飘缈烟雾,我分明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看到了人世沧桑。
面店是没有招牌的。每当清晨,小巷的人们尚未起身,面店的门就开了。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每家的窗台。于是,人们被香味从睡梦中拖走,走进小店,端坐于桌前,等待着自己的一碗清香。这时,我才顿悟: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
小面店人少时,便由老人的儿子招呼着。人多时,就由老人来协调。每当上班族和学生党急着离开时,老人便向不忙的人拱拱手,道个歉,那人定会爽快地答应多等一会儿。我自然属于赶时赶刻的学生党,所以坐下来不久,便可获得一碗清香。吃完后,向周围的人道个谢,携着众人的善意目光走出去。迎来求学的一天。啊,有了这位老人,忙碌的小店始终不乱,时时溢出三分韵律,七分诗意。(对主人公不吝赞美之辞)
每当有人夸赞时,老人可不会谦虚,总是热烈地应承,并炫耀自己的汤面——面条是自家手制的,卤是到乡下的钓翁讨来的野生鱼,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有人打趣:“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老人却一笑:“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老人的智慧就体现在这里)
老人的儿子也是厨师。熟客们会发现,父子俩的面颇为不同。所以,叫面时总要添一句:“老爷子的面”,或“小伙子的面。”至于我,偏爱老人的面。老人的面筋道,叔叔的面偏软;老人的面味轻,叔叔的面偏重。有人说:“小伙子的面是酒,宜趁热享用;老人的面似茶,宜慢慢回味。”的确,叔叔的面上会淋一勺虾子油,而老人却喜欢放上两三根香菜,几滴猪油。吃老人的面时,竟闻不到香气,惟有轻咬面条时,那香气才由面条的缝隙中迸溅出来。面条筋道爽滑,猪油鼓动鱼汤,鱼汤刺激你的味觉。老人的智慧,也许便是他灵魂留在面中了。(精彩的描写大大地刺激了阅卷老师的味蕾)endprint
终于一日,小巷被拆,小面馆也搬到另一条小巷。临走时,老人让儿子给所有人端上一碗面,面上分明是三根香菜和几滴猪油。老人挑了几根面,喝了一口汤,点点头说:“有三分意思了。”
后来,我又去吃一次面。老人已经不在,但叔叔的面里却分明有几分父亲的影子。至于在客人间熟稔地招呼着的,却是一位与我差不多大的小伙子了……(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从选材上看,《小巷面条香》与《朽叶的栀子花》一脉相承,塑造的都是饮食服务行业的代表性人物。
从内容上看,两篇作文高度相似,都围绕三个方面下笔:写人,写美食,写赞美。《朽葉的栀子花》这样描写女主人公:在旁人眼里,女人不过是个有些瘦削的老太太,可我只想用“女人”这个含着少女的甜蜜和妇人的成熟的代称。女人爱美,每次见她,总是抹了脂粉搽了口红,似乎想留下青春的最后一点尾巴。女人爱笑,笑起来眼角会轻轻颤颤,不招不摇,温婉而妥帖。煎锅贴时,她总是打扮得一丝不苟,有点“盛装端热油”的味道,远远看去竟像是从《蒹葭》里走出的那位如水女子。《小巷面条香》这样描写男主人公:老人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那飘缈烟雾,我分明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看到了人世沧桑。二者相比较,虽然字数不同,但用笔的手法显然是师出同门:对人物的正面描写都着眼于当年作文题目之精髓。当年的题目是“青春的朽与不朽”,所以该同学在刻画女人的形象时不吝笔墨,用的是详写。因为人的青春是可以写在脸上的。“女人爱美,女人爱笑,似乎想留下青春的最后一点尾巴。”这一句用笔可谓细腻、准确,霎那间人物跃然纸上。写《小巷面条香》的同学可以说是学到了《朽叶的栀子花》笔法之精髓。当年的作文题目是“智慧”。“智慧”主要靠行动来展示,所以该同学调转笔锋,将笔墨重点放在了老人经营的智慧上。至于对老人的形象描绘,作者只用“画眼法”一笔带过。虽是一笔(浑浊却深邃的眼中),却也能将一个智慧的面师傅推向台前,这就是成熟的写作功力。
写美食,《小巷面条香》用繁笔(见上文划线句),《朽叶的栀子花》用简笔(女人是卖锅贴的。煎到外酥里嫩,香气四溢,搁到蓝印花的小碟中,浇一层香醋,撒一圈葱花,待到轻咬一口,却是意料之外的香甜之感。)但都各得其宜,都能刺激阅卷老师的味蕾,也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烟火味与生活气息。写赞美,两篇作文又是高度的相似,都直言不讳,不吝笔墨去赞美笔下的主人公。《朽叶的栀子花》:我呆呆看她熟练地翻煎,温婉地浅笑,不卑地招呼,沉溺于女人那一汪如碧水般的不朽之气里。夕阳西下,女人美得如一幅古仕女图。《小巷面条香》:啊,有了这位老人,忙碌的小店始终不乱,时时溢出三分韵律,七分诗意。
从立意上看,两位同学采用的都是演绎法,对作文题目所蕴藏的内涵不去论证而去表现。《小巷面条香》集中笔墨攻老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就如同《朽叶的栀子花》集中笔墨展示女人身上的青春气息一样。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的行为来表现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这是一种外界的显性的东西,是读者透过行为一眼就能看出作者表达意图的方式。
现在看来,要想借力取巧于以前的优秀作文,简单的抄袭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得进行模仿基础上的创新——仿题材,仿立意,创人物,创语言。从《朽叶的栀子花》中的“锅贴饼”到《小巷面条香》中的“面条”,再到另一篇满分记叙文《王大爷的早餐店》中的“粥、茶叶蛋”,我们期待以后高考能出现卖馄饨、卖包子的佳作。
(作者:朱清云,江苏省滨海中学)endprint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