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虎
小学生喜欢打篮球,尤其到了中高年级,他们的精力更加旺盛,在體育馆、操场、居民区到处是他们打篮球的身影。他们在篮球场上以各种姿势表现着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但是不难发现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打球,运球上篮技术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离开了它,篮球比赛就无从谈起。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只是任由他们随意练习,盲目打球,至于怎么打、怎样练,如何提高学生运球上篮技术水平,研究得少,教得不到位,对于学生的进步是一种很大的损失。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球上篮技术进行了探索。
一、深钻教材,克服急躁心理,循序渐进
1.深钻教材
“运球上篮技术”在我早年的印象中是“三步上篮”,只要教会学生基本技术就行了。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运球上篮技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单一,它需要建立在一定技术基础上才能进行,既要考虑学生认识事物、技能形成和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更要在组织教学上,有条不紊,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不知到已知,逐步深化,不断提高。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不能急于求成。
2.循序渐进
首先,“运球上篮技术”要求学生对球性有一定的熟悉。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篮球,她们在学习过程中就显得格外吃力,篮球在她们手里格外“不听话”。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一开始就学习上篮技术是行不通的,应当从最基本的熟悉球性开始,克服急躁情绪,循序渐进地逐一进行。
其次,“运球上篮技术”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运球”是第一步。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如果运球运不好的话,在进行下个动作时,“衔接”就成了最大的问题。这时再要求他们做“上篮”动作,并且还要注意“步法”正确,对他们来说就太难了,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所以只有在掌握运球技术后再学习“运球上篮技术”才是科学有效的。
再次,遵循“先原地,后行进间”的练习原则。先教原地“步法”,再教“原地托球上篮”(一人单手掌心向上托在篮球下端,另外一人原地站好后,上步接球上篮),最后进行“行进间运球上篮”教学。
3.措施得当
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以上问题后及时调整思路,对原有的“运球上篮技术”教材进行了重新认识,克服了急于求成思想,从基础抓起。
第一步:加强熟悉球性练习。
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强化:双手抛接球练习、两臂伸展把球经过头从一侧抛向另一侧再抛回、持球在两腿间绕“8”字、持球围身体绕环、双手胸前传接球等练习。
第二步:加强运球练习。
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强化:纠正原地运球动作、行进间运球、左右手交替运球,强调动作的正确性和协调性。
通过以上的强化练习,学生对球性更加熟悉了,运球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教学的进一步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教授运球技术时,让男生女生面对面进行
通过实践发现男生基础好、掌握技术快,通过男女生面对面练习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2.把技术难度动作分解,编成口诀
在教授“上篮步法”时强调“一迈、二跳、三落地”。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边练边念口诀。最后简化成“抓、跳、投”三个字进行练习,强调每个字的意义:“抓”就是迈右脚时抓球(第一步),“跳”就是迈左脚跳起(第二步),“投”就是跳起后把球投出后落地缓冲(第三步)。
3.抓住技术难点,重点突破
在教授“三步上篮步法”时强调第一步在整个动作中的重要性,它是整个技术动作成败的关键。通过实践发现学生不知道何时“抓球”完成三步上篮的第一步。我就把三步上篮迈第一步的技术作为一个难点进行重点突破。强调:学生在行进间运球(速度要慢)过程中听到哨声后,迈右脚“抓球”把左脚抬起完成三步上篮技术的第一步。学生在完成三步上篮的第一步后其他的动作就随惯性迎刃而解了。
4.抓住重点,提高成功率
学生在熟练掌握三步上篮技术后,往往出现浮躁心理,练习不够认真。我在这时就要求他们提高上篮的成功率,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
我们现在练习是在无人防守的情况进行的,那么在真正的比赛中对手是不可能不防守的。即便如此,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自己统计一下:上十次篮自己能成功几次?这样每个学生就给自己一个定位,从心理上认为“我掌握得还不够好,需要进一步提高”。
其次,就是如何提高成功率的问题。教会学生小窍门:最后投篮出手时“蹭篮板”。先让学生站在篮板的一侧做原地练习投篮“蹭篮板”进球技术。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基本掌握好原地“蹭篮板”技术后,再进行行进间的练习。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我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口诀”解决了上篮步法的问题;“分组练习和学生演示”解决了学生练习积极性的问题;“抓重点完成第一步”解决了技术难点,使技术完成得更加连贯流畅;“蹭篮板”解决了上篮技术的成功率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在运球上篮技术掌握好以后学生就可以在篮球场上自由地发挥,尽情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