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凤
春秋末期赵氏领地考
张龙凤1,2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2.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呼和浩特,010021)
首先阐明了赵氏的由来及其世系,接着对春秋末期的赵氏领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这是一项比较基础的研究工作,希冀对赵国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和启发。
春秋末期;赵氏;领地
公元前475年,赵襄子建立赵国,在此之前的春秋末期的赵氏领地对于分析赵国建国之初的地理形势以及发展战略都很关键。关于这个问题,《赵国史稿晋国历史地理研究》等均有论及。本文拟对此问题做进一步梳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史记·赵世家》:“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于周缪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为御。及千亩战,奄父脱宣王。奄父生叔带。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自叔带以下,赵宗益兴,五世而至赵夙。”[1]1779-1780
赵与秦有着共同的祖先。至迟到周成王时,赵氏祖先已成为周王室的宠幸之臣,成王赏赐给孟增以皋狼之地。孟增生衡父,衡父又生造父。造父因攻打徐偃王立下战功,被奖赐以赵城,从此,造父的氏族就改称赵氏。造父以下几代史籍阙载,直到造父的六世孙奄父,才因千亩之战再现于史籍。奄父生叔带,叔带离开周,到晋国发展。
到了春秋之际,赵氏有赵夙者,为献公之御,由于赵夙在一系列军事外交活动中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晋献公遂将刚伐灭的耿赐予赵夙,这是赵氏在晋国获得的第一个采邑。赵夙生共孟和赵衰(谥成子,文献又称为成季),共孟生赵穿,赵穿为晋襄公之婿,其从兄赵盾执政期间,穿得为散卿,穿生毡,毡于晋景公时为新军佐,进入晋卿之列,毡生胜(邯郸胜),胜生午(邯郸午),午生稷,赵朝(平阳大夫)为赵胜曾孙。赵夙次子赵衰从晋文公出亡,为晋之重臣而功高,且与文公为姻亲,赵氏自此显赫于晋国。赵衰妻叔隗生赵盾(谥宣子),又娶文公女赵姬生赵同(原同)、赵括(屏括)、赵婴齐(楼婴),原、屏、楼均为邑名。赵盾生赵朔(谥庄子),娶成公女儿赵庄姬为妻,朔生武(谥文子),下宫之难赵氏绝祀。景公以赵武为赵氏之嗣,赵武生赵获和赵成(谥景子),赵获之孙为赵罗(温大夫)。赵成生赵鞅(赵简子,又称志父),赵鞅生赵毋恤(谥襄子)。
赵城:《史记·赵世家》:“乃赐造父以赵城。”[1]1779赵先祖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在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赵城镇一带)。
皋狼:《史记·赵世家》:“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1]1779皋狼在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
耿:《左传》闵公元年载:“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2]258《史记·赵世家》亦载:“晋献公之十六年(前661年)伐霍、魏、耿,而赵夙为将伐霍。……晋献公赐赵夙耿。”[1]1781可见,耿(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南)本为晋国大夫赵夙的封邑。
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赵衰为原大夫,狐湊为温大夫。”[2]357晋文公执政后,以赵衰为原大夫,居原(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北),任国政。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狄人归季隗于晋,而请其二子。(晋)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杜预注:“原、屏、楼,三子之邑。”[2]340-344三者皆是以邑为氏。
原地后来又为晋先氏与赵共有。《左传》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晋原榖、宋华椒、卫孔达、曹人同盟于清丘。”[2]750杜注:“原榖,先榖。”[3]607正义曰:“杜《谱》以为杂人,则不知谁之子也。案《传》先轸或称原轸,此盖先轸之后也。《传》有名号之异,杜《谱》皆并言之先榖,是杜脱也。上文称其彘子,服虔以为食采于彘,今复称原,原其上世所食也,于是赵氏有原,同盖分原邑,而共食之也。”[4]657-658则晋国的先氏、赵氏共有原地[5]86。
到了晋景公时(前583年),大夫屠岸贾擅自与诸将攻杀赵氏于下宫,杀死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后景公与韩厥又复立赵武,“复与赵武田邑如故”[1]1785。
韩宣子与乐大心交换县的事,《左传·昭公七年》(前535年)载:“子产为丰施归州田于韩宣子,……宣子受之,以告晋侯。晋侯以与宣子,宣子为初言,病有之,以易原县于乐大心。”[2]1290-1291杜注:“乐大心,宋大夫。原,晋邑,以赐乐大心也。”[3]1296郑国的公孙段去世了,子产帮助其子丰施将州县还给了晋国,晋侯将州赐给了韩宣子,韩宣子拿它换了宋国乐大心的原邑。原县曾一度属宋,时间不确。可知,赵氏后不再领有原邑。
屏:赵衰之子赵括采邑。《路史》卷二十九《国名纪》六:“屏,屏封屏翳国。”顾栋高曰:“赵括采邑当在其处。”屏或与“并”有关,有可能在晋中一带,但确切地址不考[3]183。
楼:赵衰子赵婴的采地,马保春认为或在今山西省石楼县或其附近[6]210。
绛:《史记·赵世家》载:“(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十月,范、中行氏伐赵鞅,鞅奔晋阳,晋人围之。范吉射、荀寅仇人魏襄等谋逐荀寅,以梁婴父代之;逐吉射,以范皋绎代之。荀栎言于晋侯曰:‘君命大臣,始乱者死。今三臣始乱而独逐鞅,用刑不均,请皆逐之。’十一月,荀栎、韩不佞、魏哆奉公命以伐范、中行氏,不克。范、中行氏反伐公,公击之,范、中行败走。丁未,二子奔朝歌。韩、魏以赵氏为请。十二月辛未,赵鞅入绛,盟于公宫。”[1]1790
《史记·晋世家》:“(定公)十五年,赵鞅使邯郸大夫午,不信,欲杀午,午与中行寅、范吉射亲攻赵鞅,鞅走保晋阳。”[1]1685
赵鞅当是已经是晋国执政,当是在晋都绛或其附近有采邑或宫室所在,故范氏、中行氏攻打赵鞅时,有“奔晋阳”、“走保晋阳”之说。
据马保春考证,绛县中至少有一部分地区归赵武所管。《左传》襄公三十年:“二月癸未,晋悼公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徃,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赵孟问其县大夫,则其属也。召之而谢过焉,曰武不才,任君之大事,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君子,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武之罪也,敢谢不才,遂仕之,使助为政,辞以老,与之田,使为君复陶,以为绛县师,而废其舆尉。”[2]1170-1172正义曰:“诸是守邑之长,公邑称大夫,私邑则称宰,此言问其县大夫,问绛县之大夫也,绛非赵武私邑,而云则其属者,盖诸是公邑,国卿分掌之,而此邑属赵武也。……据如《周礼》则县师是王朝之官,而此言绛县师者,绛是晋国所都之邑,盖以居在绛邑,故系绛以言之。”[4]1114-1115绛县年老者所言其县大夫为赵武的属下,则可推知绛县为赵武的采地,但是正义以为绛非赵武私邑,属于赵武的只是绛县的一部分,绛县师只是因为其居于绛,而如此称。晋都新田遗址中除了呈“品”字形分布的牛村、台神、平望三座故城外,其东北部还有马庄、呈王、北坞三座小城分布,近年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它们为晋卿之城,是势力膨胀的晋卿在晋都的私城,且据《左传》定公十三年“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的文字记载,其中至少有一座为“赵氏之宫”。田建文先生进一步指出其中的呈王故城当是“赵氏之宫”,此或即赵武所居之城。[4]211
前后相合,可推测,赵武之孙赵鞅很有可能世袭了祖辈的采地。绛在今山西省侯马市西。
温:《左传》昭公元年(前541年):“赵孟适南阳,将会孟子余。甲辰朔,烝于温,卒。”[2]1225又《左传》昭公三年(前539年):“初,州县,栾豹之邑也。及栾氏亡,范宣子、赵文子、韩宣子皆欲之。文子曰:‘温,吾县也。’二宣子曰:‘自郤称以别,三传矣。晋之别县不唯州,谁获治之?’文子病之,乃舍之。”杜预注曰:“州本属温,温,赵氏邑。”[2]1239是知赵武又为温大夫矣,温邑属赵,且为赵氏祖庙所在。
《左传》哀公二年(前493年):“大子救之以戈,郑师北获温大夫赵罗。”[2]1617赵罗乃赵氏之人,为温大夫,则温当属赵氏所有。
《史记·魏世家》:“(昭王)十年(前286年),齐灭宋,宋王死我温。……(安釐王)二年,(秦)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予秦温以和。”[1]1853-1854可知,至迟战国时魏昭王十年,温已属魏,后归于秦。温地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
寒氏:《左传》定公十年(前500年):“初,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2]1579杜注:“邯郸,广平县也。午,晋邯郸大夫。寒氏,即五氏也,前年卫人助齐伐五氏。”[3]1677《春秋地理考实》卷三:“五氏。《经》齐侯卫侯次于五氏,杜注晋地。《汇纂》盖晋大夫邯郸午之私邑,今直隶广平府邯郸县西有五氏城,亦曰寒氏城。”《汇纂》(《钦定春秋传说汇纂》)明言寒氏为赵午私邑,也即其时寒氏为赵氏之地。寒氏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
晋阳:《左传》定公十三年(前497年):“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午许诺。”[2]1589杜注:“晋阳,赵鞅邑。”[3]1690
《赵世家》:“晋定公之十四年,范、中行作乱。明年(前497年)春,简子谓邯郸大夫午曰:‘归我卫士五百家,吾将置之晋阳。’午许诺,归而其父兄不听,倍言。赵鞅捕午,囚之晋阳。乃告邯郸人曰:‘我私有诛午也,诸君欲谁立?’遂杀午。赵稷、渉賓以邯郸反。晋君使籍秦围邯郸。荀寅、范吉射与午善,不肯助秦而谋作乱,董安于知之。十月,范、中行氏伐赵鞅,鞅奔晋阳,……范、中行败走。丁未,二子奔朝歌。”
此事,《史记·晋世家》亦载:“午与中行寅、范吉射亲攻赵鞅,鞅走保晋阳。”[1]1685
至赵简子时,又居晋阳,当范氏、中行氏联合讨伐赵鞅,赵鞅走保晋阳。于是,以赵鞅的嫡传就形成晋阳赵氏,晋阳也就成了其政治中心,为后来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6]211。
邯郸、柏人:赵氏自赵胜开始居邯郸。由前文“简子谓邯郸大夫午”又可知赵胜为邯郸大夫。又据《赵世家》载:“晋定公二十一年(前491年),简子拔邯郸,中行文子奔柏人。简子又围柏人,中行文子、范昭子遂奔齐,赵竟有邯郸、柏人。范、中行余邑入于晋。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1]1792赵氏于是又有邯郸、柏人。邯郸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柏人故址在今河北省隆饶县西。
临:《左传》哀公四年(前491年):“冬十一月,邯郸降,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堕临。”[2]1628杜注:“临,晋邑。”[3]1733正义曰:“稷初奔临,欲据临距国,今弦施逆稷,欲纳之他邑,以临险固,故毁之。”[4]1631赵稷奔临、据临以守,又毁之。可知,临当为赵邑。
平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注铜鞮、平阳、杨氏),……赵朝为平阳大夫。”[2]1493-1494杜注:“平阳,平阳县。”[3]1568西晋平阳郡平阳县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南殿乡。
《史记·韩世家》:“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宣子与赵简子侵范氏、中行氏,宣子卒,子贞子代立。贞子徙居平阳。”[1]1866此处明确记载有“贞子徙居平阳”。《古本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前415年),韩武子都平阳。”此“平阳”与昭二十八年《传》之“平阳”当是一地[5]227。
由以上史料可以推知,平阳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15年一直都是韩的政治中心,说明平阳之地后归韩所有,不再属赵。
朝为赵胜曾孙,与邯郸赵午之子赵稷为堂叔侄关系。《赵国史稿》推测赵朝亦在邯郸赵氏与简子斗争中站在邯郸一边,因而其地被简子收复也是在简子平定这场叛乱之后[7]122,不过《赵国史稿》认为此平阳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当是不确。
中牟:《国语·齐语》记载:“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为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盖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8]247通过这段记载可知,春秋中期,齐筑中牟城,是齐“卫诸夏”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中牟无令,晋平公问赵武曰:‘中牟,三国之股肱,邯郸之肩髀,寡人欲得其良令也,谁使而可?’武曰:‘邢伯子可。’”[9]306其中既然提到“中牟无令”、“晋国之股肱”,则晋平公时中牟已属晋无疑。查《史记》之《齐太公世家赵世家晋世家》及《左传》可知事在齐景公九年、晋平公十九年(前539年)。则至迟此时,晋已有中牟。另外,“三国之股肱”下注曰:“赵、齐、燕也。”[9]306这条注解显然有误。其时中牟属晋,并不归赵氏所有,“赵”当作“晋”才是;再从中牟的地理位置考察,中牟与“燕”相距甚远,与“卫”倒是相邻。所以,“三国”指的应是“晋、齐、卫”,中牟处在三国之要冲。
《左传》定公九年:“秋,齐侯伐晋夷仪,……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将如五氏,卜过之,龟焦。卫侯曰:‘可也!卫车当其半,寡人当其半,敌矣。’乃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焉,未可胜也。齐师克城而骄,其帅又贱,遇,必败之,不如从齐。’乃伐齐师,败之。”[2]1574-1575在这场齐、卫联合伐晋的战役中,晋国先败后胜,中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在公元前501年。当时,中牟已归赵氏。
图1 春秋末期赵氏领地图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佛肸为中牟宰。(《集解》孔安国曰:“晋大夫赵简子之邑宰。”)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1]1924
根据下文《左传》哀公五年“赵鞅伐卫,范氏之故也,遂围中牟”[2]1630,可推知佛肸叛赵入卫。
《左传》哀公五年(前490年):“春,晋围柏人,荀寅,士吉射奔齐。……夏,赵鞅伐卫,范氏之故也,遂围中牟。”《说苑·立节》:“简子屠中牟,得而取之。”此时(前490年),可以肯定地认为中牟再入赵氏之手。
长子、蔺:《国语·晋语九》记赵襄子受知氏攻击而退保晋阳前,亦曾有人建议他退保长子,因为“长子近,且城厚完”。长子位于今山西省长子西南。
《战国策·赵一》:“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当为“蔺”之讹)、皋狼之地,襄子弗与。”[10]587此“蔡”字,鲍本作“蔺”。元吴师道指出:“恐名偶同。《汉志》西河郡有皋狼县,又有蔺县。‘蔡’或为‘蔺’字讹。”后世皆持此说,此说当是。蔺位于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
由上可知,长子、蔺在赵襄子时期属赵,这种归属可能早到赵简子时期。
综合上面的内容,可以对赵襄子建国前的赵氏领地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即有赵城、皋狼、耿、屏、楼、绛(或一部分)、温、寒氏、晋阳、邯郸、柏人、临、中牟、长子、蔺。这样赵氏就分别形成了以晋阳和邯郸为核心的两大区域。这样看来,赵氏发展,西边的黄河,构成天然阻碍;南边则是魏、韩、晋君的势力范围,其时也是不宜与之发生冲突的。于是,赵氏发展空间一是向北方广阔的少数民族盘踞的区域突破,另外则是向东挺近中原。观之赵氏建国后早期的发展战略及疆域拓展,正是如此。
[1]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73.
[2]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晋]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唐]孔颖达.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马保春. 晋国地名考[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6]马保春. 晋国历史地理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7]沈长云. 赵国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8]国语[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刘向. 战国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苏红霞 校对:李俊丹)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Zhao’s Territory at the En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ZHANG Long-feng1,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 2. College of History and Tourism,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010021)
This article started with the Zhao’s origin and lineage, then tidied up the Zhao’s territory in the en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is is a basic research work, and the author hoped this article provided some help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other research on Zhao State.
the en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Zhao; territory
K225
A
1673-2030(2017)01-0017-05
2016-11-05
张龙凤(1981—),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讲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