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修成
天津水西庄空间布局探究
叶修成
(天津财经大学中文系,天津 300222)
乾隆初期,天津“水西庄”名闻天下,今已荡然无存。近年多幅“水西庄”复建示意图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未按原址地貌来布置景点;二,将查氏在天津城内城外的建筑不加区分地移植到了“水西庄”内;三,将其中的建筑群拆分开来没有安排在一起。现将查氏家族在天津城内外的建筑物进行了全面清理和统计,并考证出了“水西庄”及其附属园子“近圃”、“小水西”、“芥园”等原址的空间布局,这可为水西庄复建工程提供学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水西庄;于斯堂;空间布局;复建工程
清代天津名园“水西庄”,诗人袁枚将之与扬州马曰琯的“小玲珑山馆”、杭州赵昱的“小山堂”、吴焯的“瓶花斋”,誉称为当时四大书史收藏之家、文人雅集之所[1]50。水西庄查氏广揽天下文人墨客,遍交朝廷内外要员,宴游觞咏,诗文赠答,成就了文坛一桩风雅盛事而彪炳史册,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2]44-50。
繁华兴盛过后,清朝末年水西庄已经衰败不堪。于今,水西庄园林荡然无存,早已成为了历史的陈迹。自民国以来,不断有有识之士为复建水西庄,四处奔走,呼吁不已。《(乾隆)天津县志》称誉水西庄“水木清华,为津门园亭之冠”[3]78。对于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而言,笔者以为复建水西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非常有必要的。
康乾之后,再次欣逢盛世。21世纪以来,水西庄复建项目进入了实质性的工作议程,为此,曾经召开了多次复建水西庄的讨论会。
近年来,笔者见到了多幅为“水西庄”复建而设计的示意图,觉得它们都共同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未按原址地貌来布置景点;二,将查氏在天津城内城外的建筑不加区分地统统移植到了“水西庄”内;三,将其中的建筑群也拆分开来没有安排在一起。其中,席丽莎《“众流归海下津门,揽胜名区萃一园”——天津查氏水西庄园林复建研究》一文即犯有此类代表性的错误[4]9-12。为了指出这些讹谬以正视听,现将查氏家族在天津城内外的建筑物尽其可能地进行清点和统计,并考察“水西庄”原址的空间布局如下。
查氏家族在天津主要拥有两处建筑群落:一处在天津旧城内,以“于斯堂”为主体;一处在旧城外以西,以“水西庄”为主体。
“于斯堂”,是康熙中叶查日乾始来天津谋生时所建[5]5。之后,在其周边不断建有:“容斋”、“于斯东堂”、“戏台”、“味古庐”、“隐书楼”、“清机小舍”、“古春小茨”、“梅花世界”、“香雨楼”、“秋白斋”、“染香斋”、“闻渔阁”、“小旸谷(茧斋)”、“瓠屋”、“苔花馆”、“来蝶亭”、“古欢书屋”、“宝砚斋”、“心远地自偏轩”等。
查氏家族女眷的闺阁也多有别致的命名,如金至元的“芸书阁”、查调凤的“香初阁”、查容端的“晓镜阁”、查绮文的“芬余阁”、严月瑶的“吹兰阁(原名静芳阁)”、张珍的“怀香阁”、张亚晖的“吟香阁”等。这些闺阁可能都在“于斯堂”内。
“于斯堂”旁还建有两组建筑群,即“澹宜书屋”(包括澹宜书屋、水琴山画堂、古芸室、衣月廊、竹间楼、花影庵)和“屋南小筑”(包括午晴楼、花香石润之堂、送青轩、小丹梯、玉笠亭、若槎、读画廊、月明擫笛台、萱苏径)。
“水西庄”始建于康熙末年,雍正初年陆续建成[6]。乾隆年间在其旁边扩建了“近圃”、“小水西”、“芥园(介园)”等三个小园子。
“水西庄”内的景点主要有:“揽翠轩”、“枕溪廊”、“数帆台”、“候月舫(泊月舫)”、“绣野簃”、“碧海浮螺亭”、“藕香榭”、“花影庵”、“一犁春雨(课晴问雨)”、“暄楼”、“平冈”、“茶寮”、“棋阁”等。
其中,“候月舫”与“泊月舫”,“一犁春雨”与“课晴问雨”分别是同一个景点,只不过是吴廷华、汪沆所纂《天津县志》载录与汪沆所撰《津门杂事诗》诗注略有差异而已[3]78,[7]。
有学者以为“一犁春雨”是指池塘[8]30。其实不然,“一犁春雨”与“课晴问雨”均指农田。“一犁春雨”本义是指春雨湿润土地的深度刚好适合一个犁头扎下去的深度,意味着可以开始犁地春耕了。“一犁”是用来表示降雨量的多少。“课晴问雨”中的“课”、“问”都是“占卦卜问”的意思,向神灵占卜询问天气是放晴还是下雨,这是农耕社会的风俗习惯。
乾隆三年(1738)孟春,王肇基(字履仁,嘉兴人)听从父命绘制了一幅《一犁春雨图》,并遍邀名流题咏[9]277-290。乾隆十年(1745)春,王肇基携带此图来游天津[10]220,查为仁、查礼兄弟俩亦为之题诗。此图虽已失传,但从查氏所题诗句,诸如“秋来准备登场后,要与农夫试较多”,“土膏脉动牛不迟,昨宵雨遍村东西”,则可断定图中所画必为农田。此图虽然不是为水西庄内的“一犁春雨”所作,但由此亦可旁证水西庄之“一犁春雨”是为农田,而不是一方池塘。
“近圃”内有“野色亭”、“梦余室”、“沽上校书房”等建筑,后来增立了“御制诗碑”。
“小水西”内有碧沼红桥、茅屋数间,其中一间名叫“半云阁”。
“芥园”内有“河神庙(淀神祠)”、“琵琶池”、“夕阳亭”等景点。
“水西庄”山门外、南运河边还有一座“牌坊”。
以上是清理出来的查氏在天津城内外所建的大部分建筑物。尤须注意的是,“水西庄”建成以后,查氏家族成员基本上仍然居住在城内,并未完全移居城外的“水西庄”,大型的文事活动,也多在城内举行。
为此,复建时,可将城内外的建筑物全都在新建的“水西庄”内再现出来,但要区别开来,可以分设两个园区,即“于斯堂馆”和“水西庄园”。城内建筑物复建在“于斯堂馆”内;城外建筑物复建在“水西庄园”内,同时配以相关的文字加以说明。如此构建,方能充分展现出查氏家族在天津发展与兴盛的动态历史过程。
祖籍地北京宛平榆垡,查氏也有别业。查日乾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那筑造“慕园”,园内建有“致严楼”、“有怀堂”、“一亭”、“蓼莪书屋”等[11]7。那里还有“七烈祠堂”、“查氏祖茔”、“祖庙”等。
“水西庄”园林早已荡然无存,成为了历史的陈迹,也没有留下当年全盛时期园林景点分布、建筑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因而,复建时,只能依据文献资料的文字载录,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进行再创造了。“水西庄”及其附属园子究竟如何布局的呢?
1933年11月天津市财政局绘制了一幅《天津芥园水西庄故址图》[12]267,如下。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唯一一幅有关“水西庄”的空间布局图。但此时的“水西庄”,与原初相比,无论是地形,还是建筑,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这幅故址图,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我们大致能够推测出“水西庄”及其附属园子“近圃”、“小水西”、“芥园”等的地理方位。
这幅故址图将“水西庄”的领地,除“济安自来水公司”地界之外,分为了甲、乙、丙、丁、戊、己、庚,子、丑、寅、卯等十一段。根据图中的“说明”、“图例”、“文字标注”等,我们可以看出:“河神庙”在“戊段”;“河神庙牌坊”在“丙段”;“乾隆御碑”在“己段”,如下图所示。
又据《天津县新志》卷二十五记载,天津常被大水,乾隆三十五年(1770)天津道宋宗元在“芥园”之东偏,为祈祷河神而建造了“河神庙”[13]1054。“河神庙”在“芥园”之东偏,那么“芥园” 则在“河神庙”之西偏。“河神庙”所在“戊段”的西偏是“子段”,由此可知,“芥园”则在“子段”,如下图所示。
乾隆二十二年(1757)秋,查为义在“‘近圃’之右,得地数亩”,另建“介园”[10]103。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帝将之更名为“芥园”[13]1012。“芥园”在“近圃”之右,那么“近圃”就在“芥园”之左。“芥园”所在“子段”的左旁是“己段”,据此可推知,“近圃”就在“己段”,如下图所示。
原初“水西庄”的所在地则在故址图的右下方,也即“济安自来水公司”的地界,如下图所示。
“小水西”建成之时,查为仁及其儿女、儿媳、侍女均为之赋诗。其中严月瑶诗云:“构得新庄更向西。”[12]185查容端诗云:“小圃新成复向西。”[14]617由此两诗可知,“小水西”位处“水西庄”的西边。故址图中“水西庄”所在地“济安自来水公司”地界的西边是“庚”、“寅”、“卯”三段。据此即可知,“小水西”的所在地就在“庚”、“寅”、“卯”三段之中,如图1所示。
复旧如旧,故而复建“水西庄”时,可以根据这幅故址图中的地貌形态以及“水西庄”、“小水西”、“近圃”、“芥园”、“河神庙”、“牌坊”、“御碑”等的空间布局来最大限度地复原“水西庄”的历史风貌。
图1 天津芥园水西庄故址图
[1]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M]. 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2]叶修成. 清代天津水西庄考论[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4).
[3]吴廷华,汪沆. 天津县志:卷七[M]//来新夏,郭凤岐. 天津通志(中).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席丽莎. “众流归海下津门,揽胜名区萃一园”——天津查氏水西庄园林复建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6(1).
[5]陶良玉. 慕园府君六十寿序[A]//查禄百,查禄昌. 宛平查氏支谱:卷五. 铅印本,1941.
[6]叶修成. 水西庄始建年代新证[N]. 今晚报,2013-09-03(16).
[7]汪沆. 津门杂事诗[M]. 乾隆四年写刻本,1739.
[8]郭鸿林. 漫话历史名园“水西庄”[J]. 天津档案,2002(7).
[9]葛金烺. 爱日吟庐书画录:卷四[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0]查礼. 铜鼓书堂遗稿[M]//续修四库全书:第1431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刘文煊. 慕园记[A]//查禄百,查禄昌. 宛平查氏支谱:卷六. 铅印本,1941.
[12]陈克,岳宏. 水西余韵[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13]高凌雯. 天津县新志[M]//来新夏,郭凤岐. 天津通志(中).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4]梅成栋. 津门诗钞:卷二十[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苏红霞 校对:李俊丹)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huixi Village in Tianjin
YE Xiu-che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0222, China)
Shuixi Village in Tianjin was famou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 the early Qianlong period, but nothing left today. Many reconstruction schematic diagrams of Shuixi Village all hav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First, they don’t decorate their attr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site. Second, they transplant the buildings inside the city of Tianjin into Shuixi Village without distinction. Third, they only split and don’t arrange groups of buildings together. Now we fully count the number of the buildings of Zha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ity of Tianjin, and verif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huixi Village, Jinpu, little Shuixi Village, Mustard garden, which will provide academic support and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Shuixi Villag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Shuixi Village; Yusi H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reconstruction project
K928.5
A
1673-2030(2017)01-0102-03
2017-02-10
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水西庄园林建筑及其诗文研究”,项目编号:C16017
叶修成(1974-),男,江西都昌人,天津财经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