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对冠脉闭塞形成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的影响

2017-06-13 01:00陈玉先史永堂谢素屏乔福斌李丽昕
医学信息 2017年11期
关键词:危险因素

陈玉先+史永堂+谢素屏+乔福斌+李丽昕

摘要:目的 讨论危险因素对冠脉闭塞患者形成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的影响。方法 对近五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脉闭塞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患者118例,对比分析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和脑梗死对两组冠脉闭塞患者的影响。结果 Q波组糖尿病较非Q波组高,非Q波组心绞痛病史、高血压、脑梗死多见,组间比较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绞痛病史、高血压、脑梗死更易形成非Q波心电图。

关键词:冠脉闭塞;Q波与非Q波心电图;危险因素

心绞痛、高血压病、糖尿病与脑梗死等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闭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最常见导致心源性猝死SCD的原因,且有上升趋势。如何预防冠脉闭塞的发生成为临床医生研究的重点,此病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通过对118例冠脉闭塞Q波与非Q波心电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可干预危险因素特点,使临床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18例患者为近五年在我院治疗患者,其中男99例,女19例,分为Q波组(43例)和非Q波组(75例)。Q波组男37例,年龄36~85岁,平均年龄57.95岁;女6例,平均年龄67.07岁。非Q波组男62例,年龄43~82岁,平均年龄61.09岁;女13例,平均年龄67.18岁。

1.2心电图入选方法 选用12导同步心电图机,标准电压和走纸速度,典型Q波组心电图包括典型急性心梗和陈旧性心梗。非Q波组包括ST-T改变的不同程度类型、正常组(包括单纯窦速、窦缓、窦不齐、正常、低电压、高电压等)、其它组(心律失常、束支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

1.3冠脉造影标准 标准的多体位、多角度投照,选取至少有一支冠脉血管为100%闭塞,前向血流为0级,作为入选标准。

1.4危险因素标准 有明確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糖尿病、冠心病符合WHO的诊断标准。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为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标准诊断糖尿病、糖耐量受损及空腹血糖受损[2]。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各组的百分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冠脉闭塞形成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及诊断 Q波组依据心电图特征性变化,临床诊断为下壁心梗13例,前壁心梗9例,下壁并侧壁心梗5例,下壁并正后壁心梗4例,前间壁心梗4例,广泛前壁心梗3例,下壁并广泛前壁心梗3例,下壁并前间壁心梗2例。非Q波组75例,ST-T 改变49例,正常23例,其它3例。

2.2冠脉造影分析 非Q波组75例中单支血管闭塞58例(77.33%),双支闭塞17例(22.67%),建立侧支循环66例(88.00%);Q波组43例中单支血管闭塞33例(76.74%),双支闭塞9例(20.83%),三支闭塞1例(2.30%),建立侧支循环23例(53.49%),两组建立侧支循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可干预危险因素 非Q波组与Q波组:有心绞痛病史57例(76.00%)与23例(53.49%),合并高血压56例(74.67%)与20例(46.51%);糖尿病25例(33.33%)与18例(41.86%);脑梗死16例(21.33%)与3例(6.98%);冠脉闭塞非Q波组心绞痛史、高血压、脑梗死明显高于Q波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Q波组合并糖尿病较非Q波组高,P=0.354,但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心绞痛更易促进冠脉闭塞患者形成非Q波心电图 非Q 波组有心绞痛病史57例(76.00%),明显高于Q波组23例(53.49%),两组比较P=0.012,有统计学意义。非Q波组更多患者有长期的缺氧刺激产生了缺血预适应,以及严重狭窄及闭塞导致侧枝循环的建立,使心电图不明显。

3.2高血压是冠心病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血管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是遗传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的脂质、钙盐和结缔组织在血管壁的沉积不断增加,动脉内膜光滑度下降,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纤维在动脉管壁中层的沉积增加,加重血管硬化,使得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逐渐丧失[3]。血管顺应性下降是老年人发生高血压的一个主要机制。非Q波组合并高血压56例(74.67%),明显高于Q波组20例(46.51%),两组比较P=0.002,有统计学意义。收缩期高血压和脉压差增加是血管弹性下降的结果,中心动脉的弹性回缩有利于维持心脏舒张期冠状动脉的灌注,而动脉弹性的丧失会直接影响冠脉血供,从而导致冠心病、甚至冠脉闭塞。高血压长病程,高龄,产生的缺血预适应,侧枝循环的建立更易形成非Q心电图。

3.3糖尿病 高血糖导致血管基底膜增厚、糖原沉积、脂肪样变性等,引起的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坏作用,而内分泌系统紊乱加重脂质代谢紊乱、激素调节功能紊乱,不仅造成微小血管病变,诱发巨噬细胞浸润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键,使血管管腔狭窄、闭塞从而影响脑组织及心肌细胞血供。2010年中国慢性病调查(18 岁以上成人98658人)研究显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男性12.1%,女性11.0%[4];约有70%糖尿病人死于心血管并发症[5]。长期慢性的炎性刺激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全球11140例心血管高危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约30%患者有大血管疾病史,10%患者有微血管疾病史)[6],本研究Q波组糖尿病18例(41.86%),非Q波组25例(33.33%),Q波组糖尿病更多见,与心血管高危2型糖尿病大血管疾病史比例大有关,组间比较P=0.354,无统计学意义。

3.4脑梗死是因脑供血障碍而导致的级联反应,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本组研究非Q波组,脑梗死16例(21.33%);Q波组3例(6.98%),非Q波组脑梗死患病率明显高于Q波组,组间比较P=0.04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非Q组患者有更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涉及脑及多器官损害多见。

3.5多危险因素间相互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发生发展与炎症有关的慢性血管硬化性疾病,主要侵犯机体内大、中动脉,如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等,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心脑血液循环由代偿过渡到失代偿阶段,进而引发冠心病和脑梗死[7],脑血管疾病并发心脏改变首先是由冠状动脉疾病和急骤血压降低,从而减慢脑血流,导致脑缺血、缺氧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致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8];中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血管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脑梗死大部分发生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Q波组75例,合并2种以上危险因素,28例(37.33%),高于Q波组10例(23.26%),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多危险因素互为因果。非Q波组患者病情更复杂,合并多种疾病更常见。

本研究显示,高龄、心绞痛史、高血压病、脑梗死患者更易形成冠脉闭塞非Q波心电图,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更易形成冠脉闭塞Q波心电图,但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111-136.

[3]侯晓沛,陈燕燕.老年糖尿病与大血管并发症[J].中華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10):882-885.

[4]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4(7):487-491.

[5]姜连玉,包晓娜.心血管病人的危险因素及自我保健[J].中国农村卫生,2014(11):75.

[6]谭中菊,杨云梅.血糖控制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1):104-107.

[7]李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1,33(6):919-921.

[8]张丽,刘闯.依达拉奉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急性脑梗死58 例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6):114-115.

猜你喜欢
危险因素
急性胸痛恶性事件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及治疗策略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
甲状腺非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